书城经济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48185900000026

第26章 不为人知的地产商与媒体之战

曾有一本畅销书叫《货币战争》,描摹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货币在金融集团竞争中充当了投枪和炮弹。在房地产竞争中没到这个层次,但战争中同样会用武器,这就是媒体战争。房地产的营销和推广与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其他商品更依赖媒体。

另一方面,目前媒体的主要赢利模式依然依赖广告,从近几年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大中城市主流纸质媒体的广告收入的行业结构来看,房地产排在第一位。房地产媒体进入2003年开始逐渐繁荣起来,再往后几乎所有媒体都开办了房地产专版,专门的房地产杂志、专业网站亦如雨后春笋。报纸媒体依然一枝独秀,竞争媒体摩拳擦掌,地产媒体之间为了争夺开发商有限的广告预算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一、地产杂志方兴未艾。二、房地产网络媒体不甘示弱。比如搜房网就曾宣称,在它的网站上投放网络广告,人均成本只有报纸的2.5%,建议客户投放广告时,将互联网与报纸、户外广告组合在一起进行媒介策划,从而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三、房地产媒体比房地产还活跃,还能爆料。

有人说房地产和媒体是利益共同体。

其实这是一个矛盾体。无论开发商还是媒体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的底线,有时是为了盈利,有时是为了名誉、有时是为了生存。

某种意义上讲房地产和媒体有利益一致的时候,媒体能够成为房地产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房地产也可以成为媒体的大客户或者说“摇钱树”,但媒体同时又肩负着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的职责,媒体也可以成为反对、揭露、批判开发商的先锋。

其实大家都知道,房地产的宣传推广过程是很重要的,所以媒体选择也就成了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常我们要根据项目的定位,来选择相应的媒体组合,以达到最适合项目的宣传效果。但媒体的公信力也是把双刃剑,不仅可以成为商家树立品牌形象的利器,也能成为架在商家脖子上的要挟。从中的关系如何拿捏,双方都各有一本账。

我是做媒体出身的,自然深知其中的道道。

各大城市媒体在地产这一块都有占有垄断地位的强势媒体,往往也会通过一些手段来巩固这些优势,作为买方的开发商很多是抱着敢怒不敢言的态度,更多的是希望有竞争的局面出现。北京当年一度是《北京青年报》一统天下,在房地产领域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了强势,很容易给人店大欺客的感觉。

我操盘北京富力城的时候就觉得这样很不合理,不能一味忍让,此时,冯仑也和我及任志强提起此事,提出应改变这种游戏规则,并决心挑战一下《北京青年报》的强势垄断地位。于是联合在京的华远、万通、SOHO中国、今典、太合、当代等地产商发起了一个旨在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打造京城品牌地产的“品牌地产联合行动”,我作为大家推选出的代表,先和《北京青年报》的李世恒副社长谈判,希望能给我们广告上优惠到35%,李社长不同意,他认为《北京青年报》就是房地产广告投放的最佳媒体,最多只能优惠到30%以下,无奈,我只能退回来和大家商量。这次联盟的秘书长任志强请大家在西城的一个餐厅吃火锅,商讨怎么办,最后决定将联盟内的60%以上的广告投放给《北京晚报》,但要有一个好的价格。

这些地产商当时的销售额能占到北京房地产市场的50%以上,广告投放量也能超过50%,这在当时是很有杀伤力的。

后来还是我作代表,去和《北京晚报》广告部经理倪宝忠进行了谈判。《北京晚报》的上上下下的领导都很支持,给我我们一个很好的价格,并相约我们联盟内的各家都与《北京晚报》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并让各家认缴了50万的保证金。后来《北京晚报》还在长富宫饭店专门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相关老总们集体亮相,我也在会上作了关于与《北京晚报》合作的目标与未来的讲话。

在这次12家地产商与《北京晚报》的合作中,各地产商都把自家60%以上的广告投给了《北京晚报》,而报社会派专人对各家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等媒体的投放比例进行监督。而我们联盟也相应获得了《北京晚报》提供的一系列广告价格与配套宣传的优惠。另外,在我们的要求下,《北京晚报》答应将在一个月内成为飞机上的读物,并在全市300多栋高级写字楼、饭店都有赠送,在地铁、咖啡厅和主要人流聚集处都有赠送或派发,其“楼市专刊”由每周两期增加至每周四期,并且为铜版纸印刷,并增加业界代表性人物的访谈内容。

这次合作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约定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广告价位,还确定了定期的项目推介和开发商访谈等媒体表现内容与形式。如此大规模的整合宣传,品牌的聚合效应发挥了出来,品牌及产品形象也都得到了一次飞跃或巩固。而且,拉低了商家的宣传成本,提高了《北京晚报》的宣传效应和竞争力,扩大了其广告市场占有率,从而改变了北京地产媒体市场《北京青年报》一枝独大的格局。这一事件也在北京的媒体经营发展史上留下了一笔。

我同样也在媒体上留下了一笔,那一笔写出了俩字——“封杀”。由于这一事件我是个“出头鸟”,因而被《北京青年报》所忌恨,于是,我也有幸尝到了媒体的这一最高“礼遇”。

曾经他们曾几次抛出了“橄榄枝”,希望我能放弃挑战其权威的幻想和行动,但我还是有些胆量和志气,未为所动,于是人家就祭出了杀手锏。为了让我感受更真切,《北京青年报》专门组织了一次业界的论坛活动,指名道姓非叫我参加,“盛情”之下,我欣然赴会。会后人家把所有人的照片、言论都高调刊登了,就是我落了个“人间蒸发”的待遇,做了回空气。

好在我对此并不在意。倒是《北京晚报》的房地产广告的投放量直线上升。“北京楼市”专刊每周增加到四期,而且业内消息和整个信息量加大了许多。好在这只是商业利益的博弈,并没有影响我在《北京青年报》的那些朋友之间的情谊。这里面还有些小插曲。《北京青年报》房地产周刊的主编牛金荣约我去亚运村的名人酒店聊过。她曾透露说其实我们的联盟每次开会的细节她都知道。我们联盟中的某某老总每次都跟她透露,我听了很是惊愕,不过并没有把此事张扬出去。因为这种联盟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各个老总也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算盘,有一些杂音都是可以理解的。

一年后,我与《北京青年报》的关系也没有一直僵下去。第二年我们在《北京青年报》的宣传投放力度也很大。记得那年《北京青年报》的广告收入为2.5亿左右,而仅富力一家就投放了2500万,占据了一成。后来《北京青年报》的年会上,我还成了唯一受邀上台致词的嘉宾。

不过,这件事终究大家还是没忘。还有一个传媒大学的老师专门把这件事当作了一个案例,用来例证媒体经营中商家与媒体的关系。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媒体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尤其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当举国上下还沉浸在奥运盛事的余音中自豪感慨之时,欧美金融危机的波澜已经引来了我国经济的震荡,房地产也随之转入了低迷,人们观望情绪一度也非常严重,楼市笼罩在入冬的阴冷之中,但是我们总需要烤烤火、暖暖手的吧。

其实很多问题都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消费者只能依赖道听途说和媒体的论调来作为自己判断市场的依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些媒体习惯了把问题都放大,甚至在有意无意中挑拨了社会矛盾,关于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完全抹杀,取而代之的是“房地产绑架国家经济”云云。有些媒体也推波助澜,地产商的负面报道已经司空见惯,甚至一些没有核实过的报道或小道消息都可以在国家级媒体上出现,更有一些媒体高呼“房价要跌十几年,房价要跌50%”,以所谓“专家”的名义大胆地对房地产后市进行占卜。有些媒体也长篇累牍地以“房地产崩盘谁先哭”之类的选题进行楼市大跌的预测,大有楼市下跌“皆大欢喜”之意。行业形象与市场信心都严重受挫。几乎形成了一种只要不说房地产商罪大恶极,只要不说房地产要大跌的都成了“人民公敌”的氛围。

作为媒体,客观报道是前提,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讲违心的话,但同时不用刻意夸大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多悲惨。媒体要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己任;引导购房者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购房决策;呼吁开发商立足本职并确保产品质量,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才是媒体的正途。只有正确、客观、全面的信息传达,才能让买方明确需求,卖方看清局势,知晓中国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健康前行之大现状。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要坚守诚实报道、不以局部看整体、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真实需求和供给开辟顺畅通途。

人有危机意识是好的,危机意识是为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不是让危机把我们打倒!如果买不起房子的人希望房地产熊市到底,如果开发商都负债消失,如果想买房的也坚决不买房,买了房子的都退了房……还有不负责任的开发商留下栋栋烂尾楼盘,银行遭遇了断供,纷纷倒闭,那么其他的产业呢?会安好无恙吗?经济民生,经济关乎的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大家也不想看到以上种种发生。而且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很多大灾大难都是可以熬过去的,如同很多已经快走到沙漠尽头的人,只要再坚持一会儿,世界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想想几年前的香港,后来不也走出困境,走向光明了吗?齐心协力的市场氛围将有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也能带动并促进相关行业的平稳发展。

在最近的现实中,地产业刚一萧条很多媒体就跟风唱衰,而地产行情一旦转好,马上就有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房地产负面报道频现媒体,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旨是希望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并不希望看到大起大落,而有些媒体的作为却看起来与此不符。

看来媒体与地产业这对欢喜冤家还将继续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氛围中战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