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48710800000005

第5章 公众需求与数字博物馆的持续发展(1)

刘英盛智龙李克勤杨春杰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北京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目标,阐述了数字博物馆概念,提出了发展研究应与建设实践并进的思路,还从国家重视、公众需求、多方积极性、软硬件环境适宜的角度剖析了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机遇。通过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提出公众是需求的主人,需求产生应用,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北京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必须融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政府可以像抓电子政务、医疗保险一样抓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搭建数字博物馆一站式服务平台,让公众了解、参与、共享博物馆(科技馆)。

关键词:数字技术信息服务服务平台文化传播持续发展

一、北京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目标

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博物馆,其丰厚的文物资源是人文北京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北京加快推进博物馆信息化,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从2002年开始,北京市科协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并将其列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中数字科普资源建设的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始,北京市科协通过主办、合办、协办、支持等方式,先后推动、支持开通了“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科学与艺术数字博物馆”、“北京民俗数字博物馆”、“动物数字博物馆”、“诺贝尔科普展三维虚拟馆”等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从2006年起,北京市科协、市文物局、市信息办共同合作,集中扶持一批中小特色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开发中小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或数字博览专题,推动实现北京地区博物馆、科技馆的相互链接和信息共享,对全面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已经开通的“北京数字博物馆平台”网站(www.beijingmuseum.gov.cn),将北京地区140多个实体博物馆和20多个虚拟博物馆推荐给公众,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博物馆资源集中展示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005年12月,北京市科协、市信息办、市文物局推出“首都数字博物馆”建设行动纲要,提出“首都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制定推进首都数字博物馆建设具有示范性的标准和规范,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博物馆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高质量和分布式的首都数字博物馆信息资源库;集中开发一批具有文物博览、科技传播、寓教于乐的精品信息化产品,以满足公众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需求;形成与国际主流技术接轨的首都数字博物馆群,推动首都地区数字博物馆事业的科学发展。

奥运会结束后,“首都数字博物馆”建设行动纲要规划的第一阶段(2006~2008年)已经实现。北京奥运会对首都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推动,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今后几年数字博物馆怎样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参加或参与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推动工作的实践,我们提出以下思路。

二、数字博物馆发展研究应与建设实践并进

参与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建设工作的初期,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数字博物馆。

对于数字博物馆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和业界还没有公认的统一定义。伴随着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同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相似的概念,如数字博物馆(Digital Museum)、数字化博物馆(Numerical Control Museum)、博物馆数字化(Digitization of Museum)、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网络博物馆(Web Museum)、数字空间博物馆(Cyberspace Museum)等。相应地也有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网络科技馆等说法。对于上述这些概念的内涵和所指是否一致,仍在继续讨论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博物馆在国内外兴起,并快速发展起来。数字博物馆发展与建设实践,涉及博物馆、科技馆、信息、网络、艺术、教育、传播等多方面融合于一体的新的数字技术应用领域。数字博物馆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交汇融合的必然产物,是博物馆在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模式,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科学普及的有效途径,更是保护、继承、传播文化遗产的新措施。我们认为数字博物馆是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对人类文化、自然遗产等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传输和展示,可以采用互联网站、局域网、多媒体课件、手机宽带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受众,以达到直观、生动的展陈、宣传效果的一项信息化建设工程。它包括现有博物馆的信息化和虚拟博物馆两方面的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平台的大合作。在初期建设阶段,关于建设的理念、发展模式、开发方式、表现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了建设符合公众需要的数字博物馆(科技馆),我们可以边探索、边实践、边应用,可以借鉴荣获国际信息峰会大奖的中国科普博览、中国数字科技馆这些国家级资源共建项目的经验,可以借鉴国内著名的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多个大博物馆的建设经验,也可以借鉴从事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研究和开发的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部分企业的经验,既要从宏观层面全局设计数字博物馆(科技馆),也要从微观层面(具体可以到专题)组织团队具体实现数字博物馆(科技馆)。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胡锤、张小李在《数字博物馆研究综述》中提出:“为了推动数字博物馆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迫切需要建立数字博物馆理论研究学科体系,研究者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我们认为这是推动数字博物馆建设的一条急需落实的建议,需要将数字博物馆发展研究与建设实践工作同时并进。

三、现在是数字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机遇期

目前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已从初步试点探索阶段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促成这种发展的环境非常好,理由有四条:国家重视、公众需求、多方积极性、软硬件环境适宜。

1.国家重视

(1)政策好

国家和政府高度关注科普工作,出台的相关政策比较多。2006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2007年1月17日,科学技术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1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布了《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这些文件都高度关注网络科普、数字科普作为新的科普形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求推动实体博物馆、科技馆的信息化建设,加强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关于文化保护的标准化,到2009年6月,已颁布了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1项,同时还有11项国家标准、51项行业标准正在研究编制之中。这些标准和规范为文化保护以及文物博物馆信息支撑提供了基础。

最近,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信息社会的目标,首都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市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奥运会,信息化为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贡献。北京市还深入推进了“信息惠民”计划:按照国际一流城市信息服务的标准,提供无所不在、方便快捷的公共信息服务,包括推进数字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免费的在线文化信息资源,构建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交互式数字化学习环境。从上述政策可见,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建设项目现在有地位、有目标、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