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03

第3章 学术探讨(2)

对症治疗针对临床症状进行治疗虽为权宜之法,但也必不可少。自古至今,中医的治疗学中就存在着对症治疗,如《伤寒论》318条四逆散的方后注:“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就是典型的对症治疗,对于病人来说,最大的愿望是尽快解除自身的痛苦症状。医生要重视和关注病人主要的痛苦的症状,就需要对症治疗。如《灵枢·病本》所言:“大小不利治其标。”就是典型的对症治疗。对于晚期癌症病人,病因清楚,病名确切,证候清晰,我们却无能为力,无论中医或西医,对症治疗当为首选。但对症治疗仅是治标之法,有时虽会有立竿见影之效,须权衡病、证而后为之。

李老在胃脘痛的治疗中,非常注意兼证的治疗。胸脘痞闷者,当行气宽中,常用檀香、蔻仁、砂仁之类;腹中胀满,当行气泄满,常用川厚朴、大腹皮之类(因大腹皮尚具有利下作用,故有腹泻者不宜选用);少腹作胀,则宜疏泄厥阴之气,可用柴胡、乌药之类;吞酸总由肝木偏旺,曲直作酸也,治宜和胃制酸,常用煅瓦楞、乌贼骨之类;嘈杂大多偏热,治宜辛开苦泄,常用左金丸、沉香之类;嗳气频频,多因肝气犯胃,常用香附、郁金以解郁,合旋覆花以降逆,甚则用代赭石以平上逆之气;呕吐乃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泄肝和胃,常以黄连、半夏为主辛开苦降,有热加竹茹,阴伤加沙参、麦冬;便溏多属脾虚,加用焦神曲、淮山药、炒扁豆之属多有效;便秘属肠中燥热者,用瓜蒌、枳实、大黄;属阴虚者用当归、首乌等;纳呆者,或虚或实,加用陈皮、砂仁多可获效。同时还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见患者思虑重重,情绪不安者,除善加劝慰外,常加用玫瑰花、炙甘草、浮小麦、大枣、香附、郁金以调畅其情志,有画龙点睛之效。

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和对症治疗虽是不同的辨治方法,但却互为相连,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来认识疾病的,由于中医理论的特殊性,辨证论治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突出辨证论治特色是正确的。但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思想,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应综合应用,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重视辨证论治的深入研究与拓展。

经方的灵活应用

一、李老善用《金匮要略》经方体会

《金匮要略》是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共25篇,从第2篇《痉湿渴病》到第17篇《呕吐哕下利病》是属内科范畴的疾病,第18篇《疮痈浸淫病》属外科,第19篇《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虫病》是将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1篇。第20~22篇是专论产科疾病,前22篇中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方剂205首。李老在临床常用的方剂达88首,例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2篇中的栝蒌桂枝汤是李老常用来治疗胸痹之胸闷畏寒者;防己黄芪汤李老常用来治疗妇女月经期水肿。百合狐惑阴阳者病脉证治第三篇中百合地黄汤李老常用其治疗胃溃疡、慢性胃炎等引起的胃痛之胃阴虚者;甘草泻心汤常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脘痛;苦参汤常用来治疗妇女阴道炎之外阴瘙痒;牡蛎散常用来治疗卫外不固的自汗,阴虚之盗汗,妇女更年期的烘热汗出;黄芪桂枝五物汤常用来治疗产后关节痛;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用来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畏寒怕风自汗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常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的炎症、溃疡等;肾气丸常用于各种腰痛、妇女月经不调、男性不育之肾阳虚者;酸枣仁汤常用于失眠之肝阴不足、心血亏虚者;大黄蛰虫丸常用于妇女闭经,月经后期之瘀血阻滞者;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于哮喘、肺癌术后之胸水,咳喘者;桔梗汤常用于慢性咽炎者;千金苇茎汤常用于各种咳嗽;瓜蒌薤白半夏汤常用于胸痹;苓桂术甘汤常用于肾炎、心脏病、癌症等引起的各种水肿;小青龙汤用于咳嗽咳痰之痰多色白者;小半夏汤用于胃脘不适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小柴胡汤用于妇女更年期畏寒烘热,男性不明原因的寒热往来,感冒引起的畏寒发热等;白头翁汤用于治疗治疗直肠黏膜脱垂引起的肛门下坠;桂枝茯苓丸用于妇女子宫肌瘤;当归贝母苦参汤用于妇女泌尿系统感染之尿频尿急等。

李老认为:仲景之病全凭证,有是证则用是方,非按病选方。现今治病应病证结合。如酸枣仁汤治疗虚烦不寐,正如《药证》所云,不寐有多种原因,有诸多兼证,有烦者,有不烦者,有彻夜不寐,有入睡困难,有早醒失眠等,烦者用酸枣仁,不烦不用,虚烦可用,实证之烦则不可用。仲景书“万世法”,用时应以证为主,不可单持一方用治某病,“以方对病”非中医精髓。

二、李老应用《伤寒论》经方体会

《伤寒论》是一部记录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共收录112方。李老常用的有桂枝汤、麻黄汤、栀子豆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炙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吴茱萸汤等。例如李老用栀子豆豉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烦躁,失眠,发热等。张某,女,56岁,初诊时间2008年10月20日,主诉烦躁、入睡困难、睡后易醒伴多梦、发热、盗汗。李老用栀子豆豉汤合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加减治之,连服上方6剂后,患者失眠明显得到改善,已能安然入睡,烦躁,发热,盗汗等症状亦明显减轻。又例如李老用桂枝甘草龙牡汤治疗产后自汗。杨某,女,39岁,初诊时间为2008年10月12日,主诉:人流术后自汗,动则加重伴畏寒恶风。李老用方:桂枝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黄芩10克、煅龙牡各30克、浮小麦6克、麻黄根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患者自述服用上方4剂后自汗症状消失。又如李老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头晕心悸等病例:顾某,女,46岁,初诊时间2008年10月8日,主诉:心悸,气短,头晕,劳累后加重。李老用苓桂术甘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如下:茯苓30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炒白术15克、天麻10克、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泽泻15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党参15克、生龙牡各30克,患者自述服用上方5剂后心悸、气短症状明显减轻,继服5剂后头晕、心悸气短等症状消失,电话随访得知半年未再复发。

分析:栀子豆豉汤原方是用来治疗阳明病,咽燥,口苦,腹满而喘,烦躁不得眠,心中懊恼者。李老用此方化裁治疗失眠,取其清宣胸膈郁热之用,郁热郁于胸膈之间必出现心中懊恼、烦躁、寐差等症。

李老认为:《伤寒论》原著虽为治疗外感伤寒的专书,而其辨证施治之原则,按证用方之治疗方法,实为后世打开了一扇辨证施治的大门,现今伤寒已不多见,用《伤寒论》诸方治疗杂病,只要对方、对证施治亦常获良效,故从《伤寒论》入手研究辨证规律,组方原则实为学习中医事半功倍之举。

三、李老应用小柴胡汤体会

小柴胡汤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17篇15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其组成有柴胡25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具有和解少阳之功。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李老师常用小柴胡汤加荆芥,薄荷,银花,减人参治疗流行性感冒之发热恶寒等症;加黄柏、猪苓、泽泻、木通、减人参、生姜、大枣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之尿频、尿急、尿痛、尿灼热等;加山豆根、射干、薄荷、银花、元参,减人参、半夏、大枣治疗急性扁桃体炎之咽痛咽肿;加荆芥、薄荷、银花、连翘治疗大叶性肺炎之发热咳嗽;加川楝子、红花、皂角刺、泽泻、焦三仙、莱菔子减人参、大枣、生姜治疗慢性肝炎而见两胁隐痛,痞闷不适。李老在应用过程中灵活加减,如口渴时减半夏加天花粉;有咳嗽减人参加五味子及干姜;有口干舌燥少津者加生石膏。因小柴胡汤中君药为柴胡,故李老对柴胡的选用也颇为仔细,如取其疏肝解郁之功则选用药力较为柔和的南柴胡;若气郁较轻则选用力薄之北柴胡或竹叶柴胡;若以退虚热为主则选用银柴胡。李老在应用小柴胡的过程中还非常注意柴胡的用量,如用柴胡升阳时用量宜小;若是阴虚内热,阳气升动者则忌用。

李老认为:仲景云用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此一证即是小柴胡汤之主证,非兼证也。往来寒热,烦,呕,胁痛皆为主证。尤以往来寒热一证更是用小柴胡汤,辨证时病杂证有此证皆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寒热时柴胡可用至20克以上,少则无功。虚热则用银柴胡代之。

四、李老运用当归贝母苦参丸之心得体会

当归贝母苦参丸出自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20篇中第七条“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原意是用来治疗妊娠血虚热郁之小便不利。由于怀孕之后,血虚有热,气郁化燥,膀胱津液不足故导致小便难而不爽,故治以当归贝母苦参丸。

李老将当归贝母苦参丸的临床应用扩充发展,专用来治疗非妊娠期老年妇女出现的反复泌尿系感染,临床表现有小便滴涩不通,量少而不畅。李老认为此多由肺热壅盛,肃降失司,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如《辨证奇闻》说:“肺热则金燥而不能生水”,故见小便不通,用当归活血润燥,贝母利气解郁,开通肺气,苦参利湿热,除热结与贝母合用又能清肺而散膀胱郁热,合而用之可使血得濡养,郁热解除,膀胱通调则小便自然畅利。李老此治疗方法乃是提壶揭盖法。通过使用宣肺升提的方法达到通利小便的目的。除此之外李老还用此方法选用苏叶、杏仁、紫菀、麻黄等药物治疗喘促胸满、浮肿等病,收效皆甚良好。

李老认为:当归贝母苦参丸为金匮之方,治疗妊娠小便不利,原方用当归安胎,以苦参清热利尿,贝母开肺,从水之上源入手,气利则水行。现以此方治疗小便不利,合导赤、八证为常用之法,效果甚佳。亦有以此方治疗妊娠大便难且不耐攻下者,效果亦好。

胃病“通”而治之

胃脘痛亦称胃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常常发生疼痛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癌等出现以上腹疼痛为主者属本病范畴。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有胃脘痛的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祖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对胃脘痛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实践验证,确立了许多辨治胃脘痛的宝贵经验。使中医辨治胃痛的立法方药不断补充发展,日趋完善。临床上胃脘痛,病因多,症状多,治法亦多,有效的经验方不胜枚举,但在临证辨治胃脘痛时,总觉千头万绪,对证用药感觉效果欠佳,药不存心,细究其因,多因临诊时不明病机,以致疗效欠佳。故李老临证治胃痛提倡切病机、和为本、通为治。

胃以“降”为顺: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胃主通降是指胃腑气机宜通畅、宜下降的特性。“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入于小肠上口”(《医学入门·脏腑》)。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这是由胃气通畅下行作用而完成的。故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灵枢·平人绝谷》)所以,胃贵乎通降,以下行为顺。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以“滞”为病:中医认为胃的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而正常受纳的前提是降浊,只有降浊胃腑才能保持通畅,才能发挥正常的受纳功能。因此,胃失通降,实邪阻闭,滞而为病,不通则痛,出现胃脘胀闷疼痛、纳呆、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证,胃气不降,逆而向上则有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证。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导致中焦枢机不利,三焦失其通降,全身气机紊乱,变生各种疾病。

胃以通为治: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邪气犯胃,胃失和降,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相因为患。故李老治疗脾胃病重视“通”,通而不伤胃气,总结出治疗脾胃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临床收效甚佳。现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