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17

第17章 病案集锦(6)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瘀血阻滞,胃气上逆)

西医诊断:残胃吻合口炎

治法:活血止痛,降逆止呕

方药:丹参饮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丹参30克、檀香3克(后下)、砂仁(后下)、红花6克、川断15克、木香10克、姜半夏15克、旋覆花10克(包)、代赭石10克(先煎)、党参15克、炙黄芪25克、当归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炙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仍有食道部不适,自觉时有胸骨后疼痛,食后胃脘胀痛明显,现手足心热,面部时有烘热,烦躁,纳少,失眠,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弦细。

患者现情志抑郁不舒,肝木克土,使脾胃运化失司,故宜疏肝理气解郁兼和胃止痛。方药:逍遥散合乌贝散加减:

柴胡10克、银柴胡15克、丹皮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炒白术10克、茯神15克、生甘草6克、海螵蛸10克、川贝6克、姜半夏10克、陈皮6克、玫瑰花6克、百合3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自述服用上药后疼痛稍有好转,胃脘不适感仍有,食后明显。乏力,纳少,睡眠差,手足心热,偶有嗳气,无恶心,舌质偏暗,苔薄白,脉弦。

仍以前法,前方加减如下:丹参20克、百合20克、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白芍15克、柴胡6克、炒枳壳10克、陈皮6克、炙草6克、莪术10克、木香6克、当归15克、炙黄芪20克、党参2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胃脘疼痛不适本非难治之病,奈何用手术再创伤胃腑而成难治之坏病,中气不足,胃络受损,瘀血阻滞,阴津亦亏,治疗时必须统筹安排,根据不同阶段合理用药,非朝夕不见疗效,但日久当可全功。

病案二

姓名:高卫仓性别:男年龄54岁民族:汉族

职业:退休人员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胃脘疼痛胀满1年余,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肺部感染,当时在门诊静滴抗生素一周,后又服用多种消炎药(药名不详)后,肺部病变好转,但却常感胃脘部胀满不适,喜热怕凉,时有泛吐清水,未予系统治疗,1月前因感冒咳嗽,自服消炎药后胃脘部疼痛加重,现胃脘疼痛,痞闷不舒,喜温喜按,纳差,时有呕吐清水,神疲乏力肢软,舌淡苔白,脉细。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辨证分析:患者因过度服用多种抗生素,耗伤中阳,寒自内生,胃失温养,形成虚寒胃痛,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所以喜温喜按。脾胃虚寒,受纳运化失常,故纳食较差,脾虚中寒,水不运化而上逆,故泛吐清水,脾主四肢,中阳不振,运化无权,四肢失养,故神疲肢软。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寒)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

炙黄芪3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干姜6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炒麦芽10克、炙草10克、大枣4枚、当归15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患者自述胃痛好转,偶有发作,但仍有胀满喜温之感,纳可,精神可,舌淡苔白,脉细。方药如下:

高良姜6克、制香附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炙草6克、白芍20克、橘核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西医药理认为“抗生素”多有胃肠道反应,久用常引起恶心、呕吐、纳差,甚则胃痛、泄泻等。究其原因,从中医角度看抗生素既能治热性病,多数抗生素属中医的寒性药,久用苦寒药物必败胃,这是中医的一致认识。对抗生素应用不当引起的胃痛,当用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之法是顺理成章的事。

病案三

姓名:戴勇性别:男年龄:41岁名族:汉族

职业:个体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胃脘部灼热感7个月,夜间加重

现病史: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烧灼感疼痛,于夜间加重,伴有汗出,平素怕冷,大便溏稀不成形,纳食可,睡眠差,诸症于受凉后加重,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胃镜显示: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

辨证分析:由于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故可见大便溏稀不成形,阳虚,固摄乏力,故可见汗多,阳虚不能温煦,故有怕冷等症,脾失健运,食纳不化,胃脘部不适明显,夜为阴,患者阳虚故诸症夜间加重。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脾阳虚衰,运化失职)

西医诊断: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

治法:温中驱寒止痛

方药:理中汤加减

炮姜6克、炒白术15克、党参15克、炙草6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打,后下)、高良姜6克、白芍10克、肉桂3克、茯苓10克、焦三仙各10克、海螵蛸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12月19日,患者自述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大便已成形,自觉胃脘怕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方药如下:

炮姜6克、党参15克、肉桂3克、炒白术15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打,后下)、茯苓10克、炙草6克、高良姜6克、白芍15克、制香附10克、当归10克、炙黄芪15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1月12日,患者自觉受凉后易出现腹泻,偶有胃脘部烧灼感,舌淡苔薄白,脉细。

炮姜6克、党参15克、炙草6克、高良姜6克、白芍15克、海螵蛸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制香附10克、当归10克、炙黄芪20克、桂枝10克

按:本案虽胃脘灼热,貌似热证,但夜间加重又似非热。昼为阳,夜为阴乃中医对昼夜之看法,因夜间阳气衰弱,故症状加重,此时之热非真正胃热,而是重阴之中一点浮阳躁扰不宁之象,故扶之,助之,久之必有功效。

病案四

姓名:张兴旺性别:男年龄52岁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0年3月18日

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6年,加重1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原有胃病史,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六七年,近1年来,胃脘部疼痛频频发作,伴有胀满,纳食减退,神疲乏力,症状逐渐加重,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纤维胃镜检查显示为胃内多发性溃疡。大便溏而不实,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分析: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六七年之久,致使脾胃功能减弱,故有腹胀,纳少,便溏等脾胃虚寒之象。且中医认为“久病入络”“虚久则淤”。故本病形成本虚标实之证,瘀而不通,不通则痛,故胃脘疼痛频频发作并呈加重趋势。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弱,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胃溃疡

治法: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

党参2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草6克、丹参20克、檀香3克(后下)、砂仁6克(打,后下)、乳香3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炙黄芪30克、当归15克、元胡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3月25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胃痛有所缓解,但仍时有疼痛,胀满不适感,自述大便色略黑,纳差,神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海螵蛸10克、浙贝母6克、白及10克、白芍15克、三七粉3克(冲服)、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炙草6克、党参20克、炒白术10克、当归15克、炙黄芪15克、木香6克、砂仁6克(打,后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0年4月7日,患者自述诸症较前好转,故仍以二诊方继服6付。

按:溃疡病多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指平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标实指或兼气滞或夹瘀血。用四君、归、芍等是以补中养血,用香砂、陈皮理滞气,调肝解郁,三七、元胡活血止痛。溃疡每因胃酸过多,用乌贝散制酸。溃疡病难以速愈,必须治疗2月以上方可收全功。

病案五

姓名:刘玉宁性别:女年龄:54岁民族:汉族

职业:退休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0年10月12日

主诉:胃脘冷痛5年余,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因饮冷受寒,以致上腹隐隐作痛,空腹时更甚,得食稍缓,但食后不久又觉疼痛,喜温喜按,背部恶寒,上腹怕冷,服用多种中西药物,症状时轻时重,近1月又因受冷而致疼痛持续加重,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辅助检查:胃镜显示:中度浅表性胃炎

辨证分析:本例病属于胃脘痛,喜温喜按,舌质偏淡,属中虚胃寒之证。但患者自述服用温补类中药后效果并不明显,根据其病位比较固定,无明显嗳气、泛酸等症,考虑患者久病入络,胃络血瘀,而又再次受寒,阴寒之邪较盛,寒凝气滞,血行失畅,故发此病。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中虚胃寒,寒凝气滞)

西医诊断:中度浅表性胃炎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活血

方药:良附丸加减

高良姜10克、制香附10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炙草6克、元胡10克、木香10克、炒麦芽10克、陈皮10克、焦三仙各10克、荜芨4克、肉桂3克、砂仁6克(打,后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10月19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胃痛缓解,其他无特殊不适,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炒枳壳15克、炙大黄5克、厚朴1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打,后下)、肉桂3克、高良姜6克、荜芨4克、制香附10克、焦三仙各10克、炒槟榔10克、陈皮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10年11月22日,其朋友来诊时告知患者病已好转稳定。

按:复诊时方中用炙大黄,必有便秘一证,在诸多热药之中加用苦寒之炙大黄,则是取其泻下之功,不用其泻火之力。犹如温脾汤中姜附配大黄而成问下之方。

病案六

姓名:陶宽成性别:女年龄:48岁民族:汉族

职业:职员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09年10月22日

主诉:胃脘烧灼样疼痛2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烧灼样疼痛,反复发作,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干口苦,偶有呕吐黄色酸苦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充血、水肿明显,有小片状糜烂,诊断为胆汁返流性胃炎。

辨证分析:患者脾胃素虚,加之肝胆火热横逆犯胃,耗伤胃之津液,故有口干口苦,胃络损伤,故有胃脘疼痛且呈烧灼样。由于脾胃失调,升降失常,胆汁不降,上逆返流入胃,肝胆火热损伤胃络故有呕吐黄色酸苦水。口苦,胸胁胀满,舌红苔黄,脉弦等均为胆胃郁热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胆胃郁热)

西医诊断:胆汁返流性胃炎

治法:清利肝胆,和胃降逆

方药:温胆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姜半夏10克、黄连6克、茵陈15克、竹茹10克、炒枳壳10克、陈皮10克、赤芍10克、川楝子10克、制香附10克、柴胡6克、海螵蛸10克、浙贝母10克、茯苓10克、炙大黄6克、川厚朴10克、炙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10月29日,患者自述胃脘烧灼样疼痛有所缓解,偶有返酸,仍口干口苦,偶有胸胁胀满,服药期间大便质软,1日一行,舌红苔黄,脉弦。守法调方如下:

黄连6克、吴茱萸3克、龙胆草6克、海螵蛸10克、白芍20克、炙草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浙贝母10克、炙大黄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打,后下)、炒枳壳10克、川厚朴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11月10日,患者诸症均有所好转,故仍以上方6剂继续治疗。后将二诊方共服用30付,病情好转,未再治疗。

按:中医对疼痛的辨证,一般认为灼痛为热,胃痛之灼痛实为胃酸过多刺激胃黏膜所致。治疗此证多在和胃的基础上,加左金丸、胆草、乌贝散等,便秘者用大黄。亦有阴虚火旺引起胃脘灼痛者则用增液汤或一贯煎来加减治疗。

病案七

姓名:王泽性别:男年龄:54岁民族:汉族

职业:干部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09年11月3日

主诉:胃脘胀满疼痛反复发作10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医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不慎,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现: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痛甚,胃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稀,日行2到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而胖大,边有齿痕,脉弦细。

辨证分析:患者因工作原因,多饮食不节,故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不通,故有胃痛,胃脘胀痛反复发作,病以虚寒为主,故疼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气滞则疼痛连及两胁,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故有腹胀,纳差,便溏之症,面色形体,舌,脉均与脾胃虚寒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