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苦的滋味,超越苦的感觉——春节
据传,很久以前,庄稼人不懂节令,常常拿不准种田的时机,生活苦不堪言。有一个叫万年的小伙子,决心把节令定准。他反复试验,在打柴和挖药时受到树影和泉水的启发,制成了日晷和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观漏水,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终于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长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当时的天子祖乙也为节令失常之事着急,就召集百官议论此事。朝廷节令官阿衡不懂日月运行规律,就说是因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祷上天宽恕才行。祖乙听信了,斋戒沐浴,率领百官去祭天,并传谕全国各地设台祭天。
这下可苦了各地百姓。为修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万年忍不住了,就带上他的日晷和漏壶去拜见天子。天子传见万年,听万年讲述了日月运行周期,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日晷台,造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服侍万年。
万年登日月阁后,日夜操劳,一晃三载。一天,天子派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禀报:“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罢,深感有理。但他是个腹内空空又心胸狭窄之人。他想:如果万年把历制定准,天子必然定会重用万年,到那时就不会重用我了,于是决定除掉他。
阿衡找了一名刺客,让他行刺万年,还好没有得手。天子知道了此事,立即传令将阿衡捉拿收监,接着登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见天子亲自来看望自己,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尽,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天子略加思忖,说道:“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在每年的这一天里,人们都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笔间波澜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各行各业在春节的时候都会调整工作时间,能休息的尽量休息,能回家的尽量回家,争取团聚,获得一年的圆满。圆满,是人们的最大追求,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事业上,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一帆风顺,不管过程怎样,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家庭上,我们希望所有的亲人都在自己的身边,有问题大家可以一起解决,同甘共苦。但是圆满通常都是不容易实现的,就好像过年,也想回家,但是可能因为离家太远,又错过了当天的火车结果回不去了。尽管圆满一直都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但是我们也要学会适应缺陷。
盛极而衰,盈满则亏——元宵节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登基做了皇帝,史称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对国事拿不定主意,常常要吕后垂帘听政,时间一长,汉朝的大权就落到了吕后手上。
汉惠帝病死以后,吕后开始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和权势,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族人开始惶惶不安,害怕遭到排挤和报复。他们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方式,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这件事被齐王刘襄知道了,为了保住刘氏江山,刘襄决定起兵讨伐诸吕。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铲除了吕氏族人,“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定叛乱以后,众臣拥立刘邦的四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登基以后,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日子——正月十五,定为全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就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者“灯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元宵节的内容十分丰富,人们在晚上可以“闹花灯”,即张灯、观灯、打灯虎,还可以放花炮焰火。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睐。
笔间波澜
虽然都有团圆之意,但是春节侧重于辞旧迎新,元宵节则是对新春的延伸。团圆也罢,庆祝也罢,在到高潮的时刻,我们就应该做好迎接低谷的准备。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盛极而衰”,任何事物到了顶点之后都会走下坡路。所以在成功的时候,不能得意忘形,而要做好预防措施,想办法在达到事业巅峰的时候另辟新路,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起点。
定时清理心里的“垃圾”——清明节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经过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跟随的侍从找了很久也没找回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偏僻的地方,偷偷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激得流下了眼泪。
若干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以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把介子推忘了。
大家都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见文公讨赏,可是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后,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此事以后,愧悔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早已离开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要想找到两个人谈何容易?这时候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山。可是大火烧遍了整个绵山,也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以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去了。
晋文公见状,放声恸哭。后来,人们在树洞里找出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介子推死前坐过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可能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坟墓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笔间波澜
因为清明节是在四月份,天气转暖,草树新绿,春天的气息渐渐加重了,所以人们喜欢在这个节日里去踏青。人的心灵像是一个垃圾桶,高兴的、不高兴的,好的、坏的,什么事情我们都放在心里,时间长了,积累的事情多了,就会产生很多心理压力,情绪也会有很大的波动,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所以选择适当地释放,定时清理心里的垃圾,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生活不是轴承,不能一直都保持在高压之下,给予适当的调节,就好像旅行前的整理,只有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追忆先贤,重温历史——端午节
战国时,楚秦争霸,作为楚国官员的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小人陷害,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后楚怀王赴秦国议和被囚,客死他乡,楚国都城郢被秦攻破,屈原听此噩耗,含痛投江自尽。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去喂鱼,希望鱼吃了那些东西以后,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晕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没过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被药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因为屈原投江殉难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楚国人民都会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并用彩线系住手、脖,以此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这天,人们会吃粽子、鸡蛋等食物,用香蒿洗脸,举行赛龙舟等水上活动以示庆祝。从2008年起,端午节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间波澜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虽然屈原已经永远地投身于汨罗江了,但是他在逆境中不被困难吓倒,能够认清自己的方向,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逆境,就如同人生大路里的沟壑,没有人喜欢,更很少人能够坦然面对。可是,不经历逆境,人们就不能学会坚强。幼鹰渐渐长大的时候,母鹰就不再给它提供食物了,而是将它赶出门外,让它自己去练习飞翔和生存的本领。对于幼鹰来说,刚被赶出“家门”的日子,也许是它的一生中最大的逆境了,但是如果它不选择面对,就不可能学会飞翔,也不可能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生态法则中生存下去。动物尚且如此,那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就更应该学会在逆境中奋力拼搏。我们应该把经历的苦痛看成是飞翔前的磨炼,把经历的波折看成是通往未来的基石,勇敢地面对,吸取经验,总会有收获美好的一天的。
家是情感的回归地——重阳节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一带有一个瘟魔,十分可怕。只要它一出现,就瘟疫横行,乡亲们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百姓苦不堪言,却无处诉说。
一次,瘟魔再次出现,带来的瘟疫夺走了恒景父母的生命,恒景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病好后,恒景辞别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恒景跋山涉水,来到很远的地方,访遍了仙道名士,拜了一个法力极高的仙长为师。他每天早起晚睡,刻苦修炼,学会了一身本事。临近归期,一个法力很高的仙长交给他一把降妖剑、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仙长对恒景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现在已经练就了一身本事,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恒景回到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过了一会儿,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乡亲们拿着茱萸叶,喝着菊花酒,到处都是茱萸奇香和菊花香气。瘟魔闻味止步,脸色突变,忙反身折回河里。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笔间波澜
每每提及重阳节,人们就会联想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思乡是亘古不变的情歌。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很多离家的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很少能够在老家或者离家近的地方工作;城市里,大量的农民工离乡背井讨生计。自古离家都是生计所迫,今人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所以思乡的情怀,不仅仅是对家的思念,更是因为生活的苦痛与内心的折磨。“家”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内心的焦点,情感的回归地。
历经波折得光明——七夕
父母死后,牛郎一直寄居在哥嫂家里,经常受到哥嫂的虐待。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田间耕作,一天到晚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一向默不作声的老牛突然说话了,它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娶织女为妻。
那天晚上,老牛带着牛郎来到河边,美丽的仙女们正在河里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听了老牛的话,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了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了做他的妻子。成亲以后,牛郎和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几年之后,老牛死去了,它临死的时候,叮嘱牛郎一定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