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07

第7章 痛经(5)

另给予辛芥散(细辛、白芥子、芒硝各30g,研碎,混合)装入20cm×30cm纱布袋,缝合,用微波炉加至温热或蒸热。于经前2~3d或经行当天开始外敷下腹,连用7d。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52例患者,轻度痛经22例,中度痛经18例,重度痛经12例。

经治疗,治愈47例,显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

经验体会:方中用肉桂、川芎、当归、莪术、丹参温经活血,牛膝引血下行,延胡索行气止痛,党参益气健脾,又防诸药攻伐太过,白芍、炙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温经通络止痛之效。胞宫在下腹正中,采用腹部热敷,可改善局部血循环,缓解腹痛。用辛芥散外敷,临床疗效较好。方中细辛、白芥子有温经通络之功,芒硝可软坚散结、消肿。三药合用,温经散结,腹部疼痛得以缓解。实践表明,温经汤合辛芥散外敷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

方7四逆汤加味

配方:焦附子6g,干姜9g,甘草12g,延胡索12g,五灵脂12g,乌药10g,木香7g,小茴香15g,生蒲黄12g,白芥子7g,血竭(冲服)3g。

加减变化:如兼血瘀者加莪术9g,炒乳香10g,炒没药10g;小腹冷者加荜茇9g,胡芦巴10g;兼气虚者加人参12g,香附10g;腹泻者加薏苡仁30g,山药12g;青春期患者加巴戟天12g,紫河车9g;恶心呕吐者加陈皮9g,砂仁9g;育龄期兼不孕患者可加紫石英20g,蛇床子12g。

用法:患者每月于经前5d开始服药,经期继续服用,连用10d,每日1剂。经后可暂停服用。如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等,经后可根据不同病情,继续服用调经治本药物。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温阳逐寒,益气温中。

临床应用:85例,治愈48例,占56.5%;好转33例,占38.8%;无效4例,占4.7%。总有效率为95.3%。

病例:患者,女,16岁。痛经4年。12岁月经初潮,周期28d,行经5d,经行小腹冷痛,有小血块,伴有冷汗,恶心,四肢不温,唇甲青紫,大便溏薄,每至月经来潮,难以坚持学习,必服止痛片,肌内注射安痛定(阿尼利定)等方可勉强维持,末次月经为2000年8月17日。来诊时适逢月经将至,小腹轻微胀痛,面色略显苍白,舌质紫暗,脉沉细。盆腔B超未见异常。辨证为寒凝气滞型痛经。治宜温阳散寒,行气止痛,升发阳气,方用四逆汤加味:人参12g,焦附子5g,干姜9g,炙甘草10g,川楝子15g,延胡索12g,白芥子12g,五灵脂9g,莪术9g,木香7g,小茴香12g,血竭(冲服)3g,乌药12g,巴戟天12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经期不停药。服药后月经来潮,小腹微痛,行经5d,无其他不适。于上方加细辛3g,于下个月经周期,经前2d开始服药,共服7剂。2000年12月05日月经来潮,行经5d,量中等,未出现腹痛。嘱停药观察,禁寒凉、生冷食物。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

经验体会:四逆汤中附子温阳逐寒,迅达内外;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炙甘草益气温中,共奏破阴回阳之功,可缓解子宫肌肉痉挛性收缩,降低宫颈狭部的紧张度,使其局部缺血低氧状态得到改善,减轻腹痛。在此基础上加用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小茴香、乌药、血竭、炒乳香、炒没药等,用于寒凝气滞型痛经,只要辨证准确,用之捷效。

方8血府逐瘀汤加减

配方:当归、赤芍、桃仁、牛膝、炒枳壳、制香附各12g,川芎、青皮各10g,甘草5g,延胡索15g,红花6g。

加减变化:如气滞挟寒者,加肉桂(后下)5g,炙艾叶10g温暖下元而散寒。如滞而兼热者,加生地黄12g,牡丹皮10g清热凉血;白芍20g和营敛阴,阴敛则阳潜而不上逆,血行则瘀热自清。

用法:在行经前7d开始服药,每日1剂至月经来潮。服7剂后仍未行经,可暂停服汤剂,酌情服用妇科调经片、逍遥丸至月经来潮。若7剂未服完月经来潮则停药,下次月经周期再服,经期停药。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功效:活血行瘀,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62例患者中,年龄在14~35岁,未婚52例,已婚未生育8例,已生育过2例。病程最长5年,最短6个月。经治疗,治愈40例,好转18例,未愈4例。

病例:患者,女,20岁,未婚。患者痛经4年余,15岁月经初潮,每月经行前少腹胀痛难忍,经行则少腹拘急,腰酸坠痛,甚则恶心呕吐,影响工作。

曾服中西药治疗,略有小效。近6个月来,经前1~2d少腹灼热疼痛,行经少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血色紫黑,含块,秽臭,块下痛减,伴胸胁胀痛,心烦潮热,口干渴,小溲短赤,舌质紫暗瘀斑,苔薄黄,脉沉涩。B超检查:

子宫、附件未见异常。中医诊断为痛经,证属气滞血瘀型。治宜理气活血、行瘀止痛调经。基本方加生地黄12g,牡丹皮10g,白芍2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诊,上次月经前服完7剂后即来月经,痛已大减。嘱按原方经前1周续服7剂。经后服用妇科调经片、逍遥丸调理。并嘱其下次经前5~7d复诊,前后共服3个月经周期,疼痛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经量正常,无痛经。

经验体会: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功用:活血行瘀、理气止痛。方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组成。本方是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合方,再加桔梗、牛膝。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四逆散疏肝理气。本方基本方中无生地黄、柴胡、桔梗,加青皮、香附加强理气止痛作用。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调经;香附、青皮、枳壳、木香理气行滞;桃仁、红花、牛膝、延胡索行瘀止痛;牛膝导瘀下行。用治气滞血瘀型痛经甚合。

方9补阳还五汤加味

配方:黄芪80g,当归尾、赤芍、红花、桃仁各10g,地龙12g。

加减变化:伴腹部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芍、金铃炭各10g;伴腹部坠胀者加台乌、郁金各12g;伴腹部冷痛,遇热痛减或伴手足发冷者加桂枝、小茴香、炙吴茱萸、炮姜各10g;伴腰膝酸痛加炒杜仲、桑寄生各30g;若痛甚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各12g。

用法:上药煎前加水300ml,浸泡20min,武火煮开后文火煎15min,取汁,煎3次,药汁分为3等份,每天3次,于饭后30min口服。因疼痛多发生在经前1d至经期1~2d,故每月于经前3d开始服药至经期第5天,8剂即可。

功效:益气活血,温经止痛。

临床应用:60例患者,经前痛者32例,经期痛者73例,经后痛者13例;病程2~6年。经治疗,显效3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

病例:患者,女,16岁。主诉:经行腹痛10个月,加重2个月。12岁月经初潮,周期28~31d,经期5~6d,经量中等,色红,少量血块。近10个月每于行经1~2d,小腹剧烈疼痛,喜温,伴下腹坠胀,恶心欲吐,四肢乏力。

自述平素因减肥食量少,喜冷饮。腹痛剧烈时不能坚持上课影响学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紧。诊断:痛经。治以益气活血,温经止痛。予黄芪80g,当归尾10g,川芎10g,赤芍10g,红花6g,桃仁10g,地龙12g,延胡索10g,金铃炭10g,小茴香10g,陈皮12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

经前3d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8d。2诊:行经,小腹疼痛、坠胀明显减轻,无恶心,月经经量、色正常,无血块,可坚持学习。仍予上方16剂(2个月量),追访3个月,月经正常,经期无腹痛。

经验体会:补阳还五汤为补气活血的代表方剂,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证,原载于《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七味药组成。方中黄芪为君,可用至四两,辅以活血化瘀药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并以通络药地龙为佐,开创了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的益气活血法。

药理实验表明:当归养血活血止痛,其挥发成分有抑制子宫痉挛作用;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有中枢性镇静、镇痛作用;赤芍活血,祛瘀止痛,有镇痛止痛作用;白芍补血敛阴,对动物子宫平滑肌有抑制作用,故可解痉,且能通过抑制中枢神经而达镇静、镇痛作用,配以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延胡索药理研究其有镇痛作用,并有中枢性镇吐作用;香附理气调经止痛,药理研究其能抑制子宫收缩,迟缓其紧张,且能止痛;陈皮理气和胃止呕,动物试验表现为对胃肠道平滑肌的抑制作用,且能抑制子宫平滑肌。

方10加味四乌汤

配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香附、川楝子、延胡索、槟榔各10g,乌药8g,甘草3g。

加减变化:乳房胀痛加柴胡、枳壳,血块多加红花、桃仁。

用法:经期前1周开始服药,连服3剂,若遇月经提前则暂停服用,恐流血过多,经期停服。

功效: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临床应用:45例中,未婚31例,已婚14例;病程最长6年,最短3个月。

经治疗,45例中,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28例,好转(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仅能维持3个月以下)14例,无效(疼痛未见改善)3例。

病例:患者,女,17岁。痛经2年余,患者自15岁月经初潮开始,每月经期小腹胀痛难忍,脸色青白,冒虚汗,不能上学,致使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几年来,曾服中药近百剂,仍时好时坏。询问得知小腹痛而拒按,经量少,色黑有血块。行经中,随着血块的减少,疼痛亦相应减轻。舌紫暗,脉沉涩。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诊为痛经,属气滞血瘀型。治宜理气活血,逐瘀止痛。方用加味四乌汤3剂,嘱经前1周开始服药,连服3个月经周期。2诊:上次月经前服完3剂后,第3天来经,痛已减半。要求按原方续服。前后共服3个月经周期,疼痛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体会:痛经是常见的月经病,临床以气滞血瘀者居多。临床上只要掌握“经前痛、经量少、有血块、块下痛减”这一辨证要点,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治法,即能切中病机。四乌汤出自《张氏医通》,由四物汤加香附、甘草、乌药组成。张氏原用治血中气滞,小腹急痛者,笔者用该方加味治疗气血淤滞型痛经亦效。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补血和血活血;香附、乌药理气止痛。气血的调和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泄热,理气止痛。气滞日久,必成气结,而破气散结,又非槟榔莫属。

方11桂辛香草汤

配方:桂枝10g,细辛6~20g,香附10~20g,乳香10g,小茴香10g,益母草20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0g,泽兰10g,延胡索10g,甘草10g。

加减变化:有热象者加牡丹皮、赤芍各10g;月经量少痛甚者加红花10g;月经量少色淡,经后腹痛者加黄芪20g;寒凝湿重加吴茱萸、茯苓各10g;兼肾虚者加菟丝子、桑寄生各10g。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于月经前7d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7d。服药3个月经周期,痛经重症可连服4~5个月经周期,在治疗期间还应避免寒湿侵袭,忌食生冷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功效: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60例患者,病程最长3年,最短半年;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45例,月经后期者10例,月经先期者5例。经治疗,痊愈5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

经验体会:桂辛香草汤中以桂枝、细辛、小茴香温经通脉,暖宫止痛(大剂量使用细辛时宜复方、久煎、饭后服用);香附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配延胡索理气止痛,配益母草化瘀止痛,为调理冲任气血之要药;乳香、归芎、泽兰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共奏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全方配伍严谨,力专效捷,且温而不燥,理气而无耗气之虑,化瘀而无破血之虞,经前服药,因势利导,“其下者,引而竭之”,使冲任条达,气顺血和,痛经自止。

方12桂枝紫鹿汤

配方:桂枝8g,紫石英(先煎)30g,鹿角胶(烊)10g,生白芍12g,炙甘草10g,生姜5g,当归12g,川芎10g,红花10g,菟丝子10g。

加减变化:腹痛甚者加蒲黄、五灵脂,乳房胀痛者加柴胡、香附,有呕吐腹泻者做对症处理。

用法:经前5d开始,每日1剂。连服10d为1个疗程;下一周期前5d开始继续第2个疗程治疗,连服5个疗程。

功效:温肾助阳,养血逐瘀。

临床应用:62例患者,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经治疗,治愈38例,占62%;有效24例,占38%。总有效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