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要贴4~6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难以忍受,可自行提前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穴位敷贴部位水疱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敷贴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过去普遍认为皮肤起疱后治疗效果更好,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疱而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当然局部起水疱是正常反应,一般不会发生感染。对于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需缩短敷贴治疗的时间,及时取下药物。一般来讲,第一次敷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以便观察皮肤对药物的反应,尽量不要让皮肤出现水疱,以免影响第二次、第三次的治疗。等到第三次,若敷贴过程中没有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敷贴时间,因为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修复,有时候皮肤起疱效果更好,但睡前一定要取下敷贴药物。如果贴敷部位出现水疱了,尽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穿上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就会痊愈。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间,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出汗,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还要注意的是饮食,贴敷的当天最好不要吃冷饮以及冰冻的食品,其他饮食则与平时一样。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地吸干穴位上的水。最后,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手段,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另外,冬病夏治主要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患者在夏季病的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
(二)热敷熏洗法
为了提高冬病夏治的效果,常配合一些其他的外治方法,如热敷、洗浴、熏蒸以及药酒外擦等。
1.热敷疗法
热敷疗法是将热源置于患者皮肤表面,让热通过皮肤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目的一种方法。热敷疗法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及瘀血的吸收,药物热敷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达到直达病所的目的,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热敷的方法有“干热敷”和“湿热敷”两种。
(1)干热敷:一般用热水袋。在家庭中做干热敷非常方便且易行,常用于解痉、镇痛、保暖。使用时,将冷、热水共同倒入搪瓷罐内,要求水温为50℃,然后灌入热水袋内,灌入量为热水袋容量的1/2~2/3,排出袋内空气,拧紧塞子,擦干热水袋后倒提看是否漏水,最后装入布套中或用毛巾包裹,放于患者需要部位。无热水袋时也可用输液用的空瓶或塑料壶(瓶)代替,只要遇热水不变形、不漏水就可以用。施热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此法方便常用,但其穿透力不如湿热敷法。对婴幼儿施热时,温度要控制在50℃之内,并应多包一块大毛巾或放于两层毯子之间,经常观察放置热水袋部位,防止烫伤。如有皮肤红肿,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以保护皮肤。脏器出血,软组织挫伤、扭伤或撞伤初期(前三天)忌用热敷;急性腹痛诊断未明前不宜热敷;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化脓、皮肤湿疹、细菌性结膜炎均忌热敷。
(2)湿热敷法:常用于消炎、镇痛。将橡胶单(或塑料布)和毛巾垫在湿热敷部位上面,在需要热敷的皮肤局部涂以凡士林(或涂食用油,其范围要大于热敷面积),然后盖上一层纱布。将浸在热水里的小毛巾拧干(以不滴水为度),用手腕部试温,以不烫手为宜,折叠后敷于患者患处,上面加盖干毛巾保温。在患部不忌压的情况下,还可用热水袋放置在小毛巾上,再盖上大毛巾保湿,则效果更佳。湿热敷的温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不觉烫为原则,3~5分钟更换一次,一般连续热敷15~20分钟。热敷完毕,揭去纱布,擦去凡士林,穿好衣服。湿热敷穿透性强,因而消炎作用也好。施热过程中应加强观察,以防烫伤;对有伤口的部位作热敷时,应注意无菌操作,敷后伤口换药;热敷面部者,敷后30分钟内不宜外出,以防感冒。
中药热敷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让患者在家自行治疗。操作时可直接将草药放入大盆内煎煮,也可以将药物包入口袋内再放入盆中煎煮,煮好后,先用热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下降适中时,用毛巾蘸取药液敷于患处,或直接将装药的口袋敷于患处,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天1~2次。
热敷疗法在应用中,首先应注意温度的掌握,以免烫伤;其次是热敷所用药,一般用量大,药物毒性大,千万要叮嘱患者不得误服,以免药物中毒。还应注意,热敷疗法虽然使用广泛,疗效卓著,但也有不宜热敷的疾病,如皮肤破损、开放性损伤等。
2.中药洗浴疗法
中药洗浴疗法是指将身体或患病局部以水浸泡或用药液洗浴,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洗浴疗法起源于民间,祖国医学认为沐浴能“洁身体、解疲劳、止瘙痒、治顽疾”,有许多慢性病患者、身体虚弱的人,名医投遍,补药吃尽,长期疗养,病一直迁延不愈,而经过一段洗浴疗法,却神奇地康复了。洗浴疗法有抗炎、止痒、除菌、去污等作用,由于用热水,又可加速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促进炎症吸收,有利于伤口愈合。
洗浴疗法一般采用“坐浴”的形式,在一个盛装有冷水、温水、热水或者可控水温的特殊臀部浴缸中进行洗浴。按使用温度分为25℃以下为“冷水浴”,25~33℃为“低温水浴”,34~37℃为“平温水浴”,38℃为“温水浴”,38℃以上为“热水浴”。
(1)冷水坐浴:水温一般为18~24℃。浴缸内应注入足量冷水以使患者坐进去时能完全浸没臀部,且不超过肚脐。通常来说需要18~73升的水。患者应该以肚脐为中心,用浸湿的粗布毛巾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在整个洗浴治疗的过程中,一直持续这个动作,持续时间约15分钟。应特别注意的是,腿、脚和上半身在洗浴的过程中以及洗浴后要保持完全干爽,不能浸湿,洗浴后务必穿上鞋子。臀部冷水坐浴治疗后,患者应该参加一些适宜的运动,如果患者体质很差,那么在洗浴后应该盖上毛毯躺在床上休息。冷水坐浴是一种适用于所有疾病的常规疗法,可以减轻便秘、消化不良、过度肥胖等症状,并且有助于消化。这种疗法同时对于子宫复旧不全、盆腔炎症、痔疮、肝脾充血、儿童小便失禁、慢性子宫感染、慢性前列腺充血、精液稀少、阳痿、不育、胃结肠扩张等病症也有一定作用。冻伤患者可将冻伤肢浸于18~20℃凉水中,在20~30分钟内逐渐加至30~35℃,然后在维持此温度的水内浸泡20~30分钟。
(2)温水坐浴:水温多为32~36℃,患者在坐进浴缸前饮用1~2杯冷水,然后坐进浴缸,用冷敷巾包在头部,避免擦浴腹部,持续时间约为15分钟。浴后不要进行冷水浴及运动,建议放松或休息30分钟为宜。温水坐浴有助于缓解膀胱、尿道、子宫、卵巢、输卵管的急性、亚急性感染,同时还能缓解输卵管、睾丸的神经痛,阴道的痛性痉挛,肛门、外阴瘙痒,腹部器官感觉过敏(过度敏感)。此外,对于性欲强烈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遗精也有治疗作用。
(3)热水坐浴:水温多为40~45℃,患者应提前饮用1~2杯冰水。水温开始为40℃,后逐渐升高至所要求的温度,持续时间约10分钟,应持续添加热水或冷水以保持水温。在治疗的同时,患者要避免腹部与水接触,并用一块冷敷巾包裹头部。坐浴结束后,患者应进行1~2分钟的冷水浴。热水坐浴用于月经延迟、骨盆脏器疼痛、尿痛、直肠或膀胱感染以及痔疮引起的疼痛等病症。同时,该疗法对于前列腺增生、膀胱痛性痉挛、坐骨神经痛、卵巢、膀胱神经痛及腰椎病症也有一定作用。此外,它还有助于减轻痛经,但在月经期内不应采用该疗法。
洗浴疗法有很多特点,如冷水浴可兴奋神经、降低体温、刺激心血管功能、强身壮体、提高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而热水浴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具有消炎镇痛、止痒等作用。洗浴疗法可单独应用,又可与其他疗法配合实施,且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在采用热水浴时,应测量水温,逐步适应,防止烫伤。在采用冷水浴时,不宜时间过长和水温过低,浴后应用毛巾搓擦全身皮肤直至发红。年老、体虚者及儿童,在沐浴时要有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心力衰竭、肾功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内脏出血、肌肤破损出血者,不宜选用此疗法。
3.中药熏蒸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是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物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熏蒸方法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就盛行于宫廷王室,是权贵们用来洁身、治病、辟邪的一种手段,从晋唐时期起开始被广泛运用到临床各科。一般选用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熏蒸,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所熏部位,达到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血脉、祛毒杀菌、止痒、清洁伤口、消肿止痛、治病、防病、保健、美容的目的。由于它具有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风寒湿邪功效,素为后世医家所习用,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法。
根据熏蒸部位不同,可分为“全身熏蒸法”和“局部熏蒸法”二类。全身熏蒸法是利用药物的蒸汽对全身进行的一种气雾沐浴法,适用于全身性疾病或用于保健;局部熏蒸法是利用药物的蒸汽对患病的某一部位进行熏蒸,促使局部症状缓解、功能康复,适用于局部损伤性疾病或某一特定部位的病症。
熏蒸药物的配制,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病症辨证后配制相应的药物。如感受风寒可用祛风散寒药物作全身熏洗,病症随汗而去,邪泻而除。轻中度高血压病可用活血通络等药物进行全身熏蒸以缓解之。皮肤病按辨证用药,通过全身熏蒸,可缓解症状。治疗时,药物不宜过多,以4~8味为宜。
全身熏蒸法应配备熏蒸室,内置熏蒸器,使药物的气雾能充满熏蒸室,但要注意通风,以调节室内的空气和温度。局部熏蒸法的要求较为简单,可取盆一只或恒温加热器,放入适量的药物和清水,然后加热至一定温度,患部置盆上的栅格上,使蒸汽直接与患侧肌肉相接触。亦可制成专用的熏蒸床,局部床板可卸除,其下为配有恒温加热器的药盆,盆内添置水和药后,调节加热器至适宜的温度,使患者卧于床上,暴露患部,盖被熏蒸适当时间。
熏蒸疗法是通过热力、药物的双重作用而取效。热力能疏松腠理,开放汗孔,活血通经,松弛痉挛的肌肉和筋骨;药物能对症治疗,疗病除疾,两者配合而用,则事半功倍。现代研究证明,通过热力、药物的共用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淋巴液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产物的清除,同时由于热能的作用,促使皮肤、黏膜的充血,有利于对药物的吸收,提高体内药浓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它的适应证也比较广,一般适应风湿性疾病的慢性期,尤其适应于寒性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疼痛等,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效果也较好,再者就是对一些慢性腰腿疼痛、颈椎病、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效果也较好。
采用全身熏蒸者要注意室温,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以防汗出过多、室内窒闷而晕厥。局部熏蒸如用熏蒸床时亦须防止汗出过多,易致患者熏蒸后离床站立即虚脱跌倒,体质虚弱者尤须审慎。熏蒸时,为防止汗出过多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可在熏蒸时适当饮水。全身熏蒸者在治疗结束后应适当休息,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待恢复后再离开。局部熏蒸时要注意温度,不可过烫,以防烫伤皮肤。水温一般在70℃左右为宜,最好能保持恒温。药水直接接触皮肤亦易烫伤,当予避免。空腹与饱食后均不宜熏蒸。医务人员应随时观察治疗经过,遇到情况及时处理。
(三)针灸治疗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除了最常用的“三伏贴”外,还有“三伏针”、“三伏灸”。针法和灸法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等作用,既可单独使用,又常相互配合,故合称为针灸。针灸学是单独的一门临床学科,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可应用于各科疾病,尤其是治疗痹证效果更佳,且疗效显著。在针刺手法上,由于人体与季节、时令息息相关,人的生理状况可以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针刺的深浅亦要与天地之阴阳相应。春夏时节,人体阳气行于上,在皮毛之间,故应浅刺;秋冬时节,人体阳气行于下,在分肉筋骨之间,故应深刺。针刺深浅结合季节时令的变异而有所不同,对提高针刺疗效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