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的使命
48493300000016

第16章 课堂教学篇(3)

四、在概念体系中同化概念

任何一个概念都与已知概念存在一定关系。概念之间有的有种属关系,如学生与中学生;有的有并列关系,如铅笔与钢笔;有的有对立关系,如白天和黑夜;有的有交叉关系,如男人与学生等。这些关系反映着概念体系的层次和结构。这个概念体系被学生掌握之后,就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要理解一个新概念,必须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或概念体系挂上钩,与上下左右概念相比较,才能准确领会。应避免孤立地、单个地学习某一概念。

理解一个新概念,不仅要知道这个概念是什么,而且要知道这个概念不是什么。这需要把这个概念放到概念体系中去领会。例如,“知觉”这一概念,必须把它放到由感觉、视知觉、听知觉、观察、错觉、幻觉、表象、思维、认识等构成的概念体系中,才能得到准确理解。

五、在概念应用中理解概念

要真正理解一个概念,一定要把它应用于实践,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在概念具体化过程中掌握概念的真正涵义。通过概念应用,可以理解理论与实际、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丰富概念内涵,检验概念真假。例如,有些概念,学生只有在做完习题和作业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总之,概念形成,是人们经过千百年社会实践和反反复复的苦思冥想才完成的。学生对概念理解,只有在教师指导下,以多种方式为媒介,才能在短期内融会贯通。

创设问题情境的常见形式

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教师的学识、经验、水平不同,因而所创设的情景往往千差万别。具有较多实践智慧的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创设一个启迪思维、令人惊奇的情景。一般而言,创设问题情景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类比情景

类比,用甲物比喻乙物,由此产生联想。类比情景就是一个与教学任务相类似的情景,通过这个情景,学生能联想到要研究的问题。教学中重点难点突破是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创设类比情景,能轻松突破重点和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一个重要规律,如何向学生讲清机械能守恒条件,是教学中难点。为此,在教学中可用这样一个比喻:某人身上两只口袋里装了钱,其中一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动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势能,两只口袋里总钱数相当于机械能,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两只口袋里总钱数不变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多种回答,因而气氛轻松热烈。通过这样类比,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从能量角度表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二、直观情景

直观情景就是能使人感官直接参与的情景。人的意识离不开实践,人的思维也离不开具体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手和脑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创设直观情景表现为学生亲自参与、学生动手做和学生视、听、参与三个层次。新课改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或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些学科也设置了综合活动学习领域,这是创设直观情景教学的最高层次。学生在亲自参与实践中,能够接触到在课堂学习中永远也遇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启发他们去思维,促使他们发现问题。这样的教学情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最能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动手做是创设直观情景的第二个层次,它包括各种实验和小制作。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手脑并用,既锻炼了动作技能,又加深了思考。最常用的层次是视、听、参与,包括考察、参观、观看录像等形式。

三、猜测情景

猜测情景是能引起学生积极假设、大胆猜想探究结果的情景。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指出:“我想有个小小的建议,可否在学生做题或学习之前,让他们先猜想一下结果,或者部分结果。如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会把自己与该问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猜想最后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个问题,关心课堂上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或搞小动作了。”我们也都知道,小学生天生好问,头脑里“问号”特别多,凡事总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对于那些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或者“可能碰到果子”的问题,教师可故意暂不予解答,先让他们开动脑筋想一想、猜一猜,这样就会把他们和下面的学习活动紧紧地“捆”在一起。

四、故错情景

错误也是学习资源。有时,错误留给学生印象更深刻,教师可以有意创设错误情景,把学生引入“陷阱”,然后再引导他们爬出来。如学生在应用文写作学习时常常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却在写作时错误百出而不自知。教师适当创设故错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提高知错、改错的能力。

五、动态情景

单靠一幅画、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教学情景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的优势。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它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集体备课的实践与反思

2005年秋季,甘肃省宁县第二中学顺利实现了向独立高中过渡的目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大,学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与优质教师资源短缺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我们不遗余力地从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教师个性发挥、建立评价体系等方面,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与发展、包容与合作、竞争与创新等课题的探索与实践。

一、确立基本理念

在2006年暑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学校根据集体备课中普遍存在“五重五轻”(即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大纲,轻学生;重课堂,轻生活;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的现象,有针对性地确立了“五个体现”的备课理念,即一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统一的理念;二要体现尊重差距的理念;三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四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五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二、构建基本流程

1.主备竞标,张显个性。每学期开始,在包组领导主持下,每个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爱好、熟知等优势情况,自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兴趣、特长等题目或课题,进行主备竞标。中标者率先完成对相关章节、单元或课时学案和学生达标练习题的设计,每周星期三晚集体备课时间进行说课。

2.个人自备,先提设想。集体备课过程重在集体交流和研讨,但是要以个人自备为基础。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要有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学生意识,要把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和已经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起点,分析“三维”目标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充分考虑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想和设计。

3.集体交流,组织说课。在说课上,我们坚持了“六说六明”,即一说教学怎样构思,明确指导思想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依据。二说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制定依据和学生需要。三说教材重点、难点,明确主攻方向。四说教学程序,明确教学结构和主要环节。五说教法、学法,明确学习策略。六说创新点,明确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层次。

4.专人整理,编写教案。主备老师在综合集体意见之后,备出详案。教案编写要求:(1)内容确定要适当;(2)教学要求要具体;(3)教学重点要突出;(4)结构安排要科学;(5)新旧过渡要自然;(6)练习设计要合理;(7)运用方法要灵活;(8)面向全体要周到。

5.着眼实际,个性修改。每个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必须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和本班学情实际,精心调整修改,或有所发挥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6.实践教案,课后反思。任课教师要根据经过集体研讨和自我完善后的教案进行教学。为了吸取经验,及时改进,坚持一课一反思,要求老师们认真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及自己最深的感受体会,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探讨交流,不断优化和完善。

三、探索组织形式

为了在集体备课中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主备教师个性,弥补其他教师不足。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八仙过海式”备课。为充分发挥教师对教材知识、讲授方法的个体优势,我们鼓励师资力量较强的语文、数学等教研组,把备课着力点放在纠正“五个强调、五个忽视”的问题上,即一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二强调教学预设性,忽视教学生成性。三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四强调解题技巧,忽视具体运用。五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在文综、理综备课方面,特别注重了学科的整合性、兼容性和丰富性,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2.“一夫当关式”备课。我校英语学科教师队伍变化幅度较大。骨干教师外流,新教师补充不足,初中选拔上来的教师占了一半,他们往往缺乏驾御教材和学生的能力。在集体备课中,这些教师的备课过程,实际成了由骨干教师把关的过程。由骨干教师把关指导后,各教师再分头施教。这样,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在知识整合、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长处,弥补了新任高中课教师的不足,发挥了骨干带动作用。

3.“借船渡海式”备课。音乐、美术、体育等年级备课组在集体备课中“孤军奋战”,集体备课名存实亡。这部分教师因缺少合作伙伴,缺少专业成长的帮助感到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广开思路,帮助这部分教师选择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校外教师“加盟”,通过“借船渡海”“借鸡生蛋”的方式,使他们找到集体备课的伙伴。

四、建立评价体系

对集体备课,我们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过程评价。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和参与备课的学校中层干部都要对备课组内所有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对教材理解是否准确,能否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实现三维目标。教学方法选择是否考虑学情,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进程安排是否自然、连贯。有没有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并拟定几套可供选择的应对方案。针对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合理的改进建议等。二是结果评价。主要看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案、论文、公开课、技能比赛获奖情况等。学期结束,学校根据上述评分要点,对每位教师集体备课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其绩效得分,纳入对教师个人工作的综合评估。

五、效果及反思

经过两年多探索和实践,在集体备课方面我们取得了下列成效:1.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课程观念、态度和行为发生了重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大增强,集体教学的良好氛围业已形成。2.新教师成长速度加快,解读课标、挖掘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显著提高,近三年分配的高校毕业生中已有14名获得校、县“教学能手”称号。3.从初中过渡上来的教师在业务素质提高的前提下,在教学理论、教学构思、教材研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等方面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比较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遇到了诸多困惑。1.整体划一的分组活动安排,妨碍了教师对预案的深入调整。2.教师在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张冠李戴、贴标签等现象,整体驾驭教材、分析学情及反思教学行为仍停留在生吞活剥、机械照搬的状态。3.面临着如何进行跨学科整合与迁移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集体备课深入开展。在今后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和改进,使之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