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48185900000047

第47章 震后楼市

传统的“红五月”到来了,但一场震动大半个中国的惨烈天灾也不期而至,此前曾是二线城市房地产投资最大热点之一的成都,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中国房地产市场一次更深层的震荡,是否会由此而引发?大地震是对房价间接的打压还是促进房价的上涨?持币观望气氛浓厚的楼市,是不是也会来场地震呢?

汶川地震将导致局部农业生产和运输中断,短期增加国内通胀压力。在2008年第一季度继续维持高通胀的现状下,预计货币政策将以结构上的调整为主,在灾区实施差异化经济政策,显现“局部政策性温和倾向”,但全国信贷总量不变,挤压部分资产价值高估的城市地信贷量。

此时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更趋复杂,政府为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会继续从严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但此时抗震救灾为首要任务的前提下,我们预计货币政策在灾区实际操作中将显现“局部政策性温和倾向”,有专家预计政府每年需要增加财政开支几千亿元,灾区可能将享受到明显的财政政策倾斜。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灾区将有明显体现;加之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各界社会重建资金的援助,投入效果对区域经济为正面。而且这种正面效应,在中长期对四川的非重灾区大都市,经济促进作用或许更明显;而区域基础设施的重新规划、改善带来更大的投资潜力。

由于大规模的重建工作于08年下半年开始,第二年进入高峰期。在当时可以预见,09年将是建筑原材料最为紧张的一年,政府将采取资源战略平衡原则,在短期内通过行政手段实施价格控制,为灾区重建提供足量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供应;而在四川轻灾非重建城市将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短缺的风险,进而推高该地房地产公司的建安费用。在前期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量价走低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在短期内无法提高房屋售价,对冲建安成本走高的影响,存在开发项目利润率下降、现金流进一步恶化的运营风险。

震灾之后有评论人士通过博客或专栏文章断言“汶川地震将成打压房价的强音”、“地震将影响全国房产,投资客将尽快从房市撤退”,似乎成都市场遭遇的天灾压力,势必会向全国蔓延。

不过证券界人士对此看法相对乐观。他们认为,大多数有内地或香港上市公司背景的房企,是近几年才转移到成都、重庆这样的西部二线城市发展,很多项目都未动工,即使是在建项目,也没有太大损坏,预计实际经济损失不多,只是短期内建筑进度和销售计划会受到拖延,灾后水泥和钢材价格上涨所增加建筑成本,对盈利将有一定影响。

齐鲁证券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从宏观上说,四川、重庆曾是房地产投资热点地区之一,震后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短期内区内固定投资可能有波动;从微观上说,由于担心余震,购房热情及成交量将双双下降,投资型购房或将有所减少。

但他们相信,除了08年在相关区域有较大结算面积的上市房企外,其他上市公司直接影响不大。换言之,楼市迅速走熊的恐慌不太可能波及国内大多数城市。而包括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等国际知名投行的分析师,也纷纷发表报告称,由于四川经济总量在中国整个GDP中所占比重有限(不到4%),其经济结构也不是以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为主,预计此次天灾不会让中国经济受到拖累。宏观经济环境无恙,与之密切相关的房地产市场自然也无须反应过于激烈。

尽管国际投行纷纷唱多,但处于调控政策和巨大天灾夹击中的国内房地产市场,未来一段时间气氛将依然紧张而微妙。就在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消息刚刚传出,灾情尚未明朗之时,央行再度宣布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预示紧缩政策将继续执行,让房地产市场之后的走势增加了不少不明朗因素。

震后西南特别是成都的房地产商所受损失颇重,富力在这成渝两地的投资回报率也降至新低,甚至成都的投资回报率降至5%以下。还有如中新、合生、棕榈控股等公司在西南的项目都在停滞状态。

早年曾任职万科成都分公司,在地产圈内人脉甚广的全忠当时在媒体上表示,仅仅从地震对成都房地产市场造成的瞬时冲击,就推断这个城市的整体投资价值下跌是缺乏说服力的,而由此担心全国楼市会出现大的转折,未免过虑。

他还对分析说,大地震过后,建筑抗震标准会更严格执行,开发商和投资者将更多关注物业的安全可靠,但这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投资决策和逐利冲动。

汶川大地震呼啸而来,在造成惨重人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将成都、重庆等西部房地产投资热点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虽然当时来看,地震灾情给局部区域造成的地产投资恐慌不大会向外蔓延,但随后一段时期内,外来开发及购房资金仍然可能从成都等地集中“逃离”,有意进入者则会急刹车,这些数额可观的热钱将流向何方,对其他地区楼市造成何种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楼市的进程和结果,都引起了我们的密切关注。

当时多家二手房中介公司和房屋交易中心,反馈出来一个很强烈的信号是,地震后市民买房,与过去不一样了,开始注重房子是不是能防地震。

以前市民购买二手房时,最关心的是价格、使用年限、交通状况、配套等,房子是什么结构,并没人太在意。自从汶川发生地震后,人们的购房心理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买房偏重抗震性强的框架结构二手房,对于砖混结构的二手房,市民问津的较少。

市民买新房,也开始注意是不是防震。一些市民在一家房地产网上发帖子,问询网友要买的楼盘是不是防震的。据多处售楼部一些置业顾问反映,那段时间市民买房,第一个问题通常是问房子防不防震?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才往下谈,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人们对安全的日益关注,我国对房屋建筑的防震抗震要求越来越严格起来,1998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随后地方性防震减灾条例也开始实施,其中对房屋的抗震性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这些法规,建筑防震抗震设计上有一个基本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据了解当时市场上绝大部分的新建商品房都是按照国家建设部要求的抗震设防参数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然后据此要求进行施工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房子,也可抗震,只是抗震能力差一些。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建的房子,一般都通过电脑进行抗震模拟实验。即模拟在发生地震时,房屋发生地震变形的情况,包括房屋出现裂缝、左右摇晃、上下移动等。同时,通过抗震变形计算,在最后的设计方案中,把这些问题都考虑进去。

抗震要求高自然会导致开发成本大大增加,例如使用的钢筋,含钢量要更高,水泥也有特殊要求。只要楼盘按照抗震要求建设,是可以抗震的。这次汶川发生的地震,对楼盘的选址也提出了一些启示,楼盘要求不能选择软土层,或者容易沙化、液化的地段,也不能在地下断层上,也不能在过陡的坡度很大山脚下,不然容易断裂和倒塌。

防止地震的侵害,通常对建筑的间距提出要求,间距越大,越可避免建筑倒塌时造成对其他人、物的伤害。临街的、道路两边的建筑,相应要求路面比较宽。有理由相信今后市场上严格执行了抗震标准的房子会更受广大消费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