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48408900000003

第3章 叹古吟今赋藻辞,一曲诉情思(2)

笔间波澜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早起,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这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在深秋,每天一起风,满地都是树叶。每天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清扫完,而且,过不了半天,树叶又飘落满地。这让小和尚头疼不已,他冥思苦想,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有人告诉他,打扫之前用力摇树,把要落的叶子统统摇下来,一次性扫干净,就可以了。小和尚觉得可行,就照做了。可是第二天,院子里还同往常一样,依旧是落叶满地。这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他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样用力,明天的落叶还会飘落下来的。”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提前完成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所以豪放派的词人总是不拘小节,他们豪放、自由,凡事看得开,一切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也不奢求,就活在当下,活在最真实的生活里。我们也不妨效仿他们,卸下心里的包袱,随性地生活,做最真实的自己。

以乐观心态面对生活——歌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3岁时就开始念诗,5岁时已经可以写出许多首诗了。至9岁,他已经掌握了诗歌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10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把白居易叫到堂上对句,他给出上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不作声。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就开始取笑他说:“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其实我早就对上来了,只是未说出而已。”众人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以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来向您请教,特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点!”

顾况见是从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写着“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了。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帮忙看看,指点一下。要是您要务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后,竟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表示愿意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笔间波澜

通常,人们都是在心情好的时候才开始唱歌,因为唱歌可以抒发感情,反过来说歌本身又象征欢乐,所以唱歌也代表了我们对快乐的追求,有了对快乐的执着追求,人的内心就很自然地拒绝了怨恨,拒绝了悲伤,拒绝了痛苦,一些小的矛盾、小的摩擦,也开始不以为意。我们的成长历程,总是或多或少地掺杂了挫折与苦痛,特别是一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日后经历的事情可能还要更多,但是只要一直坚持把快乐作为生活的方向,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不会专注于太多伤痛,也不会在精神上备受打击。

形散神聚,不乱方寸——散文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开始有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周朝时,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时代需求的增大,日渐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练。

《国语》是一种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之间发生的事情,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的作者为西汉刘向。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内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于使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生动。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学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思想流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

笔间波澜

与诗词不同,散文追求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就好比一头弄乱的头发,再怎么乱,它依然长在头上。它有根可依,而不是随处飘零。同时它的凌乱又给多情的人一点震动。生活就是如此,你可以疯狂,可以婉约,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变换各种风格,活出自我、活出本真,但是有一条,那就是对得起自己,不妨碍别人,这大概是人生里的“形散神聚”吧。

方圆之内创造绚烂——骈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在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代表作有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庾信,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其家族世代业儒,鸿名重誉,“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所以对庾信的思想和文学修养影响很大。少年时的庾信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15岁入宫为皇太子的伴读,20岁开始仕途生涯,是梁武帝重用的文武全才。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造反,打破了“五十年来江表无事”的局面,使庾信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这对他后半生的影响和震动是巨大的。承圣三年,庾信仕魏,在北朝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历经两朝五帝二十八个春秋,官任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庾信的晚年是凄苦的,他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在白首之年,家庭又遭不幸。晚年老病交加,景况凄凉,67岁因病去职,两年后的暮秋便与世长辞了。

庾信的文学创作生涯,以42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前期创作多为咏物抒情小赋,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比较大,显露出年轻诗人的才华和文学修养,在赋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庾信仕魏后,由于生活环境和北地民歌的影响,他摆脱了前期的“绮艳”,代之以清新、悲慨、苍凉的艺术风格,抒写“乡关之思”成了贯穿其许多作品的重要主题。庾信后期诗赋传世之作甚多,《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是他创作成果中的双璧。他的作品在声律方面宫商抑扬;文采方面绣错绮交;用典方面灵活自然;语言方面对偶匀称妥帖,骈散结合,不呆板,有错综变化之美。这些作品是骈赋的划时代的杰作,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气魄,在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