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固原农业发展概论
48476300000006

第6章 固原市现代农业发展(1)

固原市地处黄土高原,以农林牧为传统经营产业。据记载,从汉代起到魏晋南北朝,就逐渐形成了农牧结合的一整套旱作农业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发展十分缓慢,加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低下,农业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粮食产量平均亩产不足百斤。靠天吃饭,农民过着“丰年吃半饱,灾年四处逃”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本地区农业建设和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人民生活逐年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由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农业由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总产值提高,广大农民从此开始解决温饱问题。

特别是2002年固原撤地设市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为目标,以“壮大支柱产业、发展设施农业、优化经济结构、培育经济新优势”为主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节固原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

一、固原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

固原市农业发展稳中求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67万hm?,粮食总产量突破80万t。特色种养业呈规模化,创建自治区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3个;肉牛饲养量达到86万头,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基本形成,新修高标准基本农田4.17万hm?,设施农业规模达到2万hm?;加工型农业初见端倪,加工转化率达到42.8%;品牌农业效应凸显,原州区被授予“中国冷凉蔬菜之乡”的称号,西吉马铃薯、芹菜荣获全国驰名商标,泾源黄牛、彭阳辣椒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六盘山苗木通过国家证明商标认证。2012年完成农业增加值38亿元,比2007年增长43.3%。

(一)设施农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设施农业在规划布局、资金投入、科技服务、市场营销上求突破。完成设施农业2万hm?,全市设施农业总产量达到50万t,总产值10亿元。设施农业农产品主要以早熟菜用型马铃薯、辣椒、西芹、番茄、黄瓜、西甜瓜、油菜、茭瓜、花卉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四川、西安、银川、兰州、平凉、宝鸡等蔬菜市场,各类蔬菜产地批发零售价格普遍高于去年同期,蔬菜产销两旺。

截至2012年固原市建成66.67hm?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区15个,建成33.33hm?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区33个,农业园区充分展示科技示范成果,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中心,不断引进优质农作物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通过示范,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作物。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各地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马铃薯、玉米和特色经济作物,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如原州区的葵花、枸杞和冷凉蔬菜,西吉县的西芹,隆德县的药材,泾源县的苗木,彭阳县的林果业和辣椒。

1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产业在抓基地、攻单产、扩外销、促转化上下功夫。大力实施百万亩马铃薯抗旱增产示范工程,成功举办了“中国(宁夏·西海固)马铃薯节”,积极推广马铃薯地膜覆盖、垄沟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标准化栽培技术,集约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5.65万hm?,比上年增加2.13万hm?,总产量达到211万t,鲜薯外销10万t;马铃薯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310元,占纯收入的12.4%;形成“协会+农户+市场”的营销模式、“龙头企业+土地信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专用种薯繁育生产模式、“农机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由普通薯生产向专用薯生产转变、由分散粗放生产向集中标准化生产转变、由单纯生产外销食用鲜薯为主向生产外销食用鲜薯和种薯相结合转变。

2.草畜产业

草畜产业在强化基础、抓点带面、扩张总量、科学饲养上促发展。大力实施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宁夏)六盘山黄牛节”,扶持发展肉牛养殖示范村124个,肉牛饲养量达到64万头。形成“园区+协会+农户”和“养殖大户+协会+农户”的带动模式,“龙头企业+协会+市场+农户”的营销模式;实现由分散粗放养殖向集中科学养殖转变。由以秦川牛为主的老品种转向以西门塔尔、利木赞为主的新品种,由以自繁自育为主的小规模养殖转向“以贩促养、贩养结合”的大规模养殖。2012年全市牛存栏37.31万头,比上年增长3%;牛出栏25.15万头,比上年增长8.6%。

3.特色产业

大力实施百万亩特色种植示范工程,苗木、枸杞、油料、葵花、中药材、小杂粮、经果林、冷凉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步伐加快,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通过创新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凸现了“数量规模化,品种优良化,市场营销体系化,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农业结构合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使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不断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不断完善

近几年,全市上下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把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核心来抓,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招商引资一批、就地扶持发展一批”的总体思路,围绕草畜、马铃薯、蔬菜、果品、小杂粮、菌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2012年,全市共引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项目38个,到位资金10.85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6个,创固原市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历史之最。目前,全市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多家。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物流等现代生产要素得到集聚和辐射,使其在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的过程中,促进农产品流通市场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服务体系、农业机械推广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原州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

原州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建设“宁夏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县(区)”为目标,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理念经营农业,加快了全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气候冷凉、光照充足、土地平坦、无工业污染、清真品牌等资源和优势,不断创新思路,挖掘土地、水资源潜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根本转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0.8亿元,比2007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6%。连续四年被自治区评为“农民增收先进集体”。

(一)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按照“抓特色、上规模,抓科技、创品牌,抓延伸、促效益”的思路,在促进已建成园区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坚持走园区化的路子,使当地设施农业效益稳步提升。建成以头营利民、三营孙家河、黄铎堡丰泽等为代表的高标准千亩设施农业园区15个,带动全区发展设施农业0.75万hm?,冷凉蔬菜达到0.7万hm?,实现了时鲜蔬菜均衡生产、全年供应,成为宁南山区种植面积最大、技术最优、效益最好的蔬菜生产县(区)。2011年8月被中国特色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冷凉蔬菜之乡”的称号。

在设施农业建设上,突出抓好品种引进、种苗繁育、科技示范、市场销售、产品产地认证等工作,进一步配套日光温室卷帘机、微耕机、热风炉等现代设施,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10项日光温室生产新技术和拱棚建造、小气候调控、节水灌溉等6项拱棚生产新技术,使新技术利用率达到80%;建立专家、技术人员、生产典型相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每年分季节、分阶段对农民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使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固原市处于领先地位。

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园一品”的种植模式,创出了徐河西芹、杨郎西甜瓜、孙家河番茄、张易早熟马铃薯、闫堡设施水果、什里花卉等品牌,培育出了二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杨郎拱棚示范园区、徐河蔬菜示范园区等一批设施农业园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运用和综合效益在固原市名列前茅。

(二)大力发展草畜产业

按照“以牛为主、多畜并举”的思路和“提质、扩量、增效”的要求,通过以奖代补、项目到户、科技支撑等措施,以培育养殖大户和肉牛养殖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为突破口,坚持优良基础母畜扩繁、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两个重点”,主推黄牛冷配改良、饲草料加工调制“两项技术”,抓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饲养、动物疫病防治“三个环节”,推广“合作社+园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草畜产业由传统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转变。通过政府扶持,项目带动,能人引领,合作社支撑,市场化运作,草畜产业走上了适度规模发展之路。

(三)不断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培育马铃薯特色农产品开发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的有利时机,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扩建大堡良种繁育基地。新建张易、寨科2个666.7hm?马铃薯种薯基地,抓好开城寇庄等3个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点和彭堡曹洼等12个千亩马铃薯高产示范点建设。积极扩大马铃薯贮藏、加工和外销能力。2012年,马铃薯一级种推广面积达到2万hm?。2012年被授予“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的称号,原州区马铃薯、油用亚麻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2年被自治区评为“设施农业先进县”和“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先进县”。

(四)积极发展特色种植

按照“抓特色、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的要求,充分发挥原州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水土光热条件较好的优势,利用扬黄灌区和寺口子水库库灌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枸杞、葵花和胡麻种植。在三营镇新建万亩节水高效枸杞示范园区。2012年全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0.6万hm?;在三营、彭堡集中连片发展333.33hm?以上标准化葵花种植示范点2个,全区葵花种植面积达到0.67万hm?。在寨科、官厅、中河等东西两山建成胡麻种植基地2个,全区胡麻种植面积达到0.67万hm?。

(五)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迅速

2012年有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科学调度扬黄水,建成扬黄调蓄水池14座,调蓄能力达到410万m?,黄河用水量分配指标得到充分利用。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等现代高效节水技术,变季节性灌溉为常年灌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3万hm?,成为自治区首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高效节水技术的大力推广,助推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完成覆膜种植1.21万hm?,建成666.67hm?示范点2个、333.33hm?示范点4个、66.67hm?示范点10个,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经营

引进“农字号”企业16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流转土地1.23万hm?,集成先进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全程机械化作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了中河万亩供港蔬菜、鸦儿沟万亩马铃薯种薯、甘沟万亩枸杞等11个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模式的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真正成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推动器和辐射源。通过土地流转,使近2万农户得到稳定的土地收益,3万多农村强壮劳动力得以“松绑”,变为产业工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