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给生活带来色彩——神话
相传,远古时代,天山上住着一个叫夸父族的巨人氏族,他们的首领叫夸父,他身材高大,力大无穷。那时候,世界上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为了让人们能够活下去,夸父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毒蛇猛兽搏斗。他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庄稼,晒干了河流。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状,就立下誓言,一定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他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的头上了。他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他突然感到头晕眼花,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后来,夸父不气馁,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又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觉得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俯下身子,猛喝一气,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更多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作“桃林寨”。
夸父死了,可是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惩罚了太阳。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夸父追日”是我国古老的神话之一。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把认知和愿望理想化的产物。
笔间波澜
神话贯穿于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人们的思想就好像是一个舞者,总是在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的限度内自由跳跃。积极的思想,就好像是一支欢快的舞曲,振奋着人们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前进;消极的思想,就好像是低沉的乐曲,让人觉得悲凉,连生命也失去了原有的激情。所以我们要时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一时的悲观,影响整个人生前进的脚步。
对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叙事诗
唐代大诗人杜甫,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很用功,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诗歌。30多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虽然两个人的性格不同,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参加了进士考试,那时正是宰相李林甫掌权之际。李林甫最嫉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很奇怪,于是李林甫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读书人想要谋出路,只有科举一条路,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于此。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富贵人家的豪华奢侈和百姓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待了10年,刚刚被授封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加入了难民的行列,历尽了千辛万苦。杜甫好容易找到一个村子,把家安顿下来。这时,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此时,长安已经陷落,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或者投降,或者被抓,所剩无几。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亲眼目睹了封建统治的阴暗和腐朽,杜甫深感愤慨和悲哀,但是他的心事却无处诉说,只能付诸笔端,那一首首叙事诗就是他情感的最好发泄地。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有诗的形式和体裁,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
笔间波澜
叙事诗多是诗人在目睹了社会现状之后,有感而发,所以叙事诗的现实性很强。但是很多诗人虽然看到了社会的现状,却不能审时度势,找到正确的出路,所以叙事诗人多郁郁而终。现实生活中,审时度势很重要,明白自己目前的状态和处境,才能够准确做出判断,找到正确的出路,所以“识时务者”,方可为“俊杰”。
用诗意装点生活——抒情诗
青年时期,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跟随他学习“四六文”(骈体文),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令狐楚的幕僚。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经历,使他一生都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中。
牛李党争源于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因为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而对他们进行了打击。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斗争不断,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令狐楚之子令狐绹还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排挤。但李商隐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但是,在政治斗争中想保持中立显然是一相情愿。结果李商隐两边不讨好,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包括写了一些诗给令狐绹(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顾念旧情,但令狐绹始终不理睬他。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很不顺,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唐武宗会昌五年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同样短暂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得到晋升。唐宣宗大中十二年,他回到家乡,不久即病故。
李商隐一生惆怅,所以留下的诗作大多是抒情诗。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事件。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
笔间波澜
抒情诗是我们情感最真实的表达。诗如其人,几千年前,无数的诗人已用自己的行动和诗句为生活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那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也有“古道西风瘦马”的寂寥。幸福时,他们用广博的情怀体会天地间的大美,落寞时,他们也能将自己置身于广袤的宇宙间,静静感悟。这样的情怀与通达,没有人不向往。
我们不是诗人,我们有太多的责任需要承担,但这与我们诗意地生活并不矛盾。在自由面前,我们快乐地生活便是诗意;在梦想面前,我们敢于攀登便是诗意;在成功面前,我们不失品格便是诗意。诗意地生活,从诗中来,往生活中去。少一点功利与麻木,多一点真情与感悟,便也能在生活中收获一份清明与淡定。
悲天悯人,含蓄也是一种美——词(婉约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擅长写散文,精通经史,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很小的时候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书法、绘画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中情感,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是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表达了她浓郁的爱国情思。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深厚,常常以诗词来传递对彼此的感情。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根据《琅嬛记》的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了五十阕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混入其中,请他的一位叫陆德夫的朋友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城池,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从此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从此以后,李清照所作辞章更为深沉感人。
笔间波澜
虽然同属于词类,但是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有着很大的区别。豪放词派气势宏大,个性粗犷,收放自如;而婉约派婉转含蓄,没有过激的言辞,也不会大开大合。品读婉约词,与人生相系,也深感婉约做人的难能可贵。做事情需要激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一直处于最佳状态,但是做人就没有必要特别高亢,特别直接。婉约含蓄的为人处世方法,更从容不迫,也更有诗意。
随心流转,诗酒趁年华——词(豪放派)
刘过,南宋时期著名词人、诗人。他的诗词多抒发抗金的伟大抱负,所以他深得一般爱国志士的敬重。当时,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而刘过则是一个怀才不遇、流落江湖的落魄文人。刘过十分敬佩辛弃疾,想尽一切办法要结识辛弃疾。
一天,衣衫褴褛的刘过来到辛府,几次请见都被门吏拒之门外。于是他故意大吵大闹,惊动了正在酣饮的辛弃疾。辛弃疾忙出来迎接,见刘过虽然衣衫破旧,却仍旧挡不住英气四射,不愧是一位爱国文人。于是请他入席饮宴,刘过也不卑不亢地坐着喝酒。
酒过三巡,旁边有位宾客对刘过说:“听说先生不仅善于辞赋,而且作诗也相当了得。”刘过很有分寸地说:“诗词之道,略知一二。”当时席上正好有一大碗羊腰肾羹,辛弃疾就让他以此为题,赋诗一首。刘过豪爽地说:“天气特别的冷,我应该先饮酒后作诗。”辛弃疾马上命人为他斟了满满一碗酒。由于刘过双手已经冻僵,接碗在手,颤抖不止,碗中的酒很多都顺势流到了他胸前的衣襟上,辛弃疾就请他以“流”字为韵。刘过沉吟片刻,马上吟出了一首既切题又符合当时情景的绝句: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
“拔毫”指拔羊毛,“管城子”指毛笔。煮羊必先拔羊毛,用羊毛制成毛笔,可供文人使用。“烂首”指煮烂羊头,来自于东汉时流传的一首歌谣:烂羊头,关内侯,讽刺小人得封诸侯,专权误国。羊死后,当然不知身外物,但可作为佳肴和樽酒一起陪伴风流人物,当然风流人物就是指辛弃疾等人。众人当即对刘过的精彩诗句表示赞赏。
豪放词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势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