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08

第8章 痛经(6)

病例:患者,女,19岁,反复行经腹痛5年,发作3d。患者月经前3d常有腹胀、腰酸、腹痛等症,经行1~3d后腹痛加剧,伴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乳房胀痛等,得温稍舒,经期后疼痛逐渐缓解。平时经量少,色黯,多血块。初诊见面色苍白,脉沉弦迟,舌质淡,苔薄白。B超检查示子宫偏小。诊断为原发性痛经。辨证分型属寒凝气滞、血瘀。治以补肾助阳、行气活血。处方:桂枝8g,紫石英(先煎)30g,鹿角胶(烊)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生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5g,当归20g,川芎10g,红花10g,柴胡10g,香附10g。服药5d后诸症基本消失,嘱在行经前5d继续服药,每次10d,连服5个周期。诸症消失,B超检查示子宫较原发育增大。停药观察至今无复发。

经验体会:少女天癸初至,肾气常不足,肾气不足则影响胞宫的温养,使胞宫发育迟缓,肾气虚则血液推行无力。又月经初潮常致少女忧思惊惧而使肝气郁结,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最后引起气滞血瘀。桂枝紫鹿汤方中以桂枝、紫石英、菟丝子、鹿角胶温肾助阳,鹿角胶原为血肉有情之物,可促进胞宫发育;生白芍、炙甘草、生姜缓急止痛;柴胡、香附行气;当归、红花、川芎养血逐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角所含卵泡激素“雌酮”、蛋白质对人体有强壮作用;紫石英具有兴奋性腺作用,可促成发育不良型卵巢成熟排卵,促使子宫发育作用;桂枝所含桂皮油、桂皮醛可解痉、镇痛;柴胡中柴胡皂苷、川芎中的阿魏酸可镇静、镇痛;香附中香附烯能提高人体痛阈;白芍中芍药苷有缓解中枢性疼痛作用;配炙甘草止痛可起协调作用;菟丝子中的树脂苷、红花中的红花素可提高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和收缩力;而当归对子宫平滑肌原有“双相性调节”作用,由于子宫收缩的改变,促进了经血排出,减少了盆腔充血。

方13养血和血汤

配方:当归、白芍各10g,川芎6g,熟地黄、地龙、牛膝各12g。

加减变化:气血虚弱型,去川芎,加鸡血藤10g,红参、何首乌各12g;寒凝血滞型,加桂枝、延胡索各10g,三棱、莪术各12g,小茴香8g;瘀热壅阻型,去熟地黄,加生地黄、丹参各18g,山茱萸、栀子各10g;气滞血瘀型,加三棱、莪术各12g,香附、柴胡、川楝子各10g。

用法:每次经前4d服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

功效:养血和血,调气止痛。

临床应用:62例痛经患者中,气血虚弱型18例,其中,痊愈15例,好转3例;寒凝血滞型21例,痊愈17例,好转4例;瘀热壅阻型9例,痊愈7例,好转1例;气滞血瘀型14例,痊愈12例,好转2例。临床总治愈率为82.3%。

经验体会:妇人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血随气行,血充气足,气顺血和,则经行畅通,疼痛自止。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以养血和血,通调气血为法确立基础方。虚者补血佐以使通,寒者温经佐以使通,热者凉血佐以使通,实者破血佐以使通。用基础方加鸡血藤、红参、何首乌补气养血,使血脉通畅,胞脉得养,腹痛自止;配桂枝、延胡索、三棱、莪术、小茴香直入血分,活血破血,温经散寒,使瘀破寒散,诸病自退;又以生地黄、丹参、山茱萸、栀子滋阴凉血,使热清血凉,瘀血自消;再以三棱、莪术、香附、柴胡、川楝子破瘀散结,调理肝气,使瘀破郁散,疼痛自止。全方辨证加减,能使瘀去新生,气血通畅,胞脉得养,疼痛自愈。

方14痛经止痛汤

配方:五灵脂、益母草、桃仁(炒)、红花、细辛、香附、当归(炒)、三七、广木香、延胡索(炒)各10g,赤芍(炒)、丹参各20g。

加减变化:寒重痛甚者加干姜5g、吴茱萸3g以散寒止痛,气滞而胀者加枳实(炒)10g、青皮10g以理气导滞,血瘀甚者加三棱10g、莪术10g、苏木5g以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次月经来潮前1d开始服药,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第1个月5剂,第2、3个月各服3剂,3个月为1个疗程。

禁忌证:治疗期勿食寒凉生冷食物,忌油腻,勿冒雨涉水。

功效: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临床应用:81例痛经患者中,1个疗程治愈者38例,2个疗程治愈者26例,3个疗程治愈者8例,占88.9%,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3%。

病例:患者,女,17岁,13岁时初潮,15岁开始经行腹痛,逐渐加重,经多次中药、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故来就诊,适值经潮第1天,小腹胀痛尤甚,拒按,牵连腰脊疼痛,经量少而不畅,色黯黑挟有血块,舌边有瘀点,脉弦紧,诊为痛经,气滞血瘀型。治则:理气,活血祛瘀,调经止痛。

处方:五灵脂、益母草、桃仁(炒)、红花、细辛、香附、当归(炒)、三七、广木香、延胡索(炒)各10g,赤芍(炒)、丹参各20g,三棱10g,莪术10g,苏木5g。先服5剂,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第2天疼痛明显减轻,第3天经色由黯黑转为鲜红,少有血块,第5天月经干净。第2个月月经来潮时就诊,患者腹痛明显减轻,经色暗红有少许血块,继用上方3剂,用药2剂后即无疼痛和血块,血色鲜红,经量正常。第3个月月经来潮时无疼痛和血块,血色鲜红,经量正常,嘱继用上方3剂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无反复。

经验体会:方药中五灵脂、三七、红花、桃仁、益母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香附、广木香理气调经止痛,细辛散寒止痛,延胡索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当归既能补血活血,又能止痛,赤芍能祛瘀行滞,并缓解疼痛,丹参能通行血脉,功擅活血祛瘀,善调妇女经脉不匀。全方具有理气、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之功效,再据兼症灵活加减,故能取得满意效果。

方15白芍香附止痛汤

配方:白芍30~40g,香附30~40g,当归15g,党参10g,川芎10g,延胡索10g,艾叶10g。

加减变化:寒湿凝滞者,加吴茱萸、桂枝、小茴香各6g,干姜6g。气血淤滞者,加柴胡6g,枳壳10g,郁金10g,川楝子10g。气血亏虚者,加黄芪15g,熟地黄15g,龙眼肉10g,白术10g。肝肾亏损者,加阿胶10g,何首乌1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山药10g。

用法:每日1剂,月经来潮前10d开始服用,来潮时停用。10d为1个疗程。

功效:理气活血,补益冲任。

临床应用:46例患者,经治疗,痊愈38例,好转6例,无效2例。

经验体会:白芍香附止痛汤重用了白芍和香附。香附行气解郁,调经止痛。

《本草正义》云:香附“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药理研究表明,香附能抑制子宫收缩,弛缓子宫肌肉紧张。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本经》说:白芍“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气”。《本草备要》指出,白芍能“补血,泄肝、益脾,敛肝阴,治血虚之腹痛”。岳美中也认为,“白芍是治疗腹痛主药……大凡拘急痉挛之病,白芍皆能治之。”

现代动物实验证明,白芍对大鼠子宫平滑肌表现抑制作用。白芍补血益气,香附理气活血,两药合用,一静一动,使气行血畅。再辅以能活血补血、行瘀止痛的当归、延胡索、川芎,补气养血的党参和温经散寒止痛的艾叶,使气顺血和,冲任流通,痛经得止,正如《本草纲目》所说,香附“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方16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配方:当归15g,川芎15g,香附15g,延胡索10g,白芍10g,蒲黄10g,熟地黄12g,五灵脂10g。

加减变化:偏气滞血瘀者加桃仁6g,红花6g,乌药6g,木香3g,泽兰10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g,肉桂6g,小茴香6g,没药6g,茯苓12g。

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g,党参6g,桂枝6g,附子6g,艾叶3g。偏气虚血弱者加黄芪15g,党参15g,白芍10g,炙甘草10g,茯苓10g。肝肾虚损者加杜仲10g,续断6g,巴戟天10g。

用法:于月经来潮前5d开始予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d,5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临床应用:66例患者,均为原发性痛经,年龄最大43岁,最小14岁,平均23岁;病程6个月~15年。经治疗,治愈56例(85%),有效9例(14%),无效1例(2%),总有效率为98%。

经验体会:痛经多由情志内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以及行经前后的生理环境等原因,使冲任胞宫受扰,经脉受阻,血行不畅所致。其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通则不痛”,故治疗原则当以通为主。作者所用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和阴,熟地黄滋阴养血,川芎活血行气、通畅气血。此四物汤为养血、活血行瘀通脉之着名良方,合失笑散中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再配香附、延胡索舒肝理气止痛。诸药合用,使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大大增强,对于血瘀气滞之痛经确有显着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芍能松弛、抑制子宫平滑肌张力及运动,川芎对子宫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当归既能收缩又能松弛子宫平滑肌。三药合用,对子宫内膜大量合成和释放PGF2A有抑制作用,解除和减弱PG对子宫平滑肌产生痉挛,改善子宫的血流量,故能起到治疗痛经的作用。

方17活血通脉汤

配方:熟地黄18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白芍各12g,桃仁10g,红花12g,香附15g,柴胡10g,益母草30g,牛膝12g,甘草10g。

加减变化:属寒证者原方加干姜10g,乌药12g,小茴香10g;属热者症见经来腹痛拒按,经量多,色鲜红,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原方熟地黄改生地黄,去香附加黄连10g,黄柏12g,蒲公英30g;属肾虚者平素腰痛头晕,经期延后,经来腹痛隐隐,经量少,质稀,脉沉弦细,原方去桃仁、益母草,加山茱萸12g,杜仲15g,肉桂6g,续断12g;属气血两亏者症见经后腹痛,喜温喜按,小腹空坠,经期量少,色淡,伴神疲、面苍白、头晕、心悸,舌淡欠红,脉沉细弱,原方去桃仁、红花、牛膝、益母草,加黄芪24g,人参10g,白术12g,砂仁10g;久痛入络者腹痛如刺或剧痛昏厥,肢节厥冷,原方加五灵脂10g,蒲黄10g,延胡索15g。

用法:经前1~2d开始服药,每日1剂,每个月经周期连服6剂。

功效:活血调经,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90例患者,原发性痛经51例,继发性痛经39例。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23年。经治疗,痊愈:疼痛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周期未复发者63例,占70%;好转:连续3个周期疼痛减轻者27例,占30%,总有效率达100%。服药最少3剂,最多18剂。

病例:患者,女,31岁。主诉:经来腹痛6个月。每次经前5d即感胸胁、乳房、小腹胀痛,月经周期为5~6d,量可,色稍暗,有血块,块下痛减。平素易怒,情绪不稳,舌淡红,边黯有瘀点,苔薄白,脉沉弦。辨证: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经行不畅。诊断:痛经。治宜: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经用上方治疗2个月经周期,服药12剂病愈。

经验体会:妇人以血为本,活血通脉汤中以四物补血调血为主,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辅;以香附、柴胡行气调肝,益母草活血调经为佐;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甘草一助白芍缓急止痛,二调和诸药共为使。全方组成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通利血脉,气血双调之功,如此使瘀血可除,气滞可消,经脉通畅,气血和合,而达任通冲盛,经行有期,痛症自愈。

方18养血和血汤

配方:当归、白芍各10g,川芎6g,熟地黄、地龙、牛膝各12g。

加减变化:气血虚弱型,基础方去川芎,加鸡血藤10g,红参、何首乌各12g;寒凝血滞型,加桂枝、延胡索各10g,三棱、莪术各12g,小茴香8g;瘀热壅阻型,去熟地黄,加生地黄、丹参各18g,山茱萸、栀子各10g;气滞血瘀型,加三棱、莪术各12g,香附、柴胡、川楝子各10g。

用法:每次经前4d服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

功效:养血和血,调气止痛。

临床应用:62例痛经患者中,气血虚弱型18例,其中痊愈15例,好转3例;寒凝血滞型21例,痊愈17例,好转4例;瘀热壅阻型9例,痊愈7例,好转1例;气滞血瘀型14例,痊愈12例,好转2例。临床总治愈率为82.3%。

病例:患者,女,20岁。主诉:18岁月经初潮,按月而至,时有痛经,但不甚。3个月前正值行经,夜间骑车,跌入下水道,被水浸泡达20min之久,其后,即发生痛经,每月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下腹部疼痛拒按,痛重时翻滚拘急,四肢不温,冷汗淋漓,先以红糖水兑白酒饮用尚可缓解,后来用止痛药物也难显效。本次月经于昨夜来潮,量少痛急,色黯有块,疼痛难忍,拒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