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级上将胡链
4894400000102

第102章 整十八军在大别山

转战大别山

1947年10月21日,蒋介石在胶东军事检讨会议上宣布“自从****进入沂蒙山区作战,到最近胶东会战为止,我们山东战场各部队长可以说人人都很努力,都很辛苦。但因为遭遇的敌情不同,所以建功的大小有别。就全局来判断,以第十一师守卫南麻,第八师守卫临朐,第六十四师守卫范家集的成功,关系最大,功劳最多,这三个师先改为军,师长升任军长”。整11师负责重组金刚寺、祝王寨之役被歼灭的整3师,合并为整编第18军,师长胡琏升任军长。国防部根据整编第11师的历史,将新成立的整编军番号确定为第18军,原师长胡琏升任军长。

1947年11月,整编第11师奉命开赴大别山区,划归国防部九江指挥所(主任白崇禧)战斗序列,参加对中原解放军的围剿。

1948年1月,国防部将上月在河南西平祝王寨之役覆没的整编第3师残部重组为第20旅,与1947年1月鲁南战役后整编第26师残部重组的第114旅,1947年4月豫北战役后重建的第49旅合并组成整编第3师,任整编第11师副师长覃道善为师长,划归整编第18军序列。同时,批准整编第11师以第11旅第33团为骨干,加以各旅工兵营和新兵组成第75旅,任第118旅副旅长王靖之为旅长,隶属整编第11师序列。为了均衡部队战力,胡琏将整编第11师辎重团和所属各旅辎重营武装起来,充实整编第3师;将第18旅与第114旅对调一个团;1948年4月第20旅因被指定为美械试验部队脱离整编第18军后,将第75旅划归整编第3师;5月,又将整编第11师的第18旅与整编第3师的第49旅对调。

截至1948年5月,整编第18军的战斗序列为:

军长胡琏,参谋长萧锐(原整编第11师参谋长)

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辖第11旅(31团黄健三、32团张慕贤、352团韩正礼),旅长王元直;第49旅(145团、146团、147团),旅长何竹本;第118旅(33团号称老虎团孙竹筠、353团号称青年团陆秀山、354团陈家珍),旅长尹钟岳。

整编第3师,师长覃道善,辖第18旅(53团、342团、第52团),旅长尹俊;第75旅(223团号称青年团、224团、225团),旅长王靖之;第114旅(54团号称英雄团、340团、341团),旅长夏建勣。

蒋介石又从进攻解放区的前线调回了10个旅,纠合原在大别山的23个旅,达到了33个旅的兵力。整个围攻行动由国民党政府的国防部长白崇禧指挥。白崇禧于1947年11月27日设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专事围攻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12月上旬,刘伯承、邓小平决定采取内线与外线配合的作战方针,迅速实施战略再展开,在大别山立足生根。以第十、十二纵队西越平汉路,分别向桐柏、江汉两地区展开。由刘伯承和张际春率野战军司令部后方指挥部、中原局和第一纵队北渡淮河,向淮西一线展开,扩大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担负外线作战任务。邓小平和李先念、李达则率野战军司令部前方指挥部和第二、三、六纵队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作战。

刘伯承分兵北去,白崇禧摸不清虚实。为了阻止刘邓部队在淮北得到补充和发展,也为了乘机扩充他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他采取围攻和追剿并举的方针,令整编第十一、十、八十五师向淮河跟追。

12月13日,野司后方指挥部按照预定的行军路线,赶往光山县西南北向店宿营。

这晚,天黑得如墨似漆,伸手难见五指。刘伯承到达北向店附近的何小寨时,已经是后半夜,村子内一片寂静。他询问了警戒布置和叮嘱尽快与第一纵队取得联系后,就放心地歇息下来。拂晓,突然接到报告,旁边村庄发现驻有敌人。参谋和警卫部队的领导顿时紧张起来,他们十分担心刘伯承和指挥部的安全。刘伯承问明敌人并未发现自己部队,让大家不要慌,有秩序地进行转移,并命令警卫员速去通知中原局机关和野战军司令部直属队。在刘伯承沉着的指挥下,指挥部等安全脱离了敌人,很快到达第一纵队第二十旅驻地。等到敌人发觉,已晚了一步。刘伯承命令第一纵队第一、二旅坚决阻击敌整编第十一师,第二十旅负责掩护指挥部等。激战一天,终于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一场不预期的遭遇战顺利地结束了。事后,刘伯承诙谐地说:“我带着野战军直属队、中原局机关一大摊子转移,真好比是李逵背娘,这一回我差一点当了李逵,让老虎把娘吃掉。可要记取教训啊!”

16日,刘伯承率指挥部和第一纵队冒雪渡过淮河。

21日,刘伯承率指挥部移驻杨埠附近的韩老家,并下令在此休整一星期。

胡琏在北向店和刘伯承开展了一场血战。

刘邓决定在湖北省礼山县黄陂分兵:二纵、三纵、六纵由邓小平率领,坚持大别山斗争;十纵、十二纵西越平汉路,开辟桐柏、江汉根据地;刘伯承率领后方指挥部和一纵北渡淮河,进入淮西地区。

但这中间,出现了一段险情。

分兵前,刘伯承把警卫团给邓小平留下,自己只带了一个警卫排,说不要紧,万一被敌人冲散,各自到文殊寺地区找邓政委会合。邓小平紧紧握着杨勇的手说:你们开辟淮西根据地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刘司令员交给你了,你一定要确保他的安全。

杨勇说:邓政委放心,我们一定确保刘司令员的安全。邓政委你也要多多保重。

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杨勇命令部队关闭了电台,走田埂,越河流,向北疾进。他反复交代二十旅旅长吴忠和副旅长李觉,要保证刘伯承和中原局机关行军中的安全。

那天真紧张,白天和国民党军打了一天,撤出村,敌人机枪子弹还在身边嗖嗖响,晚上继续走。李学增带一个营走在前面,走着走着,前面尖刀班走不动了。敌人在前面等着开枪呢。部队停下,老乡说都住满了。什么部队?戴铁帽子?一定是国民党军,解放军哪里有钢盔?肯定是敌人!侦察后知道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十一师。

杨勇把地图摊在地上,后面有追兵,前面有敌人,部队好说,打出去就行了,可刘伯承怎么办?还有那么大的机关。杨勇让纵队副司令员尹先炳速到二十旅,一定要绝对保证刘司令员的安全。傍晚,二十旅出发,预定到北向店一带宿营。

北向店是个只有一两千人的小集镇,位于淮河以南的光山县西三四十里,一纵二旅也在往北向店一带疾进。路上,四团与刘伯承相遇。四团团长晋士林命令部队暂停过桥,让“后指”机关先走。一纵侦察连在下午先通过北向店,没报告情况,说明一切正常。后面是五团。五团碰到敌人了,一出北向店,就和敌人打上了。二旅旅部距离北向店三四里时,先遣分队侦察报告,发现敌整编十一师。二旅当即命令部队跑步前进,迅速占领北向店的有利地形,并立即报告纵队司令员杨勇。

天一黑,敌人撤了。一纵指挥所也到了北向店,问五团团长,团长也不清楚敌情。估计不是一般的地方土顽,而是正规部队。敌人夜间战斗,一般只防守,不会进攻。一纵指挥所出北向店沿大路继续走,到早上七八点,离宿营地还有七八里时,和敌人主力打上了。魏鸣森在前面带着警卫连顶住敌人,后面的八团也过了北向店,赶上来顶住。在杨勇指挥下,和敌十八旅在靠山屯激战一天,伤亡很大,八团一营营长谢茂森牺牲。

第二天凌晨,杨勇和苏振华到二十旅,旅长吴忠报告,缴获敌人的一张设营图。无巧不成书,敌十一师的位置正好和二十旅的设营位置基本相同,他们也将在北向店宿营。

杨勇说:情况紧急,立刻变更宿营位置,并火速通知“后指”及中原局机关。我负责与一、二旅联系,由他们抢占北向店南侧到罗陈店以东的有利地形,准备阻击敌十一师,确保“后指”和中原局机关的安全。

但是,一纵的电台和“后指”联系不上。

杨勇通知前卫二十旅,立即改变当夜的宿营位置,注意敌人动向,并设法马上通知刘司令员,建议“后指”也改变宿营位置。吴忠起草了报告并附一份新的宿营部署图,交给二十旅作战股长陈雷,让他立即赶往“后指”预定的宿营地小寨,如果刘司令员未到,则先赴五十九团传达命令,然后再转向小寨,等候刘司令员。吴忠还不放心,又派旅部警卫班持报告和新的宿营图,沿右路纵队的行军路线寻找刘伯承。

拂晓,陈雷回来,没找到刘伯承,只向五十九团传达了命令。

杨勇急了,命令李觉立即跑步前进,背也要把“老头”(刘伯承的保密代号)背出来。

刘伯承在哪里呢?

刚开始刘伯承的位置在中间,因敌情突然变化,一调整,刘伯承的小分队就到边上了。他们冒雨走了大半夜的山路,刘伯承不让二十旅六十二团跟进,让他们赶快返回旅部。沿右路纵队的行军路线送信的警卫班遇到了返回的六十二团,得知“后指”已经过去,就往前赶。

阴差阳错,刘伯承没有接到情报。刘伯承在陈雷走后到达小寨,东方已发白。很有警惕性的刘伯承在村边遇到一个从北边过来的拾粪老汉,就问他们村驻队伍没有。老汉说昨夜来的,一进村就砍树挖坑。刘伯承马上明白是敌人,叫参谋王文祯带上两名骑兵,按老汉指的方向去查明情况。命令所有的人不脱衣服,不卸鞍,原地待命。参谋刚接近村头,就遭到敌哨兵的射击,王参谋动作快,马上往回跑,两名骑兵叫敌人抓去了。

这时刘伯承才看到新的宿营图,乘大雾指挥“后指”转移。

带队赶来接应的李觉刚到村边,正碰上刘伯承带队往外走。刘伯承认识李觉。

李觉说:我们已经让两个团出击,你赶快走。李觉让“后指”先撤,他担任掩护。

杨勇命令二旅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北向店南侧的有利地形,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阻住敌人,一定要确保中原局和野战军首长、“后指”机关安全转移。同时,杨勇命令用吹号或骑兵通信员与一旅联络,让他们迅速向纵队指挥所靠拢。

清晨,二旅刚进至北向店以南地区,正准备宿营,接到杨勇的命令,作战股长高涨带着警卫连以最快速度抢占了张大湾西北的无名高地,旅警卫连刚进入阵地,敌人就开始进攻了。敌人至少集结了两个团的兵力,成梯次多路纵队疾进。二旅旅长戴润生从望远镜里看到西北方向的高庙西侧,敌人的炮兵正在展开。看样子敌人发觉遭遇的是“统帅机关”,想借有利地形,发起全面攻击。

杨勇指示二旅一定要守住阵地,坚持到天黑,保证野战军首长和中原局转移到较远的距离后,才算完成任务。戴润生对旅警卫连说,不管敌人来多少,都要顶住,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旅警卫连打退了敌多次进攻。打得正紧张,四团跑步赶到了,接替了旅警卫连的阵地。

戴润生对四团说:整编十一师是我们的老对头,全部的美式装备,是美国顾问团训练出来的,在国民党军队中战斗力较强。今天肯定是一场硬仗,你们要认真对待,不能轻敌。我们的指挥所就在这里,离前沿阵地只有几百米。我们稍后就是纵队,再后就是“老头”。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你们要坚守阵地,不许后退一步。

二旅旅长戴润生正在紧张部署战斗时,忽然看见刘伯承带着几个人来了。戴润生惊讶地问:首长,你们怎么到这里来了?刘伯承笑着说:我们刚刚进到预定的宿营地,就发现敌人,我们就悄悄退出来了。敌人没有发觉我们,也许还以为我们是自己人呢。

戴润生说:好险啊。

刘伯承说:没有什么。你们看见中原局机关了没有?

戴润生说:没有。

刘伯承脸上露出焦虑:你们马上派人去找。

戴润生说:好,我们马上派人去找,请首长放心。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恶战中,三营的阵地大部分被炮火摧毁,十连和十二连遭到重大伤亡。12点左右,杨勇打来电话询问,戴润生向他汇报后,建议纵队调整一下部署,说今天的战斗,我们完全是仓促进行防御的,没有构筑什么工事,又无有利地形作依托,全凭战士不怕牺牲和指挥员的决心。现在打了大半天,部队伤亡很大,弹药也消耗将尽,为了预防万一,最好纵队和“后指”机关稍向后移。

杨勇说:老戴,“老头”就在你们后面,离你们只有500米左右,确实太危险了。我已经向他建议过,要他们向后移一下,他坚决不同意,说他相信我们一定能守住阵地。这个意见不要提了。

戴润生激动地说:我们一定守住阵地,决不后退一步,请首长放心。但是我们与纵队之间约有500米左右的空隙,没有部队,请首长注意。

杨勇马上说:你们派部队把它占领。

戴润生小声说:我这里除了通信员外,再没有部队,是否请纵队警卫连派一个排或者一个班去,至少可以起到警戒作用。杨勇说好。

戴润生又说:另外,请纵队令二十旅派一部分兵力,在敌翼侧佯动一下,牵制敌人。杨勇也说好。

四团正面的战斗始终在激烈进行,打到下午3点,敌人又集中大量兵力,在其猛烈的炮火和军官督战队的逼迫下轮番攻击,反复争夺阵地。到最后,我们只剩下二三十名战士了,阵地被敌人突破。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戴润生只能横下一条心,与敌人拼到底,别无选择。他命令四团团长晋士林,不管情况如何严重,只能守住,不准后退一步。戴润生说:我的指挥位置就在你团后面300米,我不移动,你就不准动,谁要是后退一步,就按军法从事。要告诉全体指战员,坚持到天黑就是胜利。现在离天黑只有几个小时,你立即组织团预备队进行一次有力的反击。

这一仗是戴润生永远忘不了的一场恶仗,从早上6点打到晚上快9点,二旅以一个旅的兵力抗击了敌人三个旅以上的兵力数十次进攻,没让敌人前进一步。二旅此战伤亡800多人,毙伤敌3000多人,胜利完成任务。

二旅的英勇阻击,为“后指”机关和中原局转移赢得了时间。

夜里,向淮河进发,刘伯承问:我的“电灯泡子”呢?大家不明白什么是“电灯泡子”。刘伯承说,就是我的机关嘛,行军时要背着它走,可一安顿下来就要“发光”,一天也离不开。大家告诉他,机关在旅直属队后面,有两个团掩护,安全没问题。

邓小平听到北面的枪炮声一阵紧一阵,估计刘伯承出了危险,马上让六纵派部队向北策应,吸引敌人到南面来。直到不久接到报平安的电报,才放下心来。

过了淮河,杨勇向野战军党委检讨了指挥和警卫工作上的问题。刘伯承说:这回我带“后指”及中原局出来,与敌人不期而遇,你们指挥果断,将士用命,化险为夷。刘伯承称赞这次战斗打得好。

1947年12月13日,刘伯承司令员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后方指挥所和中原局机关,准备北渡淮河,在淮西地区展开。途经光山北向店附近的何小寨宿营时,与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十一师遭遇,情况十分危急,刘伯承司令员果断地命令身边的警卫连以最快速度抢占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掩护野司后方指挥所和中原局机关转移。

按照刘刘伯承司令员的布署,警卫连迅速占领北向店乡张大湾和五虎岔羊西南无名高地,战斗很快就打响了,开始敌人以一个排至两个连兵力多次向我进攻,均被我师枪手击退,阵地前丢下了一具具敌人的尸体,敌人恼羞成怒,一下集结了约两个营的兵力,形成梯次多路纵队向我警卫连阵地猛扑过来,在此危急关头,距野司后方指挥所最近的我二旅四团赶到,立即进入阵地投入战斗。一时间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

在激战中,尤以三营打得最为顽强,他们在连续击退敌人三次冲击后,敌人仍不死心,以猛烈的炮火开路,然后成连成营的人马向三营阵地扑来,均被我钢铁战士顶了回去。战斗最为激烈时,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高喊为牺牲战友复仇的口号,如猛虎下山一般向敌人实施反攻击,用刺刀、手榴弹、铁锨和石块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一时刀光闪烁,杀声震天。

那一仗,上级指挥官的命令和“集结号”一样的残酷无情。一个接着一个强硬的命令被传达到伤亡惨重的第一线阵地。

“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你们要坚决守住阵地,不许后退一步!”

“不管上来多少敌人,都要顶住,就是剩下你一个人也要顶!”

“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我交给你的任务只有两个字——守住!不准后退一步。否则,按军法从事!“

“你不能退!”

“剩下一个人也要打!”

“守不住阵地,杀头!杀头!!”

——北向店阻击战东代湾旅指挥所里,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话筒里传出我四团团长晋士林紧张而又急躁的声音:“旅长,敌人的炮火很猛,像倾盆大雨,我们临时构筑的工事顶不住了。敌人的步兵又不断攻击,我们的战士伤亡很多……”

这是真正的“死守”。看惯了南征北战之类战争影片的我们,几乎难以相信这是当时共产党军队中发出的命令。然而,这些句子,都是从当时的战斗记录中直接摘录下来的原文,几十年后文字背后的惨烈依然清晰可辨。如果说双方在2旅阵地上的死战是此战中的关键,那2旅四团,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它的阵地,恰好是国民党军攻击2旅时选择的突破口,整个整十一师十八旅加一个团加全师炮火,目标都是晋士林指挥的这个团,战斗结束后统计,仅仅这一个团,在战斗中就伤亡八百余人,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多有纪录此战共产党军八百换了国民党军三千,实际上,八百是阵亡数字,如果计算伤员,仅仅4团一个团就已经八百了,如果以民间传说计,掩埋烈士的遗体数应当在两千人左右)。晋士林是刘伯承麾下的一员猛将,每战必冲锋在前,官兵极为服气,但也种下了他早夭的命运。淮海战役中,晋士林在黄家阵亡,是此战中双方参战将领中唯一没有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员骁将。

整个保卫我野司首长和中原局机关的北向店阻击战,从14日凌晨一直激战到黄昏,在纵横不过10华里的狭窄地带,我军以四千兵力顽强抗击了蒋介石之主力整编第十一师一万三千余众的轮番进攻,共残敌三千余人,我军亦伤亡一两千人。非常欣赏集结号中的一句话--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在这场鏖战中,光山北向店一带的人民群众,纷纷主动参战助战,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向阵地运送弹药武器,抢救伤员,表现了老区人民高度的阶级觉悟和大无畏革命精神,为最终赢得这场阻击战的胜利,为保卫刘伯承司令员及野司后方指挥所和中原局机关的安全脱险,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伯承后来在其回忆录中重笔描写了此次我军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

位于现北向店乡街西南3华里的东代湾。14日凌晨,率后方指挥所、中原局机关到达北向店东代湾何小寨宿营。敌整编第十一师13000余人,抢先到达北向店、高庙山以南一带,至今令人无法相信,敌我双方都于14日凌晨在北向店一带宿营。敌我宿营地穿插交错,而敌人兵力明显处于优势,形势万分紧急。我后方指挥所、中原局机关得知这一情况后,处险不惊,从容镇定,指挥部队沉着应战。一纵二旅抢占北向店一带有利地形,掩护中原局机关转移。战斗一经打响,其情其景,十分酷烈。从14日凌晨一直打到傍晚,二旅四团于北向店乡张大湾,八团于北向店乡五虎岔羊,五团于同北向店乡兴集竞日拼杀,敌人在炮火掩护下,成团成团地攻来,都被二旅打退,阵地上树断枝飞,塘鱼炸的漂满。二旅以4000兵力,抗击了优势装备的敌人三个旅13000余人数十次的进攻,歼敌3000人。我军亦伤亡千余人。北向店战斗是一场出奇不意的遭遇战,我军以少胜多,显示了我军英勇顽强、一往无敌的英雄气概。(刘伯承回忆录)

这次战斗,保卫了刘伯承司令员和中原局机关的安全,挫败了敌人妄图吃掉我指挥机关的阴谋,使后方指挥所顺利进入淮西。事后他还经常以此告诫部属:“这是我治军数十年第一次扮演了‘李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