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办好鹌鹑养殖场
48544200000027

第27章 除温度外,育雏期还需要哪些必要的条件?

除了上述的温度外,育雏期还有一些条件也是必要的。

(1)湿度。雏鹑从相对湿度为70%的出雏箱中孵出,如果育雏室温度很高,但湿度不足时,使雏鹑体内水分大量散发,影响卵黄吸收,脚趾干瘪,羽毛生长受阻,因此,育雏室内要保持相对湿度达60%~65%,2周龄以后可调整室内湿度,保持在55%~60%之间。若室内湿度过低时,可喷洒清水于地面,或在火炉上放水壶,通过水蒸气的散发进行调节。

(2)通风。育雏时往往重视保温而忽视通风,尤其是初次养鹑,唯恐温度达不到,而密闭育雏室、育雏箱,阻碍空气流通,影响雏鹑的生长发育。

育雏时既要保温又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雏鹑呼吸快,新陈代谢旺盛,又是高温育雏,室内空气污浊,所以需要更多的氧气。因此必须注意育雏室内的通风换气,保持育雏室内空气新鲜。可利用自然通风来解决,育雏箱内的通气孔要经常打开,使箱内空气新鲜。冬天通风,可采用安装纱布气窗或安装风斗,上罩布帘等办法,使冷空气流进室内逐渐变暖和,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到雏鹑身上。

(3)密度。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所容纳的雏鹑数。密度大时,雏鹑生长发育不均匀,尤其弱雏容易受伤压死;密度过小,虽容易得到较好的饲养效果,但不经济。

密度与季节有关,冬天密度可大些,夏天密度应小些。具规模的饲养场,雏鹑大多采用多层笼养,调整密度时,可结合大小强弱分群一起进行,把弱小的雏鹑放在笼的上层,较强壮的雏鹑放在下层。

(4)光照。育雏室窗户应宽大,房舍应坐北朝南,冬季能晒到太阳,可以提高雏鹑的生活力,刺激食欲,促进雏鹑的发育。阳光还可以杀菌,使室内干燥温暖。

如室内晒不到阳光,可在饲料中添加禽用多种维生素(喂量应按厂家说明书)或进行人工补充光照。室内安上电灯,电灯的高度在2米左右,光照每平方米4瓦,出壳后3~7天可以昼夜施行光照,以后每天采用14~16小时光照,每平方米1~2瓦的亮度即可。光照还可增加产蛋量,光照不足,会影响母鹑的开产时间。不同波长、颜色的光,对母鹑的性成熟迟早及开产时间也有不同的作用。据报道,从雏鹑起就在红光下饲养比在蓝光或绿光下约早两周开产,并能保持较高的产蛋率。雏鹑的光照制度,一般采用14小时光照(用L表示)。10小时黑暗(用D表示)。

有的养鹑户,将鹌鹑养了3个多月,鹌鹑仍不开产,其原因很可能是光照不足。若日照时间长,应设窗帘,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同时,饲料营养标准比育雏期降低。结合光照的减少,控制性成熟期,使初产日龄控制在45日龄以后。如果产蛋过早,往往会造成难产,不但影响繁殖性能,还会造成疾病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