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资源
48586200000011

第11章 黄河中下游历史文化旅游区(10)

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形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红旗渠

位于林州市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独特,是一处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红旗渠是1960-1969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的、把漳河水引入林县的水利工程。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红旗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造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4)开封市

位于河南省东部,古称汴梁、汴京、东京,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有“七朝都会”之称。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就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各个朝代的更迭交替给开封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着名的旅游景点有龙亭、铁塔、清明上河园、相国寺、延庆观、禹王台、繁塔等。

(1)龙亭

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隅龙亭公园内,是开封文物古迹的一个代表。明代在此修建了周王府,清康熙年间在周王府遗址上修筑一座万寿亭,作为地方官吏节日朝贺之处,也称龙亭。

龙亭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6.7米,基高13米,坐北朝南,殿前有长达72级的宽大石阶,正中御道上蟠龙盘绕,殿周雕栏环绕,雄伟壮丽。

(2)大相国寺

位于开封市市中心,是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卓越地位和广泛影响的着名寺院。该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原名建国寺。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重修后,改寺名为大相国寺。到了宋朝,大相国寺作为京都最大的佛寺,备受皇帝崇奉,鼎盛时期辖64禅院、占地540亩。北宋灭亡后,相国寺遭到了严重破坏,以后各代屡加重修,时盛时衰。现在相国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遗物。现在的大相国寺,占地30亩,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殿宇古迹。

(3)清明上河园

位于开封城西北隅,是按照1∶1的比例把宋代着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该园占地面积500余亩,其中水面150亩,拥有大小古船50余艘,各种宋式房屋400余间,形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气势磅礴的宋代古建筑群。

主要建筑有城门楼、虹桥、街景、店铺、河道、码头、船坊等,集中展现诸如酒楼、茶肆、当铺;汴绣、官瓷、年画制作;民间游艺、杂耍、盘鼓表演;算命、彩博、斗鸡等京都风情。游人亦可换作宋装,手持宋币,尽情感受古人生活习俗。清明上河园作为集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趣味娱乐旅游和生态环境旅游于一体的主题文化公园,突出体现了观赏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和情趣性等特点。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4A级景区。

5)其他景区

(1)云台山

位于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以独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云台山,古称“覆釜山”,又因山岳高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又名云台山。满山覆盖的原始森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云台山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叫绝,因峰冠雄,因峡显幽,景色荟萃各不同。景区内有单级落差314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云台天瀑;有被誉为“华夏第一奇峡”的红石峡;有“华夏第一秀水”之称的潭瀑峡;有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千古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峰;有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韵为一体,被赞为“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的云台天池——峰林峡;有生态旅游最佳去处“云台第一大峡谷”——青龙峡;还有将中国山水园林文化从宫廷推向民间的“竹林七贤”隐居地——百家岩等精品景点。现景区面积196平方公里,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青龙峡、峰林峡等十一大景点。

(2)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

相传大禹治水时疏浚河道,“斧劈三门”,形成神门岛、鬼门岛、人门岛,故名三门峡。三门峡大坝,诞生于1957年,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3)石人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属山岳型自然风景区。石人山古称尧山,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又因山上众多石峰酷似人形,故后世称之为石人垛、石人山。主峰玉皇顶(蛤蟆石)海拔2153.1米。在景区26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奇峰、怪石、飞瀑、温泉、山花、红叶、湖面、云海、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及众多人文景观构成了完整的风景体系。大山壁立,异峰如塑,怪石纷呈,是石人山自然风光的一大特色。专家评价其兼有“华山之险、峨眉之峻、张家界之美、黄山之秀”,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是旅游观光、避暑疗养、科研探险、寻幽觅奇的理想场所。

2.民俗风情

1)地方文艺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号称“戏曲之乡”。戏剧、曲艺、杂技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及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活跃在舞台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豫剧”。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豫剧传统剧目约有700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铡美案》、《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许多剧目。

2)风味饮食

河南菜简称豫菜,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刀工精细,讲究制汤,质味适中。十大名菜为:

软熘鱼焙面、煎扒青鱼头尾、炸紫酥肉、扒广肚、牡丹燕菜、清汤鲍鱼、大葱烧海参、葱扒羊肉、汴京烤鸭、炸八块。十大风味名吃为:烩面、高炉烧饼、羊肉壮馍、胡辣汤、羊肉汤、牛肉汤、博望锅盔、羊双肠、炒凉粉、油旋。十大面点为:双麻火烧、鸡蛋灌饼、蔡记蒸饺、开封灌汤包、韭头菜盒、烫面角、酸浆面条、开花馍、水煎包、萝卜丝饼。

洛阳水席是豫菜当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筵席。所谓“水席”,有两层含义。一是以汤水见长,二是吃一道换一道,一道道上,像流水一般,故名“水席”。其特点: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二是有汤有水,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的规定,搭配合理。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16个热菜(4个大件、8个中件、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冷盘为4荤4素;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上4大件热菜,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上4道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以示全席已经上满。热菜上桌必以汤水佐味,鸡鸭鱼肉、鲜货、菌类、时蔬无不入馔,丝、片、条、块、丁,煎、炒、烹、炸、烧,变化无穷。

3)风物特产

河南土特产丰富多彩,有大枣、信阳毛尖茶、中药材、汴京烤鸭、道口烧鸡等,名酒有汝阳杜康酒、民权葡萄酒等。手工艺特产有禹州钧瓷、汝州汝瓷、开封汴绣、洛阳宫灯、唐三彩等。

1.7陕西省旅游资源

1.7.1陕西省概况

1.地理概况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北与内蒙古、宁夏接壤,西与甘肃相连,南与四川、重庆、湖北相通,东与山西、河南毗邻。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省会西安。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省内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全国着名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具有中温带气候特色。全省年平均气温9℃~16℃。

2.历史沿革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洛南境内发现了160万年前的猿人遗址,还发现了距今115万年完整的蓝田猿人头颅骨化石、距今18~20万年的大荔智人化石和距今4~5万年的河套人遗址。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非常丰富。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寝都在陕西,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敬仰的圣地。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西周、秦王朝、西汉、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121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省份。同时,陕西又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陕西具有重要的位置。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13个春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7.2陕西省旅游资源

陕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陕西民风古朴,民俗独特,其中户县农民画、西府民间工艺、蒲城焰火、安塞腰鼓、陕北秧歌、民间剪纸也是陕西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不仅人文资源荟萃,而且山川秀丽,景色壮观。截至2008年,省内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5处,国家级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全省已开发的各类旅游景区(点)200多处,博物馆157座。

1.景点景区

1)西安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也是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古称长安,是我国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也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的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西周起直到唐代,先后共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西安堪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西安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有钟楼、碑林等旅游景点42处。西安的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铜器、唐三彩、关中剪纸等旅游工艺品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