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48710800000004

第4章 博物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2)

2.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打击文物非法交易与走私。

再进一步完善文物出入境的程序和标识体系,建立丢失文物挂失系统,提高执法部门和国内外公众对非法流通文物及走私文物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打击文物非法交易与走私,这些都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2)有利于组织的形成和完善管理。

对任何一个管理系统都有一个信息输入、变换、输出的信息与信息反馈系统。只有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管理才能驱动其运行机制。管理活动要进行决策和控制,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也是控制的灵魂。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是做出切合实际、正确无误的决策的依据。

比如陈列人员欲举办王莽时期钱币展,首先通过本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检索本馆拥有的此类钱币类型和数量,如果有缺失,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的馆际共享的文物信息数据库中检索,再向其他博物馆商借。在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将衍生大量的应用,如多媒体辅助展示系统、文物图录出版系统、藏品对比研究鉴定系统,等等。

(3)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产生影响。

博物馆信息化可以结合考古、历史资料系统,甚至可以深入到文化、娱乐的各个层面,如结合历史、文物资料,开发各类历史游戏,用正确的历史知识来影响人群。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文物、历史、考古数据库的支持下,以交互的方式阐述人类历史和自然界的演变,甚至可以通过数字服装,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时空转换,将现代人引入浩渺的历史空间之中,可以帮助观众跨出国门饱览全球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文化遗产包括“可接触遗产”和“不可接触遗产”及其相关信息。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经包括了所有种类的文化遗产,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当前世界发达国家无不以国家政策主导、以公共资金启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如故宫囿于古老木结构宫殿保护的需要,在防火、用电管理以及房屋结构等诸方面的制约,与现代化陈列手段以及文物保护的需要之间的巨大矛盾,致使平时对外展出的文物仅有8000多件,99%以上的国宝级文物都被迫存放在库房里。

反过来说,在数字技术教育产品市场需求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大量可接触和不可接触的文化遗产正在转化为最有价值的产业资源。

(4)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符合公众的需要。

据南京博物院数字化博物馆网站所做的网上调查,共有557人参加调查,其中对于您认为博物馆有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吗?其中急切需要:483人,占86.71%;慢慢进行:51人,占9.16%;可有可无:9人,占1.62%;没有必要:14人,占2.51%。需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公众达到80%以上,由此可见,公众是积极关心和支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

3.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国家还启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发挥了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故宫博物院新组建了资料信息中心,专门推进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工作。随后,构建了故宫博物院一期网络工程,并开通了故宫院内的计算机光纤网络系统和各类管理用数据库,并建立了故宫博物院网站。

上海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两网一库”的建设,即上海博物馆网站系统、全馆局域网系统和文物藏品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二期工程构筑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系统运行环境和多媒体系统集成平台,通过对外发布、馆际交互、内部应用三个层次的各种大型专题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开展上海博物馆自身馆藏数字化建设和因特网文博资源的收集与利用,为文博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业务的自动化、专业研究的科技化、社会服务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据悉,在二期工程完成后,上海博物馆将在信息化基础上升华为全方位的数字化博物馆。但达到这一水平的机构在全国仍然很少。

南京博物院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坚持以本馆技术力量为主、以社会技术协助为辅,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不仅节约了大量经费,还锻炼了人员,培养了一批横跨文物、考古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

敦煌研究院还积极开展了文物资源信息化的国际科研合作,从1998年开始,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和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开展了“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目前已进入第二期合作阶段;这一系列科研课题的开展,加强了在敦煌壁画保护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一整套敦煌壁画信息数字化存贮和再现技术方法。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了20多个洞窟整窟壁画的数字化,并实现了虚拟漫游,为今后石窟、石刻文物数字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物信息化保护起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4.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博物馆正在进行和已经进行的数字化建设情况,重技术,重硬件建设,轻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的现象极为普遍,主要表现在:

理论建设方面,多停留于介绍信息技术在博物馆的具体运用以及美好前景的描绘上,而有关信息认知能力培养、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乃至数字资源标准化等信息内容建设方面的问题很少涉及;

实际建设中则热衷于系统引进和网络建设,在资金和人力投入方面硬件建设和资源建设比例严重失调,结果不少馆信息系统资源匮乏,数据类型单一,规模小,实际作用不大,有的馆甚至出现系统花费几百万,利用价值却极其低下的难堪局面。

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系统建设之初没有准备好数字资源,没有建立起丰富数据贮存的数据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系统无法发挥作用。但是总体看来,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

(1)缺乏整体目标,文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确定系统整体目标。

(2)缺乏统一布局,我国文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自然状态,人们着眼和研究的往往多是局部的或本系统的文博信息资源建设,缺乏宏观规划。

(3)思想观念有待改变,现有体制不适应信息资源建设需要。长期以来,文博管理重藏轻用,自给自足的封闭意识导致在文博信息资源建设上仍追求“小而全”和“大而全”,从而抑制了信息资源传播和共享机制的建立,文博信息系统建设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

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博物馆在对藏品资源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方针、政策、规划、分析、评测等都应该包括在藏品信息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里,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藏品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当建设具体信息资源系统时,要把藏品数据库的建设和上述各个环节都考虑在整个系统架构和系统设计中,从而进行有效的藏品信息资源开发。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应当本着以下原则有序推进,具体就是:文博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数字化、传播与利用,应当遵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合法利用,保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原则。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博物馆数字化涵盖了文博工作的收藏、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市场等所有的工作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有始无终的系统工程。因此,有必要制定评估文博信息化建设的程序、办法,明确信息技术在文博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对发展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基本方针等作出规定,加强信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标准化管理。同时要依法对信息资源加强统一管理,注意保护国家机密,保护知识产权,依法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例如,为了确保敦煌数字图像制作的顺利实施和确保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在2000年至2002年间,经过国家文物局同意,敦煌研究院先后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签署了四项协议,每一份协议都对拍摄内容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说明。

笔者曾经承担了国家文物局委托的相关研究课题,就是针对文博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所做的研究,并草拟了《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管理办法》草案,供文物管理部门立法参考。就国内外立法实践来看,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明确具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多见。200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但还是不完善。

2.标准化建设和共享机制至关重要

博物馆信息化的首要特征就是跨越了时间、空间与部门的限制,文博管理和服务与社会公众之间真正实现了互动。为此必须具有全局观念、整体思维,制定硬件、软件和数据传输等的统一标准。

条块观念在信息化建设当中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尽快规范各地的信息化建设,各地、各部门都应按照规定的信息化数据库标准建设自己的文博数据库。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各单位在由不同的开发商建设文博信息化工程时,毫无疑问将存在不兼容等问题。

行政业务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应该加强协调,制定与博物馆信息化有关的行政管理与信息网络技术的法规与标准。这样有助于指导、支持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和文博单位开展工作。

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资源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和系统管理,应当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原则,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机制。要加强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整合。如天津博物馆在利用《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文物信息时,有查准率低、查全率不高的情况。究其原因,往往不是软件存在什么问题,而是信息著录不规范造成的。

对信息资源要进行科学的收集、筛选、分类、及时更新和有效利用。兼容是指各个不同文博机构文博信息资源应当做到互连互通、彼此交流,在内容和接口上具备标准的格式规范。然而,目前各个数据库之间的编码格式不同,数据库之间无法进行转换,同时也缺乏跨库检索技术,因此,文博信息资源无法发挥集成优势。如果不制定必要标准和法规,就无法实现文博信息的资源共享。

3.开放为主,开发文博信息产业资源

“可用”与“共享”是使文物数据转化成为信息资源的必要条件。从基础数据建设到提供信息服务,其间必然要经历资源转化和整合过程。博物馆信息资源建设需要重视文博信息资源的开发、网上信息的更新维护,并加强专题文物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产业化程度,积极培育信息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使文物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程度,还会在更大范围内增加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文博信息资源应脱离文物实体本身,应当与文物保护相互分工,变保护为服务,对实体文物以保护为主,对实体对应的信息内容通过虚拟技术来扩大开放范围,进而开发信息资源的产品,通过市场提供文化信息产品。

由于文博信息的可再生性和可转让性特征,因此可以通过信息咨询、信息素养教育和资源商品化营销推动其成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当然,博物馆数字化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但决不限于经济领域。如同人类的“生物基因图谱”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图谱”。因此,我们需要从文化战略意义层面严肃对待文博信息化建设事业,要充分培育、利用信息资源的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技术支撑体系等,经济属性和公共属性并重,技术导向和人文视野相辅相成,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成果,不仅构建数字博物馆的资源体系,更促进数字化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进一步规划、整合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