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猛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T-34中型坦克、KV-1重型坦克、IS-2重型坦克,德3号中型坦克、4号式中型坦克、5号“黑豹”中型坦克、6号“虎”式重型坦克,美M3、M4中型坦克,英“丘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95式、97式中型坦克,等等。这些坦克普遍采用了安装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毫米~85毫米和88毫米~122毫米,炮弹初速781米/秒~935米/秒;主要弹种是尖头或钝头穿甲弹、榴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射距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约150毫米;装有与火炮并列的机枪,并且大多装有高射机枪和前机枪;普遍安装了昼用光学观察瞄准仪器和坦克电台、坦克车内通话器,有的坦克还采用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发动机多为257千瓦~515千瓦的汽油机,苏联采用了坦克专用高速柴油机;开始采用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和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炮塔和车体分别采取装甲钢整体铸造和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毫米~100毫米,有的达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达185毫米;车内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或烟幕筒。坦克战斗全重27~55吨(德国后期的六号“虎”2式重型坦克达69.4吨),单位功率6.4千瓦/吨~15千瓦/吨,最大速度25千米~64千米/时,最大行程100千米~300千米。
轻型坦克,仅在战争的初期有所发展,主要作为应急装备和在特种战斗条件下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德双方都利用坦克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可以看做无旋转炮塔的坦克),如SU-76、3号突击炮、4号突击炮,与相同底盘的坦克比较,自行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结构较简单,适于大量生产。但因为方向射界小、火力机动性较差、突击作战能力弱,自行火炮仅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给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3.冷战争锋——坦克在“二战”之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二战”中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苏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76水陆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轻型坦克等。
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3~65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毫米~105毫米和120毫米~122毫米;车前上装甲厚度6毫米~127毫米,倾角55度~60度,多采用半球形铸造炮塔,前部装甲厚度110毫米~200毫米;发动机功率96千瓦~382千瓦,单位功率为9千瓦/吨~13千瓦/吨,最大速度34千米/时~50千米/时,最大行程100千米~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轻型坦克重14~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或76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毫米~40毫米,发动机功率176千瓦~368千瓦,单位功率12.6千瓦/吨~16千瓦/吨,最大速度44千米/时~65千米/时,最大行程260千米~350千米。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终结了传统意义上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
例如,有美M60A1、苏T-62、英“酋长”、法AMX-30、联邦德国“豹”Ⅰ、瑞典Strv103B(简称“S”)坦克等。
这些主战坦克,战斗全重多为36~54吨,火炮口径105毫米~120毫米,发动机功率427千瓦~610千瓦,单位功率9千瓦/吨~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千米/时~6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千米~600千米。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装置;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还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
T-62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必须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S”坦克,去掉了传统的旋转炮塔,火炮与车体刚性固定,并采用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机,以及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装置和可以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
各国发展的主战坦克,都优先增强火力,但在处理机动和防护性能的关系上,反映了设计思想的差异。如法国AMX-30坦克,偏重于提高机动性能;英“酋长”坦克,偏重于提高防护性能;而苏、美等国的坦克,则同时相应提高机动性和防护性能。
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轻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装有口径为152毫米的短身管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和“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战斗全重16吨,能空投、空运和利用折叠式围帐浮渡。
4.艰难起步——中国坦克的发展
中国第一代坦克,受苏制坦克的影响很大。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代坦克,就是引进的苏制T-54坦克,并且T-54影响并正在继续影响着中国坦克的发展。
中国生产和装备了大量的T-54,在1959年中国获得了生产T-54A型坦克的授权,成为我国第一款坦克,即59式坦克。后来在它的基础上,改进成为69式坦克,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装备了红外夜视夜瞄装置和大马力的发动机(580马力)。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又在69式坦克的基础上,发展了79式主战坦克。79式坦克,参加了国庆35周年大阅兵。目前59式坦克的生产已经停止,但是对于59式坦克的改进,仍然在不断地进行。
79式坦克,装备了我国从西方国家引进的105毫米线膛炮技术。
这种炮威力大,精度高,使用寿命长,而且更换炮管方便。实验表明,这种炮能够击穿并排的两辆59式坦克,其威力可见一斑。79式坦克配备多种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同时我国也引进了英国马可尼公司的火控技术,大大提高了坦克的作战能力。79式坦克,还可以在作战中释放烟雾弹,并自动防核、防生化和防火,提高了在战场的生存能力。
尽管79式的改造,相对于59式和69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当时西方各国都已经开始装备第三代坦克,79式面临着装备部队落伍的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我国研制了着名的80式主战坦克,被称为晚到的第二代坦克尽管产量不多,但是80系列的研制,给我军研制新型坦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后,通过国外先进的火炮技术,我国研制了真正第三代标准的85式坦克。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集中力量,研制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99式主战坦克,成为我军主要的突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