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的使命
48493300000015

第15章 课堂教学篇(2)

第三,重视经典文化传承,同时要关注其他文化形态。当前,在多元化文化趣味追求中,对流行、时尚、通俗等趣味追求也不能一概排斥。应该尽量从审美属性出发,从文科对人生、社会、世界生命的领悟和对人生普世关切同情的角度,寻求相对统一的价值立场,既高扬文科教育魅力,又发挥其积极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多层面接触文科,营造文科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文科情感陶冶中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国民审美趣味和人文精神。

第四,要搞好中学文科教育,必须提高教师思想境界。有很多人发现,中国文科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着严重问题。教育界领导普遍认为,是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因此,目前推出了很多套“教改方案”,都是以改变教材内容为中心。我却认为,如果不从改变师资“思想境界”切入,怎么改革都没有作用。在目前教育体制下,即使把美国原版教材搬过来,这些老师也“有本事”教成完全不同的样子。魏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效果却不同,是因为他的“思想境界”与其他教师不一样。魏书生热爱读书,哲学、心理学、历史等无所不读,还坚持练习武术。因此,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把生成和预设统一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其他老师没有他这个境界,也没有花时间提升自己的境界,就只能围着教材打转,教学效果当然不好。

第五,以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作为贯穿学习过程主线。尽管新一轮课改正在如火地如荼进行,但识记、背诵仍是中学文科学习最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多学生,甚至一些教师都不习惯于独立思考了,他们只能唯书是从,教学完全没有意义建构和价值追求。可是在西方教育专家看来,记住书本知识,毫无意义。关键是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找到资料,并加以分析判断的能力。如果容易查到的资料,硬要死背下来,那就等于往大脑里塞进了很多垃圾,要把人变笨变傻。我们的中学文科教育,就是从根子上让学生“变笨变傻”,而且是有系统、有计划地让他们“变笨变傻”!

我们姑且抛开新课改对探究性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单就文科自身特点而言——从与人类全部文化遗产对话中获取人之为人的精神营养;从对现实问题的观察、评判中明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以对心灵自由体验为前提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真正进入中学文科课堂、并成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时,是以精神作为“人”的教育目标、以文化为内核的中学文科教育范式最终形成之时。

对中学科学教育的重新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一位物理教授说,有位大一新生问他问题,那道题其实就是一个基本概念,书上讲得一清二楚,他以为新生不用功看书。结果,为了证明自己很用功,新生当即拿出厚厚一本做过的题目集,其难度可以媲美竞赛水平。他很惊讶,一堆难题可以反复做三遍,这么简单的概念居然还没搞清楚?这不是本末倒置、死做题么?于是,他先帮新生讲解概念,新生显得很不耐烦。直到讲完题,他问新生“懂”了吗?新生说会“做”了。期中考试时,他留心了新生考试成绩,只有30分。其实,在中学阶段,我们的科学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还少吗?

真正科学的逻辑思维,是要学会如何思考的。这个过程虽然非常痛苦,但如果能坚持下去,经过量变到质变,某一天你就会突然顿悟。而这种思维方法旁人是没法传授的,全靠自己慢慢体验。因此,在中学科学教育中,只能说启蒙老师、启蒙书籍或启蒙的某个阶段很重要。

目前,我们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已经是一个很不全面的理解。而在实际编写教材和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往往又成为虚拟之格,科学教育被缩减为科学知识教育。事实上,人们早已把科学分为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教育无疑应该包含这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教育。科学,最核心的是科学精神。它的基本要素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合理怀疑,注重事实,尊重和宽容地对待一切新生事物。细究起来,这一术语具有以下含义:崇尚理性怀疑,既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又不意气用事,简单否定。重视客观依据,不臆断、不妄想——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科学也需要大胆猜想,但必须立足客观依据。客观世界是多元的、多维的,充满复杂性、交叉性、交融性,只有鼓励多元素、多维度、多方位、多角度,甚至是多时序、多时段的观察思考,才能接近现实存在。强调实践检验,倡导自由争论,珍惜创造性、建设性冲突。只有保障了争论的权力和自由,才会产生出真正的理性怀疑和多元思考。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每一个人在实践中都可能遭受失败。宽容是纠正错误的最好方法。

但事实上,中学的科学教育长期与之相背离。虽然教师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传授科学知识上,但传授什么知识和怎样传授知识却依然值得反思。我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提出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我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提出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提出,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就是以激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开始,又以产生新的问题结束。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方法,培养他们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由于学生背景不同,认知风格不同,所产生的问题自然会有差异,解决问题的程序、假设和结果也会不同。这样,科学教育过程就不再是追求标准答案过程,而是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和知识迅速转化为技术来引导时代主流,知识总量迅速膨胀,知识陈旧周期日益加快,社会观念、生活情境日益多元化,现代信息媒体运用也越来越普及。教师和学生经常面对着同样不知道答案的问题,面对着谁都不知如何处置的情境。因此,能不能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能不能创造性地应答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才是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科学教育应该是对社会生活开放的教育。科学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不仅是生活需要的反映,也是人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反映。不仅生活需要开放的科学教育,学生认知潜力发展也需要开放的科学教育。因此,建立开放的科学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例如,甘肃省宁县第二中学从2003年开始实验“数学题组教学法,”关键是找到“好的数学问题”:一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二是努力表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问题本身的解决。三是选择的问题最好有比较宽泛的数学背景,有不同层次,以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注意问题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四是鼓励学生在问题分析过程中使用计算工具和成品工具软件。

科学教育也是人文的,人文素质与科学学习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我们教育的最大障碍,尤其是科学教育不能把生命的生存信念注入到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义务和习惯。因此,科学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把“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成功对接及时地引入到物理课堂中来,使学生及时了解中国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这不但可以树立我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形象,证明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一个科技强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如,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品质。现在,大多数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身处顺境,经历单纯,没有经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每一个试验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拼搏毅力。如果课堂教学达到了激发、唤醒学生的目的,为他们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那么,我们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才被实现。

总之,人文精神,特别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内在动力,与人的创造性发挥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自由的人文精神,便没有科学教育和科学学习的不断进步,也没有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能力的形成。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概念

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知识,主要是由这一学科概念体系构成的。如果不了解这一学科基本概念,就无法理解这一学科知识。在中学阶段,学生对学科知识理解,主要表现为对学科概念理解。因此,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

感性经验是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基础。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直观教学途径,有计划地运用实物、模型、图标、录像、电影等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有些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调查、实验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教师们一般都注意在讲课时用举例形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性经验。组织感性经验,不仅起到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外延的作用,而且能起到揭示概念内涵的作用。理解概念的关键,就在于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要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组织感性经验上,而应当运用变式的方式组织感性经验,使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

变式,是变换感性材料呈现形式,从多方面突出科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果教学缺乏变式,就会给学生理解概念带来困难,甚至出现困难。例如,讲解哺乳动物这一概念,不仅要讲陆地上的狮、虎、猫、狗,而且要讲水中的鲸和海豚、空中的蝙蝠。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哺乳动物的本质属性—哺乳、胎生,排除陆上、空中与水下活动等非本质属性。有些事物非本质属性往往有鲜明的强烈的外部感性特征,往往能掩盖隐藏这一类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应该选取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多种事例,区别非本质属性,以突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这样,可以防止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概念理解过程是一个思维加工过程。经过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将教师提供的典型事例与头脑中已有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必须经过独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操作活动,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是观念形态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不可能通过用手接东西的方式来接受,只能通过语言工具经过大脑思维来理解消化。传统注入式教学法,由教师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思考,理解消化,是严重违反学生学习规律的做法。

三、用简明语言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简明语言揭示科学概念内涵。经过学生反复思考的概念内涵,必须用下定义的办法把它揭示出来。下定义具有用语言整理概念,使概念精确化的作用,这是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