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48408900000039

第39章 手眼身法势恢弘,精神气力功(3)

“动功”统摄于气功疗法中,是气功的一个分支,它是相对于“静功”而言的。理论上动静两者不能分割,统一了它们的关系,才能达到“由动入静”。但是实际练习中又要分开而练,才能显示出“动”、“静”的作用不同。这种理论就是所谓“动静相因”、“表理相循”。根据这种理论,动功是静功的基础,也是练功夫的入门正路。因此丹道家对于练气功夫,订立了一个“动静两骸”的总原则,创造了一套“由动入静”、“以静制动”、“用柔济刚”、“行气导脉”,非常精致的动功方法,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所谓祛病延年、治疗保健的宗旨。

动功的方式,各宗各派,各个不同,精粗有别,互有短长。然而,它们有完全相通的方法、一致的要点。动功讲究“柔道”,要求全身的筋骨、皮肉全部放松,不可带一点儿硬性和使用一丝的气力。然后气沉丹田,下盘要稳,整个运气过程要缓慢平和。其次,呼吸要讲究柔软,延绵不绝。最重要的是动功的柔,也在于动作的缓慢和细致,要能够感觉什么是“蛇行”和“涌动”。让人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然和人自己本身,以达到内外一致的境界。

除了讲究“柔道”,动功还注重阴阳气脉的交变和五脏六腑的分经运气。在一个动作之中,这些主要部分都要发生一定的气脉变化,表现于运行的迟速,流注的多寡,阴阳的变换,经络的交会。初步练功的人,一般对于真气运行的体会,都自觉酸、麻、胀、疼、寒、热等“动触”现象。功夫慢慢进步了,自觉的滋味也随之而发展。从前的酸、麻、胀、疼,一变而为轻松舒适,神清气爽,所谓如饮醍醐,如灌甘露。即使在工作疲劳之后,专心练一套动功,疲劳反而会消失,精神恢复之外,还会增长。

如此反复用心研习,不论外界是什么状态,我自柔然应付,自信从容。时日一长,勤加演练,不论练哪一派的动功,都会练到很高的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坚如金刚,柔似止水,外邪不侵,疾病不生。如果练得炉火纯青,全身气脉了如指掌,动念即动,止念即止,打下了静功的基础,就是上了“由动归静”的正确道路,一旦打坐去练静功,顺理成章,即可走向气功的另一重境界。

笔间波澜

“动功”的精髓在于把握“柔道”,所谓柔道,简言之就是虽然是动功,但是不是让人们胡乱伸胳膊踢腿,而是让人们用心去感受动作的缓缓流动,去体察身体的细微变化。气功疗法的入门,就在于人们在舒缓的动作中,体味身心的统一,感悟内外的一致,用术语说就是要使气脉交汇、阴阳和合,进而入静功的门道。如果单纯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动功就是让一个人锻炼在嘈杂中感悟宁静的能力。而这门“功夫”,何止是练气功需要,生活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功夫”,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实在不容乐观,怎么办?除了逃离,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另一个更加高明的办法就是学习这门“动功”,在嘈杂中感悟宁静。让自己的心灵在沉思中入定,忘记周遭的嘈杂。

从最难的开始做起——轻功

轻功,在武侠小说中被赋予了浪漫色彩,几乎成了飞的代名词。并且因为小说的巨大影响力,而使轻功即便是在现实中,也被涂上了不少神秘色彩。

在传统武功中,轻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时练武之人,不论习哪家哪派的功夫,都极重视身法的轻灵,若动作呆滞,则不仅难以制人反易为人所制。故习武者,多兼习轻功。

轻功跟寻常的跳高不一样,不需要奔跑,只需两足一蹬,即可起高和跃远,其起如飞燕掠空,其落如蜻蜓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轻功与现代体育运动中跳高、跳远的不同,就在它“轻”和“稳”的特点。能“轻”和“稳”,全赖浮劲在身。

古传内家轻功,以趺坐练气,或早或晚行功,能将气自由提起与沉着,数年之后能起数丈之高,身轻如羽,墙壁可走,水面可行。

内家轻功以吐纳打坐,练气行功,其理玄妙,除有恒心苦练外,尚需有较高的悟性。除内家轻功外,古时习武之人练的轻功虽方法各异,但归结起来,不外乎顶功和铁锡碑两种。顶功,即垂手直立,用脚前掌向上跳,此练弹劲,不可屈膝,不可用拙力,多练则可增身体的汲取功,把体重提向顶部,不使下沉。所谓铁锡碑,即用锡瓦铁衣附于身上,按一整套的程序练功。这种轻功练法,必须先在体重之外又加上各种重物往返,这样一开始就感到很沉重,但经过刻苦锻炼,就会逐渐适应而不觉沉重。一旦去掉附加的身外重物,自然就顿感十分轻松,行走奔跳也会非常舒适和迅疾。轻功练成之后,蹿上纵下如落叶,在平地行走,则步履轻疾,不扬微尘。

其实,关于世界上有没有轻功的问题,人们多有激辩,但是鲜有结果,倾向于有的人,往往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仅仅是口头传诵一些故事,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真实性,当代的人则更倾向于没有轻功。若是硬要说有轻功,那可能就是所谓的身体敏捷吧,在长时间的训练之下,很多人飞檐走壁、高跳翻墙倒也不是不可能。

笔间波澜

从科学的角度讲,轻功不可能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玄乎,但是飞檐走壁、高跳翻墙的本事对于那些练过功夫的人是有可能做到的。其实,武术的本质,在于对自己身体能量的开发。所谓的轻功正是身体能量在短时间内的爆发。这一点类似于人的发展,你只有足够努力,足够刻苦,才能学到真本事,发挥出自己巨大的潜能来。换句话说,你的一生其实也是在学习功夫,只不过你学的不是拳打脚踢的功夫,而是生存能力。

光鲜背后是艰辛的付出——铁砂掌

铁砂掌又名黑沙手,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顾名思义,铁砂掌是用铁砂练出来的掌功,属于硬气功范畴,是少林寺武僧经常练习的重要功夫。

其实,在中国大地上流传的数百个武术门派中,大多都有自己门派的铁砂掌功夫,虽然名目繁多,但练法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总起来说,铁砂掌就是用铁砂、药料作为练功辅助物,通过特定的练功方法修炼出来的一种兼具攻击、防守的掌上硬功夫,修炼日久,具有开砖裂石之功。当然现在这门功夫多被用在表演上。

一般人总认为只有外家门派才有铁砂掌功法,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不少内家门派也有这种掌法,比如形意拳、八卦掌等派也都有此掌法流传。可见铁砂掌也是一种基础功夫。事实上,不论修炼外家还是内家拳术,练习铁砂掌之类的功夫,对技击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好处的。

练习铁砂掌要注意运气。一般要做到:“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实始用力,吐气须开声。”技击动作发出前各关节要放松,待出击时突然伸直,劲达掌心,同时开声一喊,气势上先要压倒对方,令敌人心神猝然一惊,则掌力正至妙处。

至于铁砂,以少林为例,少林功夫中的铁砂掌,是用铁砂和药物配合而操练的,练至掌部坚硬如铁,臂长力增,重伤对方皮肉筋骨。功力深者可以碎砖断石。经过练习铁砂掌功夫,可使掌部的锻炼处表皮增厚,筋骨及表皮组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腕指关节灵活,肌肉韧带的力量增强。

不过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练铁砂掌必须靠药物作保护来辅助行功。否则,不用解毒、消肿、止痛之类药物练功的话,毒气就会深入机体,对健康不利。

笔间波澜

如同我们看惯了舞台上演员们的光鲜,却看不见他们为此在背后艰辛的付出一样,我们也惊叹于铁砂掌的神奇,却不知道练功者为此曾伤筋动骨,流血不止。每一个可上得台面的人,必定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实际上生活中的事情无一不是如此。上天是公平的,你付出得多,得到的回报自然也就可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含而不露,用气场征服众人——中华柔术

柔术是软功的一种,作为杂技家族中一个传统项目,被誉为超越极限的人体艺术,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圆文化的理解。柔术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隋朝,唐朝进入宫廷。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正式将其命名为杂技柔术。柔术与中国的戏剧艺术一样,门派、品种繁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中华柔术以惊、险、奇、美著称于世,国内有很多的艺术团在国际上演出时,让外国人惊为天人,不少外国名家对中华柔术充满了赞叹和好奇。

中华柔术,本质上有别于瑜伽运动,不求奇巧,但求精美,举手投足之间,纤纤软体,刚柔相济,寓动于静。柔术的艺术精神也有别于舞蹈,情感不张扬于表演之中,寓意超越于形体之外,颇有点类似中国太极拳的意境,柔之浑圆之中,含蓄着力量;软而不屈,坚韧十足。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沉默的毅力之间,掩饰不住的智慧和超越,尽显我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追求。柔术是艺术,但是体现的是阴柔之美、女性之美,所以男子不适合练柔术,这也是我们看到练柔术的几乎都是女性的原因。

笔间波澜

柔术里复杂的动作,让人惊叹研习者身体素质的不可思议,它的确突破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身体极限和障碍,在某种无法言说的感动里,我们被这种奇妙的功夫所折服。柔术与瑜伽虽然两派都自称不同于对方,不过从外形上看,其实二者也无本质上的差别,要是细细比较起来,差别可能就在于柔术似乎更强调一个人的意境吧。每每看见杂技里沉默、安静、舒缓的柔术表演,似乎都会给人一股奇妙的力量。这种力量虽不张扬,却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沉稳。让人在内敛的情绪下,掌控一切,把不确定因素缩减到了最小。这其实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大智大勇,含而不露,内敛沉着,却用智慧将矛盾消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