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11

第11章 疾病论治(5)

2.肾着汤治疗腰痛。肾着汤亦出自于《金匮要略·玉藏风寒积聚病篇》。主治因寒湿痹着于肾府之腰痛。方中甘草、干姜温中散寒,茯苓、白术健脾除湿,通过补土制水达到治疗腰痛之目的。李老常用之治疗带下病、盆腔炎等引起的腰痛及产后感寒导致的身痛及腰腿痛。辨证要点:腰冷、腰痛、腰重。

典型病例:王某,女,28岁,经期腰痛半年。患者于8个月前因产褥期受凉后感到腰腿痛,6月前每于经期腰部冷痛,双膝疼痛,精神差,上楼气喘,怕冷,白带多,舌红苔白,舌边齿痕,脉沉。证属脾虚湿盛,治宜健脾除湿止痛,方用肾着汤合当归芍药汤加减如下:白术15克、茯苓10克、干姜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泽泻10克、黄芪20克、山药15克、桂枝10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上方6剂水煎服,日1剂,连服4周。半年后患者因他病来诊,告知连服上方4周后未再发生腰腿痛。

李老认为:痛经一证因寒者多,正如《内经》所说“有寒故痛也”。又痛者不通,故痛经者多夹瘀,故温经祛瘀为治疗痛经之常法。常由温经汤及少腹逐瘀汤二方斟酌选用。温经汤实是寒热并用之方,有肉桂、吴茱萸、干姜又有丹皮、麦冬之清润,不若少腹逐瘀汤之一味用温。二方选用之关键在于是否单纯之寒瘀证,若夹虚,又有阴液不足者用温经汤而不用少腹逐瘀汤。肾着汤治疗腰痛,证见冷重者是辨证之眼目。

李老论四磨汤治哮喘之特色

哮喘是指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又称“支气管哮喘”。其临床特征为发作性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按其病因可分为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其发病与多种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有关,或与呼吸道感染,寒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及其他生物、物理、化学或运动、精神神经等非抗原性因素刺激而引起。其病理改变主要有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黏膜水肿,分泌亢进等。其临床表现有: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先有鼻、眼睑痒,喷嚏、流涕或者干咳等黏膜过敏先兆,继而出现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李老认为本病多由外邪六淫或内伤饮食及情志刺激使邪壅于肺,宣降失司,肺不主气,肾失摄纳所致。故常用开郁降气平喘之法,方用四磨汤加减治疗肺气郁闭型哮喘,效果良好。

典型病例:赵某,女,43岁,自述因过敏性鼻炎行激光治疗后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伴胸闷不适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李老辨证为肺气郁闭,采用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之法,方用四磨汤加减如下:党参15克、槟榔10克、乌药10克、沉香6克后下、木香10克、枳壳10克,上方4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复诊自述服用上药后哮喘未再发作,胸闷症状消失,无明显不适症状,要求继服上方以固疗效。

李老认为:本病多与情志有关,每遇情志刺激而易诱发,郁怒伤肝,肝气冲逆犯肺,肺气不降则易见喘促气憋,肝肺不和则见胸闷胸痛。故以四磨汤中沉香、木香、槟榔、乌药等开郁降气平喘。

李老论丹参饮的应用特色

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原方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是用来治疗血瘀气滞互结于心胃所致的心胃诸病。李老常用此方配合其他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各种心脏疾病收效甚好。

1.与乌贝散合用治疗胃痛。如患者周桂珍,女,40岁,胃痛痞满,胸骨后灼痛反复发作4年余,加重1月。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体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窦部前后壁对吻型溃疡,霉菌性食管炎。李老用丹参20克、檀香3克、砂仁6克、乌贼骨15克、浙贝母10克加减治疗,共服用12剂,症状全部消失,连续3个月未发作。

2.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用治疗各种心脏病。如患者胡春饶,女,45岁,胸骨后隐痛,气短2月余。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西医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心尖区室壁增厚、左心室心肌轻微缺血。李老用丹参30克、檀香5克、砂仁6克、全瓜蒌30克、薤白6克、半夏10克。加减服用6剂后患者自述症状大减,继服6剂以巩固疗效。李老认为丹参饮中的丹参微寒,味苦,能活血祛瘀止痛,能活血之中兼养血,祛瘀不伤血之长,故为君药用量较大;檀香性味辛香,擅理胸膈脾胃之气而行气止痛、砂仁辛温芳香可和胃行气止痛共为臣药,故用量较小,三药合用,气血并治,重在活血祛瘀。李老以应用时心腹刺痛,胀满痞闷,脉弦为依据,兼瘀热尤宜,若兼寒者必须调整方中用量,临证可灵活加减。

李老认为:丹参饮治心胃疼痛而不宜热药者,心痛砂仁量少,但均以大量丹参为君,主次君臣不可不讲,加川断、银花等又称为加味丹参饮,擅治胸胁疼痛。

李老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应用特色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原治伤寒误用攻下之法,使病邪内陷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而出现胸满烦惊,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轻侧者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扶正祛邪。桂枝通阳和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茯苓宁心安神兼利小便。李老将茯苓改为茯神。张仲景用本方治胸满、烦躁、胡言乱语等症。李老临床善用此方加减治疗失眠、郁证等。

典型病例:

1.不寐。刘某,30岁,2009年5月8日初诊。夜寐不安8个月,伴疲乏无力,精神差,情绪低落,面色少华,大便偏干,脉细略弦,舌暗红少苔。治宜疏肝镇惊,药用柴胡15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丹参20克、柏子仁10克、炒枣仁15克、合欢皮10克、百合20克、夜交藤30克、茯神15克、党参20克,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睡眠基本恢复正常,每晚能睡6个小时左右,疲乏无力等症状好转。继服上方6剂后复诊,患者自述睡眠恢复正常,每晚能安然入睡且易入睡,精神状态佳,要求继服6剂以巩固疗效。按《普济本事方》曰“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清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飞”。可见肝郁不畅而发不寐,而不寐反复发作,又会使患者情绪焦躁,惊悸不宁加重,日久则暗耗阴血,肝阴不足,阴不敛阳,肝阳亢逆。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能疏肝清热,通阳散结,安神定志。加入丹参、柏子仁、酸枣仁以活血养心安神。与党参、百合同用能益气养阴。

2.郁证。李某,女,48岁,2009年4月12日初诊,阵发性烘热,汗出,恐惧4年,加重1年,已绝经1年。伴有失眠,耳鸣,头晕,四肢无力,烦躁不安等症。脉滑,舌苔白。李老方用柴胡加龙牡汤加减如下:柴胡6克、生龙牡各50克(先煎)、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礞石20克(先煎)、大黄6克(后下)、沉香6克(后下)、茯神20克、天麻10克、炒枣仁20克、柏子仁10克、当归15克、生地20克、制香附10克、炙甘草6克,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患者复诊自述服药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情绪好转。继服上方20剂后诸症消失,能正常工作。

李老认为:柴胡加龙牡汤治证中有“烦、惊”一证,对失眠证中有烦、惊者本方有效。本方还可以治癫狂具有烦、惊证者。方中铅丹,今人多惧其含铅而不用,可改用重镇坠痰之礞石,对焦虑症、失眠甚者可合用礞石滚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