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级上将胡链
4894400000110

第110章 刘邓走出大别山

刘邓走出大别山

1948年2月7日,中央军委电请刘邓率指挥部和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进至淮河、陇海路、沙河、伏牛山之间,设立南线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集团,展开中原作战。

2月9日,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为对付敌人的残酷扫荡,并部署主力转移后的工作,野战军主力须留大别山再与敌打一个“圈子”。

2月22日,邓小平接见鄂豫区领导人,部署主力转出后的工作,要求做好对付敌人残酷“清剿”的准备。之后,中原局发出《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在野战军主力转出后,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应以更广泛、更积极的游击战争,独立自主地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

至此,大别山主力转出以及内线坚持的全部准备工作完妥,新的战略远景即将变成辉煌的现实。

不难设想,野战军主力转至中原作战之后,大别山区面临的将是更加艰苦卓绝的斗争。然而此时,无论是谁也不再怀疑这样一个事实:大别山的战略阵地在皖西、鄂豫、江汉、桐柏军区和地方群众的坚持下是巩固的,共产党不会像过去那样丢下根据地,共产党人在这里扎稳的脚跟再也不会动摇了!

安徽临泉韦寨,1948年2月24日。“后指”早上离开张大庄,经沈邱、李桥,行程80里,天黑后抵达韦寨。

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征时的实力统计:

第1纵队33357人;

第2纵队31000人;

第3纵队26468人;

第6纵队26322人;

野战军直属队6370人;

总计南下124147人。

坚持大别山斗争时的1947年11月29日,野战军司令部向军委汇报实力统计;

第1纵队23000人;

第2纵队19000人;

第3纵队24000人;

第6纵队22O00人;

野战军直属队3000人;

共计91000人。

此时比南下前减员30000人,其中被俘800O名。

主力转出大别山后,未经补充时的实力:

第1纵队15363人;

第2纵队11627人;

第3纵队15384人;

第6纵队14280人;

除去野战军直属队不计,尚存56654人。主力转出大别山时,“留下一批军区部队和分遣开展地方工作的人员,姑且计万余,即便加上此数,亦不足70000人。

1948年2月下旬,为了机动歼敌,刘邓大军主力由大别山地区向淮河以北地区转移。主力北移前,邓小平找王树声、段君毅和刘子厚等谈话,要鄂豫军区部队独立坚持。

为坚持大别山,2月23日中原局发出《关于开展大别山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大别山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应提高广大军民的斗志与胜利信心,健全各级游击兵团,改进游击战术,开展更加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2月28日,鄂豫区党委也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坚持原有地区,在战术上采取宽大机动,在组织上由分散填补转为有重点地开辟地区,强调克服右倾思想,整顿组织,紧缩机关与地方工作,适当集结兵力,提高战术水平。

刘邓主力北移后,1948年3―5月国民党军以20多个旅的兵力配合地方武装,对鄂豫、皖西军区进行疯狂的“扫荡”和“清剿”。3月初,国民党军以整编第七、第二十八、第四十八师配合地方武装,首先对大别山南部的鄂豫军区第四、第五军分区进行“扫荡”。其办法一是巩固点线、扩大占领区,以团、营甚至连为单位在大别山腹地建立据点,恢复保甲制度,大力培植地方武装,实行“驻剿”与“分区清剿”。在国民党正规军的扶植下,鄂豫区国民党乡保武装乘机发展到4万多人。这些乡保武装成为国民党正规军的耳目和爪牙,对解放区危害极大;二是强行“筑寨并村”,驱赶群众集中,制造无人区,并辅以政治诱骗,借以孤立解放军;三是采取所谓“反复合围”、“纵横扫荡”、“分区合围”、“奇袭捕捉”等战术,妄图将鄂豫军区部队就地歼灭或驱向淮河以北。

在国民党军的血腥镇压下,罗田、黄冈等县的农会组织垮得所剩无几,礼(山)东的禹王城和新县浒湾、箭场河一带十室九空,(黄)安北、麻(城)东等地很快变成了无人区。鄂豫区各地武装力量共损失了5000人。不少优秀干部,如英山县委书记谭扶平、黄冈县军事指挥长彭超、广济县县长张凤林等光荣牺牲。

1948年3―5月是大别山斗争最为艰苦的时期。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鄂豫区各级党委组织和地方政权被迫转入地下,全区部队多被压缩在山区,昼夜与国民党军周旋,极度疲劳,加之财政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武器弹药得不到补充,许多干部战士在反“扫荡”中,冬天穿不上棉衣,赤脚爬山涉水,但仍与国民党军作战;有的小部队在单独作战中,吃不上油盐和蔬菜,只好采食野菜野果充饥。

4月初,罗(田)麻(城)两县的县大队辗转到达商城县的长竹园,找到鄂豫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机关。为集中力量,形成拳头,王树声和段君毅研究决定,将罗麻县大队改编为罗麻独立第十团,将麻西县大队改编为麻城独立第十一团。

1948年6月以后,由于解放军在全国各战场的胜利,特别是华东、中原野战军发起豫东、襄樊诸战役后,国民党军被迫将“清剿”大别山的兵力外调,开始放弃次要据点。同时,根据中原局1948年6月6日《关于执行〈中央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指示〉的指示》(简称六六指示),将平分土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急性土改的错误被彻底纠正,部分逃亡的地主、富农也回到了大别山,社会秩序日渐稳定。

根据形势的发展,为集中主力作战,王树声将第五十三团(原第五军分区的武装)、第五十五团(原第三军分区的武装)组成教导旅(第五十三、第五十五团分别改称第一、第二团),以昌炳桂为旅长、李士才为政治委员;并对各军分区的部队进行了必要的整顿,每个军分区组织3个团,全区先后组织了15个丙等团。关于教导旅的称谓,当时有人提议应称独立旅。但王树声认为,在红军时期独立旅不如教导旅的战斗力强,称教导旅在群众中的影响更好。教导旅的称谓就这样确定下来。8月下旬,鄂豫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对军区前一时期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指出全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打胜仗,争取大别山形势的根本好转。为完成这一任务,会后王树声又将教导旅改称教导第一旅,并抽调第一军分区的第十三、第十五团组成教导第三旅(第十三、第十五团分别改称第七、第九团),以雷绍康为旅长、寇庆延为政治委员。至此,鄂豫军区掌握了两个旅的机动兵力鄂豫军区部队经过整编,不仅在兵力上更加集中,而且战斗意志也较前大大增强,开始由山区转向平原作战,在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地区展开反攻。由于济南、澄合战役的胜利及华东、中原野战军准备发起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将“扫荡”大别山的主力大部北调,在鄂豫军区第一、第二军分区境内,仅留第五十八军新十师守备潢川、固始、光山、商城等地,以地方武装守备次要据点。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后,鄂豫军区的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留在大别山的正规军不到10个团的兵力,只能固守据点或依托据点进行局部骚扰。为配合淮海战役,王树声率领鄂豫军区部队开始了全面的反攻。1949年5月20日,湖北军区成立。鄂豫军区机关全部编入湖北军区机关,独立师改编为湖北军区独立第三师,第一、第二军分区划归河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改编为孝感军分区,第四、第五军分区合编为黄冈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