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陆战之王——坦克
1.坦克的发明——从冷兵器战场到现代化战场
人类乘车战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中国的上古时代。早在几千年前的夏代,中国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发展而来的马拉的战车,于是便有了形容国力强大的“千乘之国”这一成语。而坦克的出现,则是现代战争的要求和现代科技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欧洲鏖战,交战双方都建立了由壕堑、铁丝网和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
这对于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步兵来说,就是一种灾难。要想以人的血肉之躯来突破这样坚固的防御阵地,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为了打破战场上这种相持不下的僵局,迫切需要发明一种集火力、机动和防护于一身的新式武器。于是,坦克这种新式武器,就应运而生了。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战”起至今,一直都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形象地称之为“陆战之王”。坦克,是一种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来与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敌之有生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双方,一共制造了超过30万辆坦克。德国更是以坦克为基石,创造了赫赫有名的“闪击战”。坦克战,也造就了古德里安、巴顿、朱可夫等“二战”中的坦克战名将。
在“二战”中,由于战争的需要,坦克的制造技术也开始突飞猛进,德国的豹式、虎式,苏联的T-34和美国的谢尔曼式,都是名噪一时的经典之作。那么,究竟是谁发明和制造了这种新式战争武器呢?
最早的坦克的设想,是在索姆河前线服役的一名英国的军事学家斯文顿提出的。他建议,用履带式拖拉机,加装钢板,来抵抗机枪的火力。因此,斯文顿后来被称为“坦克之父”。
2.坦克的伯乐——首相的“水柜”
虽然斯文顿提出了制造坦克的设想,但是目光短浅的英国官员把这个提案否决了,并拒绝提供研制经费,“陆地之王”几乎夭折。幸运的是,当时的海军大臣、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慧眼独具,看到了这个提案的潜在的前瞻性,下令海军成立了一个“陆地战舰委员会”,并拨出经费,开始着手研制坦克。为了保密,该项目的代号,被称之为“Tank”(即“大水柜”的意思)。这个代号后来也就成了坦克的名字,并沿用至今。
1916年,英国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
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有5挺机枪。
同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
这种被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制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作战武器。
3.坦克的分类——三代同堂
在坦克发展史上,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坦克,是按照战斗需求和火炮的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5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中型坦克重20~4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执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2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英国曾经一度把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坦克的“陆地巡洋舰”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步兵坦克装甲较厚,机动性能较差,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巡洋坦克装甲较薄,机动能力较强,用于机动作战。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型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习惯上把在战场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喷火坦克等,统称为特种坦克,其中多数是轻型坦克。
此外,根据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坦克也被分为三代。从“一战”出现坦克到“二战”中期主流的坦克类型,被称为第一代坦克;“二战”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称为第二代坦克;20世纪60~90年代研制的坦克,被称为第三代坦克(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的划分方式,也是从第三代坦克开始的)。
4.坦克的手足——自行火炮
可以说,自行火炮和坦克,简直是战场上的亲兄弟,它们之间的区别,一下子很不容易区分。但是,由于在战场上的定位有很大的差别,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自行火炮,是在坦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二战”中,由于行军战斗的移动力大大增强,无论是坦克还是步兵,都需要有高移动力、大口径火炮火力的大力支援,原来的牵引式火炮过于笨重,自行火炮就应运而生。最初的自行火炮,只是简单地把原来的牵引火炮和坦克底盘结合在一起。在外观上来看,为了安全考虑,大部分坦克的发动机都是后置的(以色列梅卡瓦除外),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毕竟在战场上大部分时间,坦克是正面对着敌人的。大多数自行火炮,因为火炮身管较长,而采取发动机前置的布局。因而坦克的炮塔,多位于车体的中央,而自行火炮的炮塔,则位于车体的后部。
由于坦克的主要任务是突击,因此为了减少受弹面积,其炮塔通常较低矮。而自行火炮则由于其主要任务是支援,为了方便大口径炮弹的装填,炮塔通常比较高大。
由于坦克通常用来进行视距内交战,故需要快速反应,所以大多数坦克炮塔上安装有车长指挥仪;而自行火炮由于多执行视距外交战任务(自行反坦克炮除外),所以车长指挥仪不常见。同样道理,激光测距仪在自行火炮上也不多见。坦克由于自身总量大(装甲厚),火炮口径相对小,故有足够能力对抗射击时的后坐力,因此都没有炮口制退器;而自行火炮则刚好相反,因此基本都有炮口制退器。
现代坦克,主要配备长身管加农炮(32倍口径以上),射击时采用直瞄方式,因此火炮高低角范围较小,有效射程也在2千米~3千米左右,但其炮塔可360°旋转。而自行火炮则多采用加农榴弹炮或榴弹炮,口径通常较坦克为大,采用抛物线弹道射击方式;火炮高低角范围比较大,射程可以达到20千米~40千米,有的使用火箭增程弹甚至可达70千米;但其炮塔大多不能360°旋转,多为左右70°。
由于作战需要,坦克常配有多种辅助武器,包括航向机枪、高射机枪、射手机枪等。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配备有迫击炮,而自行火炮的辅助武器通常比较少。
坦克的防护:坦克的装甲通常不仅比自行火炮厚许多,其材料也多为钢或复合材料。而自行火炮的装甲通常较薄,只能防御轻武器,且为了减轻总重量,机动灵活,大多采用铝合金。
大多数现代坦克都有裙板,而许多自行火炮都没有。坦克的机动性大,远行胜于自行火炮。
第二节坦克的命名——虎豹威名
我们知道,世界各国给坦克起名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有以年代来命名的,有以某位人物来命名的,还有以动物来命名的。总的来说,一般有以下五种命名方式。
1.时光流转——年代命名法
用战车定型或装备部队的年代来命名,如中国的59式坦克就是1959年设计定型的。年代命名法简单明了,但不是所有的战车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则,有时为了误导敌人,会故意将命名的年代提前或延后。例如,我国的80式坦克以定型的年份命名,但是装备部队之后被称为88式坦克。这种情况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
2.凶猛野兽——动物命名法
用凶猛或矫健的动物命名,是军事装备命名的比较传统的方法。
以动物命名形象、生动,受到士兵的欢迎,如德国的“豹2”主战坦克、比利时的“眼镜蛇”装甲输送车等。德国是最喜欢用动物的名字来命名坦克和装甲战车的,而且多以身手矫健、性情凶暴的动物来命名。说德国坦克是“虎豹成群”,一点儿也不过分。
早在“二战”期间,德国人就命名了“黑豹”(Panther)战斗坦克。
Panther译为“黑豹”,还有一段小插曲。原来,国内专家最早将Panther译为“豹”,结果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德国又研制出“豹”(Leopard)式坦克(后称为“豹1”坦克)。这两种坦克总不能叫一个名字,为了避免混淆,军队又将“二战”时期的“豹”式改为“黑豹”坦克,得到大家的认同。其实,查《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可以看到,Panther和Leopard竟然是一个解释——“豹”,为“与狮、虎等近缘的大型猫科动物”。进一步查《大美百科全书》,终于有了区分。Panther为“豹类”,解释为“有时指某些大型的猫科动物,特别是变种黑豹。
有时也指美洲豹和美洲虎。”而Leopard则为“花豹”,释义为:“一种大型而有斑点的猫科动物,又叫金钱豹,常简称豹。”由此看来,在德文和英文中,不会将两个词搞混。而在中文译名中,将两个词区分开来是必要的,也更科学。
“二战”之后,德国继续扩大“战车动物园”的规模。除了大名鼎鼎的“豹1”和“豹2”主战坦克外,什么黄鼠狼、山猫、野猫、美洲狮、鼬鼠、秃鹰、海狸、鬣蜥……个个身手不凡。豹勇猛剽悍,疾奔如飞,恰似坦克;黄鼠狼轻灵矫捷,正像步兵战车;山猫一双“火眼金睛”,明察秋毫,正是侦察车的本色;海狸(河狸)能水能陆,善劳作,会筑堤,用来命名架桥车恰如其分。以动物来命名坦克和装甲战车,既生动,又形象。在这方面,日耳曼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以动物来命名坦克和装甲战车,几乎是各国普遍的做法。英国人也颇好此道,如“二战”期间的“龟”式重型坦克、“戴姆勒·野狗”侦察车、改装的“丘吉尔·袋鼠”装甲输送车,“二战”后的“蝎”式装甲侦察车、“白鼬”装甲侦察车和“狐”式装甲车等。眼镜蛇、公羊、灰熊、白鼬、蜜獾、大山猫、食人鱼、鲨鱼、野猫、龟、蝎、蟹等,都曾经被世界各国拿来给武器命名,生动形象。不过,像德国人这样对动物偏爱,确实并不多见。
3.将军肚量——军事将领命名法
用着名的军事将领或统帅的名字来命名,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如俄罗斯的“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等。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美国的坦克一般都是以本国军事将领或领导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美国坦克,也被称为M系列坦克,如M3、M4、M48、M60和M1坦克等,都是以英文字母M打头。不过,美国坦克除了M序列的编号外,往往还会以美军的将领命名。说美国坦克是“将星”闪耀,一点也不夸张。
有人认为这种命名法复杂,但并非没有用处,除了有纪念意义外,也是区分的一种标志。比如,以M3坦克为例,就有中型和轻型两种,如果连装甲车也算上,还有M3半履带式装甲车。不过,加上命名就很容易区分了。例如,M3中型坦克以“李”将军命名,而M3轻型坦克则以“斯图亚特”将军命名。
早在“二战”期间,美军就开始了以将领的名字来命名坦克。
最早的大概要算M3中型坦克了,以罗伯特·李将军来命名。罗伯特·李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军的统帅,声名显赫。1865年4月战败后,他率部向北军投降;南北战争结束后,他从事教育事业。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二战”期间,有大量的M3中型坦克提供给盟军。
提供给英军的称为M3“格兰特”中型坦克。这位格兰特,即尤里塞斯·格兰特,是南北战争期间北军的总司令,战后曾任第18届美国总统,自然比罗伯特·李还要更风光一些。
M4中型坦克,以威廉·谢尔曼将军命名。威廉·谢尔曼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的着名将领,是格兰特手下的战将。1864年,格兰特东征罗伯特·李时,谢尔曼亲率3个军攻打佐治亚州,占领了亚特兰大,给南军以毁灭性打击。格兰特当选美国总统后,谢尔曼于1869年初任陆军总司令。由于M4中型坦克要优于M3中型坦克,使得谢尔曼的名气要远远高于格兰特,甚至还出现了“超级谢尔曼”,看来真是借了坦克的光。
M3轻型坦克以斯图亚特将军的名字命名。J·斯图亚特是着名的南军指挥官,指挥英明果断,重视侦察和情报收集,被李将军称为“军队的眼睛”。
他善于侦察和突然袭击,屡建奇功,被晋升为少将。他在1864年的一次战斗中受重伤身亡,年仅31岁。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博物馆就有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的珍贵馆藏。
M26重型坦克以潘兴将军的名字命名。约翰·潘兴是美国军事家,陆军上将,先后参加过西美战争、日俄战争、墨西哥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铁锤”之称。以他的名字来命名重型坦克,真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