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固原农业发展概论
48476300000007

第7章 固原市现代农业发展(2)

三、隆德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

(一)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日趋合理

1.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趋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2012年隆德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9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83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27.8∶25.5∶46.7调整为26.5∶26.7∶46.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2%、34.6%、47.2%。2012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8.58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农业总产值5.27亿元,增长9.3%;林业总产值0.35亿元,增长7.0%;牧业总产值2.53亿元,增长11.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43亿元,增长11.4%。全年劳务输出39502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85亿元。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结构构建合理

种植业结构调整显著。按照“压粮扩经”的思路,加大了经济作物和优质高效农作物的种植,种植业内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2012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5万hm?,比上年下降6.5%。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11万hm?,下降11.6%,夏粮中冬小麦面积0.77万hm?,下降2.7%;豆类面积0.34万hm?,下降26.8%。秋粮播种面积1.44万hm?,下降2.3%,秋粮中马铃薯面积1.03万hm?,下降6.4%;玉米面积0.41万hm?,增长21.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8万hm?,比上年增长13.6%,其中,中药材面积0.3万hm?,增长29.5%;蔬菜、瓜果面积0.44万hm?,增长10.8%。

(二)现代农业发展有新突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

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突出抓设施农业、现代养殖业、生态林业,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

1.设施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实现了扩量、提质、增效

以三大地貌类型区为片,以七大流域为带,以渝河灌区和温堡灌区为重点,加大以花卉、苗木、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建设,建成六盘山(隆德)花卉研发中心、方圆生态科技园等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以大中型拱棚为主、日光温室为辅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面积达0.38万hm?,比上年增长21.3%,其中,日光温室0.1万hm?,增长50.0%;大中拱棚0.28万hm?,增长13.5%。

2.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草畜产业初具规模

集中项目资金,倾斜扶持养殖园区、示范村、示范户,着力加强对养殖示范村(小区)、示范户的扶持,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新建千头生猪养殖小区11个、百头规模肉牛养殖场4个,发展生猪养殖示范村20个、肉牛养殖示范村17个。截至2012年12月底,牛存栏3.97万头,比上年下降7.9%;生猪存栏3.96万头,增长3.6%;羊只存栏3.95万只,增长11.4%;肉类总产量9536t,增长5.9%,其中,猪肉产量3866t,增长13.5%。完成畜牧业总产值25349万元,现价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1095万元,现价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

3.药材产业稳步发展

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坚持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建成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引种驯化园、清凉河流域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5个百亩中药材大田种植基地和4个千亩林药间作基地。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82万hm?,野生资源修复面积达到0.4万hm?。

4.薯豆产业特色显现

依托高海拔、气候冷凉等自然优势,积极创建“六盘山高海拔区种薯繁育基地县”和“六盘山高海拔区优质蚕豆基地县”。建立青薯2号、陇薯6号原种繁育基地2处,一级种繁育基地8处,良繁面积达到0.15万hm?。2012年全县种植马铃薯1.15万hm?,农民人均纯收入322元;建立以临蚕2号、青海11号为主的蚕豆良繁基地0.14万hm?,全县种植蚕豆0.67万hm?,农民人均纯收入110元。

5.旱作农业面积扩大

以地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为主,2012年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旱作节水农业0.53万hm?。2012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8.9万t。

(三)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坚持“生态立县”的理念,突出抓好以退耕还林、绿色屏障为重点的生态林业建设,全面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荒山荒沟治理、农田林网、新农村及移民新村绿化、乡村道路绿化、工业园区绿化等一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全年造林面积(成活率85%以上)0.36万hm?,森林覆盖率达到20.0%。育苗面积0.11万hm?,比上年增长13.3%,零星植树161万株,比上年下降57.6%。

(四)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三年来先后完成0.4万hm?梯田建设任务,“梯田化建设模范县”成果进一步巩固。完成三里店、清凉等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三里店南片、红堡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年底,全县拥有机械总动力221282.6kW,比上年增加8397.8kW,增长3.9%,完成机耕田1.6万hm?,机械收获2万hm?,机械铺膜1万hm?,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5%。

(五)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增收渠道由种植业为主向种植、养殖、劳务、加工、营销等多渠道转变,由主要依靠农业增收向更多依靠非农业增收转变。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672元,增长15.8%。

四、西吉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

西吉县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要求,扎实推进“产业兴县”战略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以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推动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0.6亿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4580元,增长14%。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按照“压夏增秋、稳粮扩菜”的总体思路,主攻特色优势产业,稳定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西芹、胡萝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2012年全县种植农作物16.13万hm?,其中,粮食11.13万hm?、总产量达到30.3万t。全县种植马铃薯7.33万hm?、西芹等特色蔬菜0.73万hm?。新建大拱棚200hm?,改造旧棚147.47hm?,设施农业实现总产值2.16亿元。发展春秋覆膜2.7万hm?(早春覆膜0.67万hm?),其中,覆膜玉米1.33万hm?,覆膜马铃薯1万hm?,膜侧冬小麦等0.37万hm?。

(二)加快主导产业开发,促进扩量、提质、增效

1.推进马铃薯产业升级

突出提高单产、种薯扩繁及鲜薯外销等关键环节,加强基地建设;狠抓种薯开发;推广标准化种植;扶持龙头企业;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加大宣传,做响“中国马铃薯之乡”,加强西吉县马铃薯鲜薯、种薯,“三粉”、“银鸥”淀粉等品牌,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2012年全县种植马铃薯7.33万hm?、总产量152.3万t,建立抗旱增产标准化基地6万hm?、机械化播种基地4.5万hm?、拱棚早熟马铃薯示范基地0.13万亩。建立原种基地666.67hm?,一级种薯基地0.67万hm?,收获原种1.2万t,已收贮原原种4000万粒,脱毒原原种年繁育能力达到2.8亿粒;累计建成贮藏窖18.7万座,鲜薯贮藏能力达80万t以上;累计发展种植销售协会和中介组织87家,年外销鲜薯达40万t以上,发展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9家,年加工转化能力达70万t以上。全县形成了科研、育种、加工和外销“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2012年全县农民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90元。

2.促进草畜产业扩量、增效

按照“以草促畜、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要求,加快推进草畜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生态高效养殖转变,走畜禽养殖并举的发展路子,突出基础母牛扩繁和品种改良,加强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以培育发展示范乡(镇)、专业村和规模养殖户为重点,发展肉牛养殖,狠抓畜牧业关键技术推广,促进草畜产业扩量、增效。2012年全县种植牧草3.67万hm?,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5.07万hm?,累计建成青贮池5163座,饲草料年加工能力达1200t。新建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村10个,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园区)175个,其中,饲养300头以上肉牛养殖园区9个,存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29个,2000只以上肉羊养殖园区5个,存栏1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102个,5000只蛋鸡养殖场7个。肉牛和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0万头和36万只,存栏量分别达到13万头和18万只,生猪存栏7.2万头。全县肉类总产量2万t,实现牧业总产值3.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450元。

3.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

充分挖掘葫芦河川道区资源优势,加大扶持,强化科技,扩大规模,完善服务,精心打造葫芦河川道区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建立“夏菜南下、冬菜北上”的外向型冷凉蔬菜基地。2012年全县种植特色蔬菜0.73万hm?,其中,芹菜0.41万hm?(地膜压砂0.3万hm?、露地移栽0.04万hm?、设施拱棚0.07万hm?),胡萝卜0.15万hm?,番茄等其他蔬菜0.17万hm?。建立万亩西芹标准化高效节水技术示范园3个、千亩胡萝卜标准化高效节水示范园2个、番茄示范园4个。宁夏西吉华林露地及设施蔬菜出口生产示范基地、西吉县马铃薯种薯繁育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等4个基地已被自治区命名。“西吉芹菜”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原产地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全县蔬菜总产量60万t,实现产值8亿元,预计全县农民特色蔬菜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040元以上。

(三)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1.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按照“巩固提升、扩大规模”和“依水源定布局、依水量定规模、依设施类型定配套标准”的要求,坚持“日光温室抓示范、移动拱棚抓规模”,围绕建设、生产、管理、销售4个环节,狠抓建棚质量、品种选择和茬口安排、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培育、市场营销服务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关键措施,加快西芹、早熟马铃薯规模化经营步伐,促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完成设施农业建设1066.67hm?,其中,日光温室建设66.67hm?,拱棚建设1000hm?。在葫芦河川道区建设2个33.33hm?以上的日光温室建设示范点;建设6个200hm?、6个133.33hm?、2个66.67hm?以上的拱棚建设示范点。

2.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加快百万亩旱作节水农业增效工程建设。采取集、蓄、提、引等方法,积极推广节水、节肥、节膜、节药、节工等实用技术。通过良种良法相结合、春秋覆膜相结合、全膜双垄覆盖沟播与其他旱作节水技术相配套等措施,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全面推广全膜覆盖、集雨沟播、节水补灌等技术,建设了田坪黄岔、什字玉丰等12个万亩覆膜示范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2.67万hm?,种植地膜玉米1.33万hm?、地膜马铃薯1万hm?。

(四)加快农业服务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2012年实施了兴隆单家集牛羊交易市场等4个重点市场体系建设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华林农产品物流中心投入运行,西吉县金豆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在宁夏四季鲜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了西吉县四季鲜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成14个标准化农资农家店主体工程、11个农家店规划选址,新建标准农家店25个、“农超对接”蔬菜直销店10个,“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