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隔姜灸等方法可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其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及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以及平常体弱多病且体质偏寒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三伏灸”药饼敷灸治疗肩周炎、网球肘等寒湿痹证有显著疗效,且不受时间限制。
拔罐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从而产生负压,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的一种疗法,具有疏通经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拔罐时由于罐内空气热胀,压力下降形成负压,产生较强的抽吸力,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造成局部充血状态,使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况改善,机体产生微弱的良性刺激,促进大脑皮层对各脏腑组织的调节功能。适宜于治疗哮喘、风湿痛、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病症,临床上治疗痹证较常应用的有闪火法、走罐法、留针拔罐法和刺络拔罐法等。
刮痧法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经络穴位的良性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这一方法对治疗肠胃病,肩周炎,颈、腰椎病,腰肌劳损,关节炎等病效果更好。
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性能两者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很广,如肩周炎、关节炎、腰腿痛、哮喘等。穴位埋线是指在特定穴位内埋入铬制羊肠线,以产生持续性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上采用经穴埋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药物外搽是指在治疗冻疮时采用新鲜中草药炮制而成的酊剂外搽患处,同时用自然日光照射5分钟,一般坚持搽药一周,在搽药期间再加用穴位敷贴一次,即可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融会贯通,皮肤肌肉濡养温煦而不发病。
冬病夏治强调在夏季慢性疾病的缓解期通过药物或针灸等疗法,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使秋冬季节少发病或不发病,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冬病夏治也有颇多讲究,采取的方法较多,如能恰当配用,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四)中药内服法
在盛夏这个特殊的季节,人体经络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诸如哮喘、肩周炎、冻疮等寒冬时节易发的病症明显得到缓解,因此,很多人将治疗搁置一边,药暂时不吃了,病也暂时不治了。这种做法很不合适,其实“冬病夏治”往往效果更佳,而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似乎更不可少,这即是所谓的“三伏补”。
中医学历来重视“因时制宜”,在择时用药方面最为讲究。很早以前,中医就强调“平旦养气”、“夜晚养阴”。在具体用药方面,十枣汤宜“早服”,牡蛎泽泻散宜“午服”,真武汤宜“晚服”。中医还有个治疗湿脚气的方子,叫“鸡鸣散”,就是说应该在鸡鸣五更时分来服用。择时用药疗效不凡,屡次得到了临床验证。
“三伏补”是指冬病夏治中的中药内服,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关节类疾病、牛皮癣,冬天天气寒邪很重,出现病情反复加重的情况,甚至出现关节强直、不能打弯,不妨利用夏季,针对身体的肝阴不足、寒邪遇冷导致的血瘀等症适当服用,扶正固本,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预防冬天病情加重。
如果患者的体质较差,在冬春季节容易反复感冒,则可以用“玉屏风散”来补肺益气,扶正固表。如因着凉发生急性肠胃炎,则可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来温运脾阳,燥湿散寒,改善脾胃虚弱状态。冬季咳喘气急等病症,常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六君子汤”以温阳健脾、化饮消痰。肾阳不足的阳痿、遗精、早泄,可用“金匮肾气丸”补肾壮阳,固精止泄。
近年来,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的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哮喘夏治”方,取制附子9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9克,半夏7.5克,炙枇杷叶15克,炙款冬花15克,甘草3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或隔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每年夏季来临时服用3个月,可培补脾肾、化痰利肺,改善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功能。当天气转冷、寒潮来临时,患者可具有很强的抗御能力,能减少发病或不发病。此法妙在冬病夏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要比发病后求治高明得多。冬病夏治,尤其补阳,亦符合《内经》“春夏养阳”之旨。本方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功擅温补脾肾,脾健则痰湿无以生,肾强则哮喘无以作,诚为治本之方。方中制附子温肾强心、驱阴寒之邪;党参、半夏燥湿化痰、止咳;炙枇杷叶、炙款冬花宣肺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肺、脾、肾之功,以绝痰源,宣肺化痰以定喘咳之功。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可配合中药“益气固本汤”,取制附子15克,黄芪20克,党参10克,白术12克,茯苓18克,淫羊藿16克,杜仲12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10克,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炙甘草10克。常于每年夏季来临时服用,连服3个月,补脾益肾,益气固本。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正气不足所致的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气虚水肿,咳喘或慢性疾病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紊乱等。
肾虚所导致的阳痿、遗精、早泄,可炮制“蛤蚧酒”配合服用。取熟地50克,何首乌50克,黄精50克,肉苁蓉50克,巴戟天30克,杜仲30克,川断30克,鹿角胶30克,菟丝子30克,枸杞子30克,附子15克,淫羊藿15克,肉桂15克,蛤蚧1对,狗鞭2条,麻雀4只,广西米酒3.5千克。将上药浸泡50天以后即可饮用,从“夏至”日开始服用,每天早晚各服15毫升,具有补肾壮阳、固精止泄的功效。
因为冬病夏治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疗法,包括外治、内服、气功、食疗、体育锻炼,对于呼吸系统疾病而言,尤其还要注意呼吸功能的锻炼。患者只有抓住夏季这个时间段,在疾病稳定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不可只靠“三伏贴”。
五、冬病夏治的适宜范围
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中焦虚寒、下元亏损、四肢关节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不论是内服还是外治,冬病夏治常采用药物和穴位敷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瘀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可针对个体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的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行通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中医研究表明,阳虚者可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使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节律变化的高峰,体内凝寒之气易除易解,加之夏季皮肤毛孔容易扩张,如配合温热药物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佳效。反之,在冬季人体处于阳气年节律变化的低谷期,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因此,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可使一些宿疾得以去除。所以不失时机地“冬病夏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临床上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中焦虚寒、下元亏损、四肢关节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春夏治疗都会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伤科的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骨性关节炎,脊柱退行性病变,软组织损伤后的关节疼痛,结肠炎,胃痛,慢性腹泻,感冒,虚寒性妇科病,肾虚引起的腰痛,冻疮等病,都有“喜暖怕凉”的特点。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适合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证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嗽气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在气候寒冷或突变之时,患者每因感受外邪而促发旧疾,病情加剧,而在夏季炎热之时,患者病情平稳。所以,根据冬病夏治和治病求本的原理,在“三伏”天采取培补脾肾之阳,以扶正固本,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减少或减轻患者在冬季发作的次数和症状,甚或不发作。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临床表现主症为“咳、痰、喘”,患者往往反复发作,病史超过两年,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发作加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春夏季节则发作有所减轻,病程反复周期长。病久则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运化、转输功能失常,痰饮内生;肾虚特别是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所以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寒邪外袭、引动内伏痰饮、上逆阻碍气道,使肺气不能正常宣布,则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肾阳不足,不能温化痰饮,表卫不固,易受寒邪侵袭。所以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以化痰饮,增强体质,而使来年咳喘病少发,或者发作减轻。
慢性支气管炎是较多采用冬病夏治的疾病,目前在这方面成功经验也比较多,如内服中药、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方法,既可以单用也可以数项结合起来用。夏天用穴位敷贴法,是因为天热,人体毛孔开放,经络气血畅通,非常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用辛温重燥的药物,贴敷在治疗的穴位上,以恢复耗散的正气,散开宿疾的邪气,达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目的,这是一种中医特色的外治疗法,具有便宜、有效、简便、无痛的特点。经大量临床病例验证,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预防其冬季不再复发。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抓紧夏季治疗,不要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方面取得显著疗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一般发病年龄多是6个月至6岁的小儿患者,1~3岁的幼儿更为常见,冬春气候变化剧烈时尤易反复不已,有时一年当中要患病8~10次,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医学上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及机体免疫力低下在发病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气污染有关。如果患儿有哮喘病家族史和个人过敏史(如小时患有湿疹、过敏性鼻炎),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其患哮喘病的概率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引起机体过敏的因素很多,如花粉、粉尘、虫螨、羽毛、油漆、牛奶、鸡蛋、鱼虾、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甚至冷空气、异常气味、剧烈运动都可以成为发作的诱因。如果患儿自身是特异性体质,当细菌或病毒引起感染后,细菌、病毒的代谢产物就会对机体产生影响,使患儿支气管痉挛,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进而诱发哮喘。哮喘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哮喘患儿发病时极其痛苦,咳嗽、喘息、胸闷甚至夜间憋气,喘息加重而不能平卧,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烦躁哭闹、张口抬肩、大汗淋漓等表现。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经常反复发作,日久可使心脏受累,肺脏呼吸功能减退,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西医主要采取抗炎、止咳、对症治疗等方法改善症状,或服用化学合成生物制剂提高免疫力;而中医中药有其独到之处,运用“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方法即扶正培本、健脾益气、补肾,治疗哮喘和反复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穴位贴敷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无痛苦,易被小儿接受。坚持贴敷,即可收到益肺健脾的功效,能够及时治疗和积极预防,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头风病”的头痛,每遇风寒则发,疼痛剧烈,甚为难疗。头风之起,多因素体阳气虚弱,又因外感风寒,日久不去,误入脑户,阻滞脉络而发。其时发时止,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满头或在一点。其痛剧烈,或挚及眉梢,如有牵引;或目不能开,头不能举;甚或以头撞墙,几不欲生,且头皮麻木、肿胀,畏恶风寒,甚合“冬病夏治”,温其阳,散其寒,通其络,祛其瘀,庶几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