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药使用技术指南
48516500000010

第10章 农药中毒与急救

农药是一类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近年来由于使用和保管不当,屡屡发生人、畜中毒或死亡,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农药的安全已成为目前农村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一、农药中毒的定义

农药中毒是指在接触农药过程中,农药进入人体的量超过了正常人的最大耐受量,使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出现生理失调、病理改变等一系列中毒临床表现,就是农药中毒现象。

二、农药毒性的分级

农药毒性等级是衡量农药急性毒性大小的指标,一般以对实验动物的实验结果来表示,最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室内饲养的大白鼠和小白鼠,也有用兔、狗、猴等其他高等动物的。依据实验时给药途径的不同,急性毒性又分为口服急性毒性、经皮急性毒性和吸入急性毒性。毒性大小的表示单位为致死中量(LD50)。LD50的表示单位是毫克/公斤,即每公斤体重的实验动物所需药剂的毫克数。LD50值越小,表示该药剂的毒性越大。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并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都比较接近。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是参考国际上的做法,结合我国农药生产、使用和管理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我国农药产品毒性分级标准及标示

毒性分级

级别符号语

经口半数致死量(mg/kg)

经皮半数致死量(mg/kg)

吸入半数致死量(mg/m3)

标签上的

标示

Ⅰa级

剧毒

≤5

≤20

≤20

Ⅰb级

高毒

>;5-50

>;20-200

>;20-200

Ⅱ级

中等毒

>;50-500

>;200-2000

>;200-2000

Ⅲ级

低毒

>;500-5000

>;2000-5000

>;2000-5000

Ⅳ级

微毒

>;5000

>;5000

>;500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种农药给出的LD50值均是以实验动物的测试结果来表示的。对于大多数药剂来说,人较实验动物更敏感,所以,LD50值仅是个参考值,是个相对比较值,绝不能机械地用人的体重去推算农药接触量。

其实农药毒性的分级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除应根据该药剂的口服、经皮和吸入急性毒性的大小外,还要考虑到该药剂的慢性毒性的有无、残留的高低和蓄积性毒性的强弱等综合因素来评定分析该药剂的毒性大小。

三、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

农药制剂无论是固态、气态还是液态,一般主要通过皮肤、呼吸道或口腔进入人体。

1、经皮毒性农药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人体,称为经皮毒性。主要是在农药的搬运、分装、配药、施用时,由于各种原因接触到人体表皮后渗入体内的。

农药中以乳油、油剂及其高浓度稀释物最易侵入人体,而可湿性粉剂、粉剂或颗粒剂中的有效成份则较难通过皮肤而被大量吸收。

人体有粘膜部分及眼睛容易吸收药剂并渗入体内,而手掌部分相对地吸收较慢。皮肤接触药剂的面积越大,时间越长,则吸收越多。

2、经口毒性农药通过口部进入消化道引起中毒,称为经口毒性。一般情况下,经口毒性很少发生,但万一发生则后果相当严重,例如,在施药中抽烟、喝水、吃东西;喷嘴堵塞时用嘴去吹;误食近期施过药的蔬菜、水果等;误用农药容器装食品;取食中毒而死的动物或饮食被农药污染的水、食品或处理过的种子等。

3、呼吸毒性在施药过程中农药细小的雾滴、粉粒,以及熏蒸剂或易挥发的农药通过呼吸道吸入致毒,称为呼吸毒性。

在密闭或相对密闭的空间或在农药蒸汽、微粒浓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农药施用操作,是大量吸入农药的主要原因。

四、农药中毒的类型

农药对人的毒性可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迟发性毒性”和“遗传性毒性”等。农药使用中通常涉及到的主要有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类。

1、急性毒性是指一次被人体吸收的量较大,在短时间(数分钟或数小时)引起急性病理反应而表现出中毒症状,如恶心、头疼、出汗、呕吐、腹泻、抽搐、呼吸困难、昏迷等。农药对人急性毒性的大小一般以对实验动物的实验结果来表示,最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室内饲养的大白鼠和小白鼠,也有用兔、狗、猴等其他高等动物的。依据实验时给药途径的不同,急性毒性又分为口服急性毒性、经皮急性毒性和吸入急性毒性。毒性大小的表示单位为致死中量(LD50),单位为mg/kg(每千克体重的致毒药量)。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动物被杀死50%数量时所需该药的剂量或浓度。LD50值越小该物质毒性越高。

2、亚急性毒性中毒症状往往需要有一个过程,最后表现与急性中毒类似,也可引起局部病理变化,受害者多有长期连续接触一定剂量农药的过程。亚急性毒性指在较长时间内(3个月),连续让试验动物口服或接触少量农药观察供试动物在形态、行为、生理、生化等各项指标的变化。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可为控制农药残留或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提供依据。

3、慢性毒性是指在长期摄入低微剂量的药剂后逐渐引起内脏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而表现出慢性病理反应的中毒症状。有些农药慢性中毒还可引起致癌、致畸、致突变及神经系统中毒等。

慢性毒性的大小是根据慢性毒性试验证实的,一般是在饲料中加入微量农药,饲养动物六个月或二个世代以上,观察其有无慢性毒性症状。根据对动物的慢性毒性试捡,可以计算出人体每日允许入量(即ADI值)。

五、农药中毒的原因

农药中毒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类。

1、生产性中毒在生产、销售、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如农药包装破损或封口不严发生泄露,或者药物飞扬,从而被人体沾染或吸入而引起中毒。

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引起生产性中毒的主要原因有:

①配药不小心,农药沾染手部皮肤,或溅入眼内及身体其他暴露部位,又没有及时洗净;在下风口配药或施药,吸入农药蒸气过多,配制农药浓度过高。

②在喷洒时违反操作规程,不注意个人防护,不穿长衣、长裤、胶鞋,不戴口罩,甚至赤足露背穿短裤喷药。

③施药方法不当,如逆风喷药,不隔行喷药或前后左右转圈喷药,打湿衣裤。

④喷雾器质量不过关,或用后不注意保养,出现“跑、冒、滴、漏”,或发生故障徒手修理,甚至用嘴吹,农药污染皮肤或经口腔进入体内。

⑤喷药时或喷药后,未洗手、洗脸就吃东西、喝水,抽烟等。

⑥连续施药时间过长,中午高温喷药,或进入施药后不久的田块进行农事操作都易引起中毒。

⑦喷药人员如少年、儿童、老年人、妇女(在月经期、孕期、哺乳期)、体弱多病、皮肤损伤,对农药过敏者,接触农药易引起中毒。

2、非生产性中毒是指日常生活中接触农药而发生的中毒,引起非生产性中毒的主要原因有:

①用装过农药的空药瓶、空箱和空袋来存放油、酒和其他食品,从而发生误食中毒事故。

②误食拌过农药的种子,或食用近期施过药的瓜果蔬菜、用农药毒死的禽、鱼、虾,饮用被农药污染的水源等造成中毒事故。

③保管不当,把农药与粮食、饲料或其他食品同仓存放,人、畜吃了被污染的粮食或饲料而中毒。

④滥用对硫磷、甲胺磷等剧毒农药,用其灭虱、灭蚊等卫生害虫,或用来治癣、疥等皮肤病,引起中毒。

⑤寻短见喝农药自杀等。

六、农药中毒的急救治疗

(一)农药中毒的一般症状

由于不同农药引起中毒的作用机制不同,对人体的器官、生理功能的影响也不同,所以中毒症状也不相同。一般农药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呼吸障碍、心博骤停、休克、昏迷、痉挛、激动、烦躁不安、疼痛、肺水肿、脑水肿等。发生农药中毒后,为了尽量减轻症状和避免死亡,必须及早、尽快、及时地采取解救和治疗措施。

(二)农药中毒的急救措施

发生农药中毒后首先应让中毒者尽快脱离现场,除去农药污染源,防止农药继续进入人体内,根据农药引起中毒的机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1、经皮吸收中毒者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裤,迅速用温水冲洗干净;用肥皂水或碱水(敌百虫中毒时用清水,或用高锰酸钾5000倍液)洗净被污染的部位,忌用热水;若有伤口,可用5%小苏打水冲洗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农药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眼睛,清洗后滴入氯霉素、新霉素可的松眼药水以防感染。疼痛加剧者,可滴入1%-2%普鲁卡因溶液。

2、吸入中毒者立即将中毒者带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并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畅通,注意保暖,严重者送医院抢救。

3、经口腔进入中毒者要迅速催吐。先给中毒者喝200—400毫升水,然后用手指或筷子等刺激咽喉催吐,或用浓食盐水、肥皂水引吐(昏迷者不得引吐,以免堵塞呼吸道),引吐后用2%小苏打水彻底洗胃。敌百虫、敌敌畏中毒者,应用生理盐水洗胃。对轻度中毒者,可用阿托品0.5-1毫克皮下注射,或口服阿托品2-4片,必要时可隔30分钟或1小时重复给药,严重时可与解磷定并用,一般一次用解磷定0.5-1克,用2O毫升注射用水或50%葡萄糖液稀释后于5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严重者采取急救措施之后应尽快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