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48408900000032

第32章 亭台楼阁散古香,悠然远山下(2)

古亭石舫上“沧浪亭”三字为俞樾所书,亭柱有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也许是沧浪亭最好的写照。总而言之,苏州园林具有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高雅品质。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笔间波澜

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仿佛是中国园林建筑的一对情侣,它们一个宏大堂皇如八尺男儿昂首挺立,一个细致淡雅如小家碧玉亭亭而立。这两种风格的园林给中国传统建筑注入了阳刚和阴柔两种气质。当然这里的阴柔并不是软弱无能,而是细致和小巧。从某个角度讲一个细致的人才算是最接近完美的人。有的人有非常宏大的目标,但是由于没有细致的步骤,目标就仅仅是目标而已。人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如何度过?浑浑噩噩太可惜,唯有细致地体验生活,品味精彩人生,才会生而无憾。

从精神上引导,从形势上掌控——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又名“汉昭烈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始建于公元223年,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也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古迹,以文、书、刻号称“三绝”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

在建筑上,整个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大门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这些石碑上有碑文,碑文通篇词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二门之后是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刘备殿后,下数节台阶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就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

实际上整个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都是价值连城、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这象征的是古代君臣关系,建筑上把这些都体现出来了。

笔间波澜

诸葛亮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提醒后人在治国时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的是“攻心”和“审势”。所谓“攻心”,即从精神、心理上征服对方,让其心悦诚服,而所谓“审势”,即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四字基本上可以概括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文治武功。攻心审势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很好的管理策略。无论是在竞争中,还是对组织的内部管理,攻心都是很重要的,很多斗争其实就是心理战,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审势则更不用多讲,把握形势顺应事物发展势态,我们才可以掌控事物的发展方向。

事在人为,不寄望于上天——北京天坛

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总面积为273公顷,比故宫大两倍,据说是因为人们认为“老天”要大于“天子”。

天坛的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天坛在设计上主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对于今天的北京,天坛的华美建筑只是人们在这里活动的一个大背景,因为这是城区独有的森林公园。明清以来天坛广植松柏,至今已成森然巨林。

笔间波澜

古老的封建统治者们,往往寄希望于上天,希望不要发生灾难,希望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于是统治者们修建各种坛庙,举行盛大的仪式祈福求雨。而人民也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举措之上。可是我们都知道天灾难免。即便是祈祷上苍,也未必就能灵验,否则历史上也不会出现朝代更替了。导致这一切的,如果细细追究,我们就会发现多半是人祸大于天灾。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求天不如求己,我们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祈祷上,不如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当一切幸与不幸来临之时,勇敢面对、主动解决才是值得赞赏的。自助者天必助之的关键不在于天助,而在于自助。自助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内心富足,淡视一切奢华——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千米的骊山北麓(还有资料认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或者位于西安市以东35千米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重峦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千米。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郭有高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独特。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千米。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笔间波澜

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秦始皇陵的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近78个故宫,考古学界震惊了。一代帝王,生前前呼后拥,拥有无上权力,统御庞大帝国,享受了别人享受不到的荣华富贵。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样的人生的确是让人羡慕。但是把皇陵修得这么奢侈,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还是没有必要。人活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与其劳民伤财造辉煌的陵墓,不如将这些钱花在更值得花的地方。事实上,有一些人不用建立这么辉煌的陵寝也会名满天下,流传万古,这就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境界。人们没有必要为死后的排场花这么多心思。奢华无用,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对于生命而言,淡视一切奢望,这才是“修为”。

不为带不走的荣华徒增悲伤——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20余平方千米。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千米,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十三陵位于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地势组合完美无缺,加之这里杂树丛生,风景优美。这一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正是依此而建,整体上看来,陵墓群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0.5千米,多至8千米。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笔间波澜

明朝有十六个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葬于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成了悬案。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被明英宗葬于玉泉山,因此昌平的明皇陵才是十三个。我们单看看朱允炆和朱祁钰,他们二位与其说是命运使然,不如说他们是封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两位的年纪都不大,还没有真正体验人生,就失踪下落不明或病死一命呜呼,确实可惜得很。因此,十三陵里没有他们的位置。不过十三陵上虽然没有他们的陵寝,他们也不必遗憾。因为再豪华,那也不过是个坟墓,生命已经逝去,有无坟墓只是给后人留谈资而已。活着的人应该把目光放得开一点,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不必为了带不走的世间荣华徒增悲伤。

君子和而不同——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有油漆彩画,虽无宫廷苑囿那般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坐北朝南,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分居四面,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扇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院内墙壁和柱子上辅之以雕刻书法,使得文化韵味十足。整个院落宽绰疏朗,游廊连接彼此厢房,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而在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为一家人的生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笔间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