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全鉴(第2版)
48904900000042

第42章 平天下章:以人为本,仁德厚民(12)

过了一段时间,夏侯婴听到消息,他将被提升为“试补县吏”。“试补县吏”属于县里的高级职员。夏侯婴乐得一蹦三尺高,连家也顾不上回,一口气赶到了泗水亭,把这个喜讯告诉给刘邦。

刘邦也为自己老朋友的荣升而万分高兴,亲手做了几个小菜,打开一坛存放多年的陈酒。两人相对而坐,你一盅,我一盅,欢欢喜喜地畅饮起来。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坛老酒很快见了底,两人都有了几分醉意,但是,话却越说越投机,精神越来越亢奋,以至于乐得忘掉了一切,两人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孩童时期,他们你推我一把,我捅你一拳,拉拉扯扯,滚打在一起,忽然刘邦猛一用力,只听夏侯婴“哎哟”一声,胳膊脱了臼。

这件事被刘邦的一个政敌知道了,到沛令那里告了刘邦一状,说刘邦是“吏伤人”。按秦朝的法律,做官吏的人犯了法,要从严惩处。刘邦身为泗水亭长,负责维护地方上的治安,结果自己打伤了人,这事一旦落实,刘邦轻则免官,重则要作为刑徒发配到边疆去修长城。

沛令本来看刘邦很不顺眼,如今得了这个机会,更是打定主意要重重地惩治刘邦。于是他迅速传齐各方,公堂会审。

大堂上,刘邦矢口否认。夏侯婴更是极力辩白,说是自己不小心摔伤了手臂,与刘邦没有关系。萧何、曹参也尽量帮着刘邦说话。刘邦的那位政敌只为耳闻,并未眼见,结果以“诬告”的罪名,挨了一顿板子。

原告变成了被告。那位政敌觉得窝火,又多方探听了解到责任确实在刘邦身上,就想翻案。沛令也不死心,于是便以升官发财为诱饵,让夏侯婴如实招认。夏侯婴自然绝不出卖朋友。第二次升堂,又没有问出什么结果。只好给夏侯婴加个“责任心不强”的罪名,打了几百板子,蹲了一年多大狱。“试补县吏”的职位也泡了汤,但“终以是脱高祖”。他用自己的身体和前程,保护了刘邦。

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中,刘邦也结交了一大批热血朋友,如周勃、樊哙、周纟枼等。他们尽管出身贫寒,可个个侠肝义胆,身手不凡。都在刘邦建立事业中立下了不朽之功。

为人“木强敦厚”的周勃,在沛县以编织苇箔为业。为了养家糊口,别人办丧事,他还去充当吹鼓手——在那个时候这种职业是最为下贱的。但是,刘邦却不以职业取人。沛县起义,周勃被任命为“中涓”(本来指主管帝王宫廷清扫工作的官,以后也指最亲近的侍臣)。此后,无论是推翻暴秦的作战,还是抗击匈奴的入侵,乃至平息诸侯王的叛乱,周勃总是冲锋在前。刘邦临死时还一再嘱咐,要给周勃委以重任。刘邦死后,周勃果然不负重托,勇夺北军,粉碎了诸吕的叛乱,保住了汉朝的江山。

刘邦像樊哙是个杀狗卖肉的屠户,目不识丁,可为人豪爽,极讲义气。刘邦不但和樊哙交好,还与他结成连襟。鸿门宴上,樊哙头发上指,“目眦(眼眶)尽裂”,慑服了不可一世的诸侯上将军项羽,使刘邦死里逃生;两军阵前,他总是身先士卒,舍生忘死,斩将夺旗。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对刘邦直言相谏,成为一位难得的骨鲠之臣。

周纟枼对刘邦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体贴入微,始终如一。周纟枼当初以舍人(战国、秦汉时对王公、贵官左右亲近等随行官员的称呼)身份跟刘邦在沛县起义。刘邦西入蜀汉、平定三秦,周纟枼一直充当“参乘”(与刘邦同乘一辆车,当贴身警卫)。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周纟枼主动要求去最危险的地方,领兵切断项羽的粮道。无论局势多么艰难,周纟枼对刘邦的事业从未动摇。《周纟枼传》称颂他:“战有利不利,终亡(无)离上(刘邦)心。”刘邦当了皇帝,为了褒奖周纟枼的忠心,特赠以“信武侯”美称。公元前197年(高祖十年),深受刘邦宠信的宛句(今山东菏泽县)人陈豨在代(今河北省代县)造反,刘邦怒气冲天,要亲自领兵平叛。周纟枼担心身为至尊的刘邦的安全,拦住马头,痛哭流涕地劝谏。刘邦被他说得鼻子发酸,情不自禁地感叹:“还是当年在沛县结交的那批朋友可靠。”

刘邦善待身边的“小人物”朋友,自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尽管刘邦结交这些朋友的时候并不一定能预见到以后要举兵反秦,更没有想到以后要当皇帝,用这些人出将为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朋友多了路好走。有些人常为无朋友而伤透脑筋,关键在于不知道从平时做起,用仁义之心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原典】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①者也。

【注释】

①终:完成。

24未有好义,其事不终

【译文】

没有听说过下面的臣民尊崇仁义,而不能帮助君王完成其事业的道理。

(1)尊崇仁义成就大业

尽管仁义之心常常意味着吃亏,意味着被人误解,但尊崇仁义的精神还是被我们的祖先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特别是那些尊崇仁义的贤臣名将,更是名垂青史,被后人们敬仰。

北宋初年,大将曹彬率军攻打南唐不妄杀一人,体现了仁者爱人的儒帅风范,被传为美谈。

当时曹彬围攻南京半年多,连秦淮河、白露洲、西门水寨都占领了。到最后,只要一仗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进金陵(南京)城了。在这紧要关头,统帅曹彬突然生病了。生的什么病呢?大家都着急,副将潘美,先锋曹翰等都去探问,大家纷纷主张招募某医生。曹彬说:“不必了,我患的是心病,医生治不好的,只有你们各位能治好我这心病。”

大家都很着急,究竟做些什么能治好统帅的心病呢?曹彬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打进南京的时候,任何人不得滥杀无辜,也不许奸淫掳掠。大家能不能做到?”一班将领们回答:“只管统帅吩咐!”曹彬说:“嘴上这么说说可不行,大家必须要发誓遵从命令才行。”于是将士们就发誓决不在金陵城内随意杀掠。

随后,曹彬下了攻击令!

曹彬为什么一定要大家发誓后才开始攻城呢?因为他知道潘美和曹翰好杀,都不好控制。在授命打江南的时候,赵匡胤曾要求曹彬尽可能少杀人,对南唐皇帝李煜一家,务必要保全。曹彬当下既不抗拒命令,也没有明确的答复,只是问:“副将是谁?”赵匡胤马上懂了他的意思,立刻召见了潘美、曹翰等人,当着大伙的面,把自己随身用的一把宝剑交给曹彬,告诉他说:“你拿着这把剑,就等于我本人在场一样,凡是手下不听命令的,只管军法处置。先斩后奏,一切由你全权做主。”他一边对曹彬说,一边把眼角瞥向潘美、曹翰。吓得这些人汗流浃背,赶紧说:“末将听命!”

曹彬、潘美等破城以后,李煜无可奈何,穿着白纱衫帽,亲自向曹彬投递降书。

曹彬知道有些人是靠不住的。等李煜走后,他表示自己要暂时离开三天,把统率部队的责任交给副将潘美,并特别交代不许杀人抢掠。然后,曹彬带二百名亲信,在南唐的宫殿四周布防保卫,自己亲守大门,不许任何人闯进去,防止有人滥杀无辜。第三天,李煜及其家眷三百多人上了船后,曹彬才进宫查封财物,逐次登记呈报给朝廷。

曹彬常常告诫他的儿子:领兵打仗,关键靠纪律,不可屠城、焚烧民房、掠夺民财、奸淫妇女。见别人的父母逃亡,应想想如果自己的父母逃亡,我要做什么?见别人的妻女流离失所,应想想如果自己的妻女流离失所,我要做什么?免除苍生劫难是当权者应该肩负的责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曹彬的后代都很好,儿子有出息,享受高官厚爵,孙女做了宋仁宗的皇后,曾垂帘听政,被誉为圣太后。传说中的八仙过海的曹国舅,就是曹彬的孙子。

曹彬的故事,后来深深感动了忽必烈,他在攻打大理城的时候效法曹彬,尽可能地减少战争对普通老百姓的侵扰,为元朝争得了民心。

曹彬以一颗仁义之心,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更为赵氏家族开创大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曹彬的事迹,当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读。

(2)义字当头,虽败犹荣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义”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受此影响,人们对那些一言九鼎、义无反顾的“义士”们都有一种格外的好感。他们同样也是《大学》所言的“好义者”,尽管他们做事情有时也会失败,但因为一个义字,他们虽败犹荣。

荆轲刺秦王的侠义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其影响非常大。荆轲是卫国人,后来迁居燕国,燕人都叫他荆卿。荆轲好读书、击剑,曾经上书卫君谈论治国之术,也曾经游历过许多国家,并经常与人论剑、斗剑,但一直未遇知己。荆轲来到燕国,与一位叫高渐离的人结为知己。高渐离是一位杀狗之徒,善于敲击一种叫筑的乐器。两个人经常在市肆之中饮酒,饮酒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歌罢又相对而哭,旁若无人。荆轲虽然游于酒徒市肆之中,但他深沉好书,所结交者都是贤能豪迈之辈。当时的人对他们都不理解,等他到了燕国,燕国的处士田光是个极有眼光的人,他待荆轲非常好,因为田光知道荆轲是一位胸有远大抱负的人。

不久,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原来,秦王嬴政(即以后的秦始皇)生于赵国,与燕太子丹十分友好,后来嬴政回到秦国,太子丹便到秦国去做人质,以表示秦、赵两国交好。但嬴政被立为秦王后,却对太子丹很不好,太子丹十分气愤,伺机逃回了燕国。接着,秦国又攻下了燕国西部邻国的许多城池,直接威胁到燕国。太子丹想报仇,但国小势弱,无能为力。这时,秦国的大将樊於期在秦国获罪,逃到了燕国,秦王嬴政就杀了他一家老小,并发了悬赏文书,追捕樊於期。太子丹收留并善待樊於期,太傅鞠武认为太子丹这样做很危险,因为秦国早就想攻打燕国而找不到借口,一旦得知樊於期在燕国,就会立刻加兵于燕国。于是,鞠武建议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去,但太子丹认为樊於期困窘来投,绝不能让他毙命,坚持把他留在燕国,使得樊於期十分感动。鞠武见太子丹不肯赶走樊於期,就对太子丹说:“燕国有一位处士,叫做田光,十分深沉多智,何不让他想想办法呢?”于是太子丹就要鞠武把田光介绍给他。太子丹以晚辈和学生的礼节接待了田光。田光听完太子丹介绍的情况,说:“您只听说了我壮年时候的声名,却不知我现在已经老迈无用了。不过,我还是可以想想办法,把您的事托付给荆卿。”太子丹在送田光出门时小声说:“我告诉您的事,您给我谈的话,都是国家机密,还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听了笑一笑,俯身答道:“好吧!”田光回去后,见了荆轲,对他说了太子丹的事,并希望他能去拜望太子丹。然后又对荆轲说:“我听说,长者做事,不应使人怀疑,现在太子丹说‘还望先生不要泄露’,那是怀疑我了。做事使人怀疑,非节侠也。”说完,他想以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能马上去拜访太子丹,说我已经死了,好让他知道我不会泄露秘密了。”说完便自刎而死。

荆轲马上晋见太子丹,说了田光死的情形,太子丹大哭。而后,太子丹便和荆轲开始商议起来。两人商议来商议去,觉得燕国根本不可能阻挡秦国的进攻,而现在秦国的大将王翦正在邻国攻城略地,当今之计,似乎唯有刺杀秦王方可保住燕国,于是,荆轲答应了太子丹,愿往刺杀秦王。

太子丹给荆轲以优厚的待遇。太子丹每天都到荆轲那里拜望,并不断送以金钱、美女给他,但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荆轲有动身的意思,就问荆轲说:“现在秦将王翦马上就要渡过易水了,那时就是我想长期侍奉您,也做不到了。”荆轲说:“就是您不说,我也正想找您呢。我这样空手而去,秦王必不相信,如果能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最肥沃的督亢之地的地图献给秦王,他必定相信,我就可以趁机刺杀秦王了。”太子丹认为杀樊於期不义,不愿照办。

荆轲就私自来见樊於期说:“秦王杀了您的全家,并悬以千金和万户侯的赏格悬赏您的头颅。我有一计,可为您报仇,就是借您的人头一用,骗取秦王的信任,然后趁机刺杀他。”樊於期听后,就自刎而死。

太子丹闻讯,驰往大哭,但樊於期已死,也只好把他的头颅用匣子封好,又准备好了督亢之地的地图,交给荆轲。

先是,荆轲就让太子丹访求天下最为锋利的匕首,最后用百金买到了赵人徐夫人的匕首,让工匠在匕首上涂上毒药,用之弑人,只要见血,人就立刻倒毙。荆轲又让秦舞阳当副手,秦舞阳是燕国的勇士,十三岁就杀过人,燕人都不敢正视他。这样,一切准备齐全就出发了。

荆轲想等一个人一起赴秦,但那人住得很远,一时未能赶到,故误了行期。太子丹以为荆轲变了主意,就对他说:“日子不多了,荆卿还有意入秦吗?请让我先把秦舞阳派去吧!”荆轲大怒道:“你催什么!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我所以停留几天的缘故,是想等一个人一同赴秦。今太子以为我走得太迟了,那马上就辞别吧!”于是便出发。

太子丹以及宾客凡是知道此事的人,都穿上白衣服,来到易水边送行。祭祀送行完毕,取道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高亢悲壮之音,送行的士人尽皆流泪。荆轲又上前高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罢,高渐离击筑又为羽声,声调慷慨。

于是,荆轲上路,不再回头。以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荆轲行刺失败并被杀。

荆轲刺杀秦王这件事本身很难说义或不义,但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作为,又怎能说与义无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