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48479800000009

第9章 功成名遂身退

“引语”

这一章中,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所以本章的主题就是讲一般人的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要适可而止。这一章的主旨在于写“盈”。“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骄自满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的祸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原文”

持①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②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③。

功成名遂身退④,天之道⑤。

“注解”

①持,执也,握也,即把持;盈,满也,即丰盈。

②揣,置也,放也,即存放;锐,尖利。

③咎,祸咎。

④身退:指敛藏锋芒。

⑤天之道:符合道的自然法则。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自取祸患。

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深度剖析”

本章论述的重点是“盈”和“功成身退”。老子劝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结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当困难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对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

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国为官,已经做到丞相之职,可谓富贵功名于一身,权大势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丞相做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啊!然而,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没有身败名裂之时,是不大可能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

“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端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否则便会招致灾祸。因而他奉劝人们急须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渔家傲》),这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几人?

急流勇退是一种睿智的生活态度,君子所重不在结果的功成名就,而在过程中的尽力而为。凡事发展到顶峰,随后而来的就是衰退和败落,聪明的人不会贪图虚荣放不下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否则只能羁绊住自己。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接受儒家的入世思想又为老庄的出世而吸引,出世入世一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所以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奋力而为,功成身退。退出世俗纠缠之后,最好的归宿就是隐居山林,在没有纷争的地方与自然为友,体味天地之道,追求道德修为。

《庄子·天运篇》中说:以为财富是最好的人,不会把财富让给别人;以为追逐名声是最好的人,不会把名誉让给别人;迷恋权势的人,不可能把权力交给别人。一旦获取了财富、名声和权势便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这些东西又会悲苦不堪,而且心中全无一点见识,眼睛只盯住自己无休止追逐的东西,这样的人只能是上天所刑戮的人。

如果人一味贪图财富,迷恋权势者,就没有好下场。财富和权势虽然会给人带来享乐和荣耀,也会给人祸害和耻辱。

“案例”

西晋的石崇就是贪财夸富,因此丢命的人。

石崇家中珍宝堆积如山,数百个侍女都穿着绫罗绸缎。

有一次,石崇和一位皇亲国戚王恺斗富。王恺用糖和饭擦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紫丝做成40里的屏障,石崇就用丝棉做了50里的屏障。王恺用赤石涂屋,石崇用椒料糊墙。王恺是晋武帝的舅父,武帝曾赐给一枝珊瑚树,高二尺,干粗枝密,世上罕见。王恺把珊瑚树拿出来炫耀,谁知石崇拿起一根铁棍,随手就将它击得粉碎。王恺以为他在嫉妒自己的珍宝,急得大声吼叫。石崇毫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赔你一枝就是了。”接着命令家奴拿出六七枝珊瑚出来,每枝高三四尺,颜色更加光彩夺目。王恺见后,无地自容,只得认输。

石崇家的厕所也很特别,常有十几个侍女侍候,她们都打扮得浓妆艳抹。人上完厕所后还得换一套新衣服出来,弄得好些贵族也不好意思上他家的厕所。

后来石崇因为得罪赵王伦被监禁,他先以为最多不过是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等送到刑场时才大梦方醒,他对押送的人说:“他们是想要我的家财。”别人回答说:“你既然知道财多会害命,为何不早散家财呢?”

石崇无话可答。

这就是贪财者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