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48408900000034

第34章 霓衫华韵衬婀娜,素雅东方美(1)

顺应天地,敬畏自然——上古服装

一般认为最早的服装是在劳动中起源的,支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古代神话中炎帝神农氏的形象就颇似农人。因为神农氏身着红色襦,小腿着绑腿,头戴鸟羽帽,足踏皮制鞋,手执农具,这种说法其实比较有道理。后代人对上古的服装多有揣度,比方说不少人认为当时的老百姓头上戴的是戴尖帽或圆筒高帽等,不过这都无法考证,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了。

古代人认为,早晨天未亮时,天空是黑色,此时一般称为“玄”,在上衣颜色的选择上,就选了玄色;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就和地一样,所以服色即用黄色,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远古时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还有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这种深衣形式在那时男女没区别。

总的来说,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为了非常实用的用途,比如人们需要御寒防潮护身免灾等就披上了兽皮和树叶,而在热带地区,因烈日照射,风雨袭击,虫蚁啃咬,人们通常在身上涂上油脂和黏土或披盖树叶和树皮。人类为了获得猎物,往往把自己打扮成猎物食物的形象,如戴兽角兽头帽子,穿某些动物的皮毛,以便靠近狩猎目标,提高狩猎效果,这直接刺激了衣饰的发明。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此原始服装便产生了。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大约在夏商以后,中国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时,等级制度也开始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的冠服制度也就逐渐完备。

笔间波澜

远古的服饰,虽然是以实用出发,不像今天的服饰这样异彩纷呈,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有所畏惧,所以在服饰的选择上,却有今人无法比拟的宗教感和敬畏感。祭拜祖先和天地,成为那个年代的人们需要做的重要的事情,因此符合仪式内容和精神的服装就显得特别重要。上衣如天,天未亮,着玄色;下裳如地,地为黄,着黄色。这种顺应四时,以天地为本的精神,便体现在了穿着上。实际上远古的人的智慧因为其淳朴,而具有不可想象的穿透力,他们的这种思想就是到了今天,都不落伍。因为顺应天地,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恰恰是今日伤痕累累的地球所需要的。

与时俱进在于打破常规——深衣、胡服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等地农业和纺织业发展迅速,纺织原料、染料和纺织品的流通领域很广,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丝、绢、缣、绮、绣等高级服装用料。

所以在这个时候,贵族开始运用这些昂贵的丝绸来做衣服,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深衣”。作为贵族衣服,当时的平民把它当作隆重场合的礼服,平常他们只穿短褐。后来这种服饰才慢慢地在民间开始流行,这个过程比较长。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到后来的时候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深衣”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商周以来的传统服装,一般为襦、裤、深衣、下裳配套,或与上衣下裳配套;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只有两条裤管,穿时套在胫上,也称胫衣。这种服装配套极为繁复,在表现穿衣人身份地位的装饰功能方面,具有特定的审美意义。但穿着费时,活动运动也极不方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的高强度运动。

由于征战频繁,军人服饰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上衣下裳,将传统的套裤改成前后有裆,裤管连为一体的裤子。此种服式也融入了劳动人民之中,而社会上层人物依然保持宽襦大裳的服饰风格。

笔间波澜

封建王朝等级制度森严,男尊女卑由来已久。但是在春秋战国的服装里,有一款“深衣”一改西周的贵族属性,而变得亲民,于是我们看到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将之穿戴出来,这样的变化在整个思想方面是一个解放。另外一个特点是“深衣”也不分男女,这在那个时代,透露出一种非常进步的男女平等的思想。从文化学术方面讲,春秋战国又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不知道衣服设计思想是不是与这些有关。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的进步源于思想的进步,思想进步了伴随着而来的就是其他领域的飞速进步。纵观世界文明,历史如此相似。因此,对于今天的我们,回望过去,能得到的最大智慧就在于解放思想。

将细小团结成整体就会散发巨大力量——秦装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王嬴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

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不长,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中国古代各朝的统治者所尊崇的颜色各有不同,据文献记载,传说黄帝时期尚黄,夏代尚青,商代尚白,周代尚赤。秦始皇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周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那个时候,凡重大的庆典、祭祀活动皇帝必须穿黑色衣服。

平常老百姓的穿着还是比较丰富的,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要流行色,其中绿色最受欢迎。秦人很注意上下衣及袖口、领口的色彩相异和搭配。如绿色的上衣,下身穿天蓝或粉紫或红色的裤子;红色的上衣,下穿深蓝色或浅绿色的裤子;绿色的长衣,镶着朱红色的领和袖口;红色的长衣,镶着绿色或粉紫或天蓝色的边缘。这种颜色的搭配采用强烈、鲜艳的对比色,显得明快、热烈,生机盎然。

另外,由于服装统一时间不是太长,服装的等级色彩不是很明显。所以,军官和士兵的服色没有明显区分,军官中将军与中下级军官之间也无严格界限。他们身着的铠甲由政府统一发放的,同一兵种、地位相同的士兵穿的铠甲的形制和颜色比较一致。据考证,基本上都是褐色的铠甲片,红色的甲带。至于其他的衣服,由于秦代并不统一发放,所以因人而异。

笔间波澜

秦的大气古朴,自上古以来,无可比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集权于中央,于是将贵族服饰的颜色定为黑色。清一色的黑色,充满力量感。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视觉上说,任何一种单一色,如果足够大,那种浩瀚的气势,都会很震撼人。整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把细小团结成庞大,进而变成一个大整体,这是我们的特色,这种特色一经发挥,就会散发出巨大的力量来,看北京奥运开幕式上气势磅礴的团体表演,不正事这种团结力量的正面演绎吗?

察言观色,做正确的事——玄端

玄端是古代诸侯、大夫以及士在祭祀时候穿的布做的服装,举行冠礼、婚礼也可以穿。《仪礼·士冠礼》说:“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

华夏乃礼仪之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汉朝以前的最高礼服服种之间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男子上衣下裳,主要取上法先王古制的意思,而女子衣连裳,主要寓意德贵专一。在穿衣的时间上也有讲究,比如男子早上要穿玄端,到了傍晚就要换深衣。据说是因为早上的礼仪更郑重。由此看来,玄端其实是很规范的男子礼服。

事实上在汉朝,玄端确实是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是华夏礼服“衣裳制度(衣分两截,上衣下裳)”的体现。后深衣流行,玄端逐渐废止,直到明代恢复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

从制作方法上,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才被称为“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至天子,下及士夫。

笔间波澜

玄,为黑色,象征尊贵;端,为方形,象征端正。玄端这种衣服从它的颜色和款式就基本可以看出其定位:严肃,正直,端方,尊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们对衣服的美学认识,往往是一个人选择服装的标准。比如你穿黑色西装,看起来就要比你穿休闲装要正式很多,你参加一个正式的宴会时,就会选择黑色西装,而不是休闲装。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除了要活得自由洒脱之外,确实有不少场合需要一个人表现出其严肃的一面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应该以追求自由等理由来拒绝这一切。

勇于突破,在束缚中绽放——襦裙

襦裙据考证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结束,它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2000多年来,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即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上襦下裙式的套装。

战国时代妇女的襦裙就已经出现了,后来一直流行到了汉代,汉代之后,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逐渐减少。还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襦裙,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乐府诗歌中有不少描写妇女穿襦裙的文字,由此可见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汉代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与其他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形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

笔间波澜

襦裙比起汉之前的服饰,在多方面都有进步意义,尤其是在美学上。春秋时的深衣胡服不分男女,因此并不给女性以特色审美需求。但是襦裙则不一样,它是地地道道为女性设计的服装。上衣短,下裙长,具有极高的美学内涵。而且这个时候的女性衣服,开始变得宽大,这样身体活动就更自由。今天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襦裙体现出来的宽松和自由,是一种进步。

听取民声,积极采纳意见——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承袭秦汉遗制的汉族服式,另一种是沿袭北方习俗的少数民族服饰。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是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袪口。而衫子却不需施袪,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袪等部约束,渐渐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不管是王公名士,还是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这种情景,在传世的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多有反映。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所以在那个时代,妇女们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施有缘边。下着长裙,腰用帛带系扎。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裆等。两裆虽多用于男子,但妇女也可穿着。只是在最初穿着时,一般多穿在里面,以后才将其穿在交领衫袄之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笔间波澜

南北朝服饰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容许多民族各种服装形式存在。一方面承袭秦汉,另一方面又容纳、允许少数民族特点。这与秦的大一统是截然不同的。南北朝的这种服装政策对少数民族和汉族是双重尊重,尊重他们的风俗,也尊重他们的历史。这使得两个民族间的融合就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说,把中国传统“和”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生活中,我们也要吸取这种智慧。因为我们难免会遇见这样一种情景,两个你都想要交的朋友,但是他们却都有你不喜欢的一些缺点,你怎么办?如果硬要求他们符合你的标准,你有可能失去一次交朋友的好机会,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用“和”的思想来包容他们。

经典永远都不褪色——唐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