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药使用技术指南
48516500000005

第5章 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1)

施用农药,目的就是防治病虫害,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然而农药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作物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农药施用到农作物上,常会起到以下两种作用:

一、刺激作用

大部分农药在施用于农作物以后,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与未施药的作物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除了药害现象外,主要表现出类似根外施肥的作用,且为多方面的,多“症状”的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现象,因施用农药引起的这种作用,通称为“刺激作用”。

农药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的主要表现为:叶色浓绿,叶片宽大;植物生长快,长势好;长势整齐,开花,结果,成熟其一致;根系发达,根毛多;植株健壮,抗逆性强。通过生理生化分析还可发现,在糖、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也与未施药的作物有所不同。

例如,早期的六六六在田间施用,特别土壤处理后,多种作物都表现出刺激生长作用;水稻上使用呋喃丹,稻苗长相显著深绿、健壮;除虫菊酯类、吡虫啉和呋喃丹用于棉花,也表现出刺激生长作用;有机磷使用后相当于叶面追肥;代森锌、代森锰等的使用可以弥补微量元素的不足,这在油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较为明显。

但由于这些现象平常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常把这种刺激作用归功于农药对有害生物防除作用的效果。

二、损害作用(药害)

药剂施用作物以后,由于使用不当,或施用了假劣农药而引起组织损伤、生长受阻、变态,甚至死亡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变化,一般称为“药害”。药害的产生常会造成严重损失,是与使用农药的目的相违背的,在生产实践中应注意并尽量避免的。

(一)药害的症状和种类

根据药害发生的速度,分为以下几种:

1、急性药害:一般是指在施药后几小时到几天内出现的药害。其特点是发生快,症状明显,肉眼可见。

药害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1)发芽率: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后而致作物种子发芽率明显下降。

(2)根系:种子处理、土壤处理或浇灌后而致作物根系表现出短粗肥大,缺少根毛,表皮变厚发脆,不向土层深处延伸等发育不良的现象。

(3)茎部:药剂处理后茎部扭曲、变粗变脆,表皮破裂,出现疤结等。

(4)叶:是药害最易表现出症状的植物器官,症状多样。主要有叶斑、穿孔、焦灼枯萎、黄化失绿或裉绿变色、卷叶、畸形、厚叶、落叶等。

(5)花:主要表现为落花或授粉不良。花期最易遭受药害,所以一般情况下花期尽量避免施药。

(6)果实:果斑、锈果、畸形果、落果等。

(7)农艺性状:由于农药的使用而使某些蔬菜、果树、烟草、茶叶等经济作物带有异常气味,风味或色泽变劣等。急性药害严重时,整株枯死。

2、慢性药害:一般是指在施药一段时间后,逐渐表现出来的药害。其特点是发生缓慢,有的药害症状不很明显。

慢性药害常表现为植物矮化、畸形、生长缓慢;花芽形成、花期、结果期、果实成熟期推迟;品质变劣;千粒重小,产量低,甚至不开花结果等症状。

3、残留药害:农药使用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成份或其分解产物对生长植物引起的药害(对后茬作物而言),如分解缓慢的农药种类和含金属离子的农药。

发生这类药害的事例主要是由某些高效、长效的除草剂为多。前茬用过除草剂后,后茬种上敏感植物种类极易发生药害。如绿黄隆、甲黄隆、胺苯黄隆、普杀特等。如用胺苯黄隆防除油菜田杂草,会造成后茬水稻受药害减产;用氯嘧黄隆(豆草隆)、普杀特防除大豆田杂草,也会对后茬小麦产生药害。水稻用二氯喹啉酸喷雾法施药,为了用方便将喷雾法改为毒土法,残药害加重。

4、二次药害:农药使用后对当茬作物不产生药害,而残留在植株体内的药剂可转化成对植物有毒的化合物,当秸杆还田或用植物作为堆肥或沤制有机肥而使用于农田,使后茬作物发生药害。

如用稻瘟醇防治水稻稻瘟病后,用稻草作堆肥,在腐熟发酵的过程中被微生物分解成对作物有严重药害的三氯苯甲酸、四氯苯甲酸及五氯苯甲酸,如果把这种堆肥用于水稻、豆类、瓜类、烟草及蔬菜等后荐作物,就会使幼苗畸形而造成二次药害。

(二)药害症状与生理性、病理性病害等症状的区别

1、斑点斑点型药害主要发生部位在叶片上,有时也出现在茎杆和果实表皮上,常见的有黄斑、褐斑、枯斑、网斑等。药害斑点与生理病害不同,斑点型药害在植株上的分布没有规律性,整个田块有轻有重,而后者发生普遍,植株出现症状的部位较一致。斑点型药害与真菌性病害的病斑也有所不同,前者斑点形状、大小不一,田内无发病中心,而后者斑点形状较一致,有发病中心。

2、黄化主要发生在植株茎叶部位。药害引起的黄化往往由黄叶发展成枯叶,晴天黄化产生快,阴雨天多,黄化产生慢。而由营养元素缺乏引起的黄化与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有关,全田黄化表现一致。

3、畸形植物的各个器官都可能发生这种药害,常见的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药害引起的畸形与病毒病害的畸形不同,前者发生普遍,在植株上表现局部症状,后者往往零星发病,表现系统性症状,常在叶片上混有翠绿、明脉、皱叶等症状,田间病株与健株混生。

4、枯萎这种药害主要是除草剂引起的,一般全株表现症状,如嫩叶黄化、叶缘焦枯、植株萎缩以致死苗等。药害枯萎没有发病中心,且大多发生过程较快,在较短时间内就黄化、死亡,根茎输导组织无褐变。而由病害引起的枯萎多为根茎输导组织受阻,在高温强光蒸发量大的情况下,先发生萎蔫,而后失绿,逐步坏死,根基部导管常有褐变。

5、生长停滞多由植物生长抑制剂、除草剂施用不当出现的药害。药害引起的生长缓慢往往伴有药斑、枯萎等药害症状,而生理性病害产生的发僵表现为根系生长差,缺素症发僵则表现为叶色发黄或暗绿等。

6、不孕引起这类药害的主要原因是花期用药不当。药害不孕常表现为全株不孕,或虽有部分结实,但混有其他药害症状。而气候引起的不孕极少出现全株性不孕现象,也无其他症状。

7、脱落主要出现在果树和其他双子叶植物上,主要症状有落花、落叶、落果等。药害引起的脱落常伴有其他症状,如黄化、枯焦后再落叶。而灾害性天气常在大风、暴雨、高温时引起脱落。栽培因素主要是缺肥或生长过旺而引起落花、落果。

8、劣果果树、蔬菜等作物果实上出现药害时,出现果实变小、果表异常、品质变劣等。药害引起的劣果只有病状,无病症,有时伴有其他药害症状。而病害劣果有病状,多数有病症。病毒性病害往往表现系统性症状,或不表现其他症状。

(三)药害产生的原因

施用农药后在作物上产生药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农药、作物和环境条件三个因素。

1、农药本身的因素在农药使用中,如果在植物上发生了药害,主要因素应当是农药本身,这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农药的特性一般水溶性强的、无机的、分子量小的、含重金属的药剂易造成药害。如叶斑、枯叶、灼伤、穿孔、厚叶、枯萎、落叶、黄化、畸形及花、果药害,大部分是由砷制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及其他无机铜、无机硫制剂的不合理使用所致;油溶性过强的药剂也易造成叶部灼烧干枯状药害。在不同的农药剂型中,易造成药害的排列顺序为:油剂>;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

(2)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如混用不当,剂量过大,施用不均匀,间隔时间短,以及在作物敏感期使用等,都易造成药害。

例如,施用内吸磷涂茎浓度超过3%,喷洒浓度超过0.1%—0.2%就要发生药害;绿黄隆亩用量超过1克以上,麦苗生长受抑明显;使用晶体敌百虫如不能全部溶化开,也容易发生药害;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不能和敌稗混用,否则易使水稻产生药害;阔叶散用于防除大豆田的杂草,如施药不均豆苗生长差,则很易发生药害;甲黄隆对小麦安全,但麦田套种玉米就不能使用,如用于玉米就发生严重药害;2,4—滴丁酯喷雾剂防治玉米田杂草,如正确使用对玉米是安全的,若浓度偏高,施药量偏多,用药时间偏晚,喷药不均匀等都能发生药害。

(3)农药质量的问题如药剂过期变质,杂质过多,或使用了假劣农药都会造成作物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