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48408900000035

第35章 霓衫华韵衬婀娜,素雅东方美(2)

唐装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因此服装形式上类似汉服,也是襦、裙装,这种风格在初唐时期非常流行。唐装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到里面或者自然地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褙子。

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渐渐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可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唐代,裙子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代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米长,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

现在大陆流行的“唐装”,不是真正的唐装,而是由清末的中式着装演化而来的新设计的服装,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这种服装事实上是清朝马褂的延续与改良,属于满服的范畴,与“唐朝的服装”(汉服)在风格、款式上面并无丝毫相似之处。目前很多国人都把这种源于“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的满装马褂误认为是“唐朝的服装”。

笔间波澜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国人对那个时代极有自豪感。但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唐装,其实不是唐朝的衣装。这种改良自满装马褂的服装具有满族人的风格,而不是唐装,今天的人们却认为这就是唐朝的服装。这种历史的误会,其实体现的是今天的中国人渴望国家强大,展现自信的一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在演绎隔代的自信,因为见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在壮大。

从夹缝中走出进步——宋装

宋装继承唐装,女服仍以衫、袄、褙子、裙、襦、袍、褂、深衣为主。现在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可见宋装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服式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

宋代宫中的官服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这主要是由于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朝服是统一样式,官职的高低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和锦绶上的图案上做级别变化。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这种衣服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织有鸟兽锦纹。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宋时常服有袍、襦、袄、短褐、衫、裳等。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丝和皮。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贵族裤子的质地十分讲究,多以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笔间波澜

宋代的服装也是分等级的,这点在历代的服装上来看,基本上大同小异。但是宋代服装中值得一提的是常服,或者叫私服,即除官服外的衣服。因为这种衣服体现出了统治阶级在缩小官僚阶级和平民百姓的距离。在朝有官服,平时着常服,常服实际与老百姓穿的衣服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在于颜色。不要小看这点进步,实际上每一次大的进步,无不是以一些小进步积累的形式来进行的,今天进步的是服装,明天制度就有可能进步。宋代常服的这种接近“贵贱无等差”的思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勇于在困境中前进——明朝服饰

明朝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服此时得以并行。法服大体与唐朝一致,只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

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事实上区别等级的还有官员的腰带,由于品级的不同,腰带在质地上是不一样的。明朝服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服装体现了等级限制的严格。

明朝的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挂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均是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笔间波澜

明朝的服装等级严格,这在品色和腰带的配饰上可以看出来,从皇帝到官员到百姓一目了然。明朝服装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襟上佩挂饰物的多样性。这是人们在有限的狭窄的服装选择空间下,对衣着空间的另外一次拓展。以金链条串起来的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都可以作为饰品,也可见当时人们的想象力。其实很多东西,包括艺术都是在夹缝中被逼出来的。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就如同沙漠里的野草,环境再恶劣也要生存下去。

量体裁衣,按实际情况办事——旗袍

旗袍是一种富有传统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代一开始的时候,满族妇女主要穿长袍,而汉人妇女则穿上衣下裙,并以之为时尚;清中期,满汉两族之间互相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更盛,于是不少满族人将自己的服装改成了汉族服装,有的甚至将宫袍截作短衣裳,可见汉文化对满族文化的影响,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过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流行起来。到了民国时期,旗袍成为中国妇女穿着的一种常见的带有传统风格的长衫。

旗袍的外观特征比较显著,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右衽大襟为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第二,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当然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在当时有不少旗袍并不开衩。

满族旗装一般采用平直的线条,两边开叉,衣身宽松,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满族旗装上是工艺精细的手工制作品,比如各种刺绣、镶、嵌、滚等工艺。而近代旗袍则不一样,它实际上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更为合体,刺绣精细。与满族旗袍不同,近代旗袍由式样简洁合体的线条结构代替精细的手工制作。

总体看来,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传统旧时时装,被誉为近代中国女性时装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近代中国女性的贤淑、典雅、性感、清丽,诠释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城市女性特有的时尚性情与气质。

笔间波澜

今天,唐装和旗袍成了外国人认识中国的一个经典标签。前者象征了我们对盛唐的回望,体现的是中国对辉煌唐朝的文化认同,而后者则是因为带有近代的印记,而为西方所熟知。旗袍的设计思想,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很大,衣服上不少元素直接取材于西方的服装。带有传统风格,又能突出表现中国女性美的旗袍,兼顾南北,吸取东西精华。利用他人的长处,才能取得不俗的成就,一个人要想独领风骚,必须博采众长。

勿让奢侈品束缚心灵——黄马褂

马褂是中国清朝时一种官方服饰。它是清朝官员制服的一种,因为设计的时候为了方便骑马,于是由此而得名。马褂的颜色和用料与穿者的阶级有关,其中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只有皇帝近身的侍卫,或者获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在清朝,能获得赐穿黄马褂代表得到了皇帝的宠信,是一种个人的荣耀。

马褂一开始又叫行褂,行褂穿在袍的外面,长度刚好到了臀部,而袖子不长只到肘关节附近——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骑马方便,而短袖设计则是为了射箭方便,所以行褂后来又叫“马褂”,在满语里叫“额伦代”,有一个时期还叫作“得胜褂”。

根据清代官方规定,有三类人可以黄马褂:

第一类是皇帝出行时,各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须穿黄色马褂以壮行色。这种黄马褂称为“行职褂子”,没有花纹及图案。因为是因职而穿,所以离开工作岗位以后,或者不是与皇帝同行时就不能穿了。

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狩猎时所赏赐的。清代的各位皇帝一直到咸丰为止都有狩猎的习惯。当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众,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便可能得到皇帝赏赐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称为“行围褂子”,按规定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是要被治罪的。

最后一种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奖赏。这种赏赐又称“武功褂子”,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这种马褂实际上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赐穿黄马褂”。比如清末慈禧太后就曾赏赐为其开火车的司机黄马褂一件。

笔间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