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级上将胡链
4894400000117

第117章 评豫东战役得失

话接上文: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我军歼敌5万余,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很多读者朋友可能看出来了,只有歼敌数,没有我方损失数字,在这里本小编只能说不是本小编偷懒,是战史就没记,没有记载,本小编总不能编造吧。还有知道历史的朋友,豫东战役不是3个阶段,怎么只写了两个,第3个一笔带过了,只能说:战史也没细说,为啥会这样那。因为他不是我方全胜了。也吃了不小的亏。只不过吃亏的没怎么细说,只说胜利的部分了。1948年的豫东战役****也宣布取得了胜利。

豫东战役被国共双方都称为“大捷”的战事,这在战争史上还真属于比较少见的现象。

总的来看,这场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开封、第二阶段打区寿年、第三阶段打黄百韬——这其中,第二阶段的“龙王店生擒区寿年”无疑是解放军获得全胜,但开头部分的开封城先是被华野攻克、接着又被****收复了,而最后阶段的帝丘店战事正酣、解放军却突然撤出了战斗,这就让人有点儿难判胜负。

照马甲的看法,如果说“****大胜,****溃败”显然是讲不通的。因为国民党方面的司令、师长和旅长有的被打死有的被共产党抓了去、而自己逮到对方的,大多连营级干部,并且不久之后,刚从豫东战场上下来的华野各部就纷纷投入了济南战役,而与其相对应的****部队却都没有能够缓过劲来——两下一比照,谁吃亏大一点就是明摆着的事情。

但如果说粟裕是“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潇洒一击,从容凯旋”,似乎也不够客观。因为华野部队向淮阳“乘胜收兵”的时候,后勤机构被邱清泉给截住了,俘虏、辎重甚至伤病员都丢了不少,而华野各部却没有办法回头去救,显然撤退得十分匆忙。并且,在随后爆发的济南战役中,原本是华野绝对主力的第1、4、6、8纵担任的都是打援的任务,反而让9纵、13纵和“排炮不动,必是10纵”这样的以防守见长的队伍在济南城头硬闯猛冲……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解放军在豫东战场上所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此,马甲的观点是——豫东战役的结果当然是****战胜了****,但这是险胜,华野部队的损失也很大——不过,比衡量战果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场发生在解放区外线、国统区腹地的铁路干线周围的大兵团战役,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占得上风,说明华东解放军已经具备了在敌占区实施大规模决战的能力,其战略意义远高于战果的价值。粟裕将军回忆说,在他戎马生涯期间曾经有过三次最紧张的时候,第一次是宿北战役,第二次就是豫东战役(第三次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粟裕这一次之所以如此紧张,主要是由于他事先没有料到黄百韬兵团会投入睢杞战场,而且来得这么快。因为事实上,整25师先前已经被山东兵团吸引到兖州去了,而且苏北兵团也已经发动陇海线战役、切断了铁路,可谁知道顾祝同居然会突发奇想、让黄百韬跑来抢“第七兵团”的交椅,而国民党军在击退华野11纵之后又很快地修复了陇海铁路,这才使得这股“预算外”的部队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战场腹地,以至于粟裕一时之间抽不出任何兵力进行拦截,结果让黄百韬兵团轻而易举地靠近了包围圈。

这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7月1日这天,区寿年兵团已是穷途末路,但经过开封战役之后的华野各纵队也已经十分疲劳,如果不能迅速解决包围圈里的敌人,解放军很有可能被东西两向的援兵反包围,让国民党军实现“中间开花”。而即便是消灭了区兵团,华野部队也可能被邱清泉、胡琏、黄百韬的重兵集群团团咬住无法脱身,从而落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何去何从?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粟裕大将断然决定:打!先把区兵团彻底歼灭再说。大兵团决战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有多少本钱做多大生意”的旧观念,只要战机在握就坚决地打下去!

华野总前委号召全军指战员克服疲劳、不怕牺牲、顽强战斗。

1948年的7月2日是区寿年第七兵团历史上的最后一天。

区兵团是由整75师和整72师组成的。整75师(原第75军)起源于周凤歧的浙军。周凤歧是浙江湖州人,但他和蒋介石的交情却十分差劲,老周但凡只要逮着机会就拆老乡的台,搞得老蒋很生气,于是军统就把周凤歧给暗杀了,所以这75军虽然属于浙江人的队伍,但蒋介石并不拿他们当乡亲看待,整75师也就成了一支杂牌。

整72师(第72军)原本是王陵基的队伍,川军,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不怎么样,但有个贡献却特别突出——三年“戡乱战争”,他们47年在杨文泉的指挥下被全歼一回,48年在余锦源的带领下再投降一回,49年底又在郭汝瑰的领导下起义了一回——这样算一算,他们在内战期间几乎尽忙着搞重建了,征兵、训练、发饷、发枪,然后就上战场交枪……结结实实地为解放军提供了一个兵团的装备,功劳不大苦劳不小。

区寿年虽然是兵团司令,其实与这两个整编师没有多少关系。粤军出身的区寿年应该算得上是杂牌将领中比较出色的人物了。说起32年的“一二八”事变,国人都会想起十九路军,想到蔡廷锴和蒋光鼐,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打响上海抗战第一枪的是78师的第6团第1营,血战三十天、打得日军数易其帅的****主力是十九路军的第78师,而78师的师长就是区寿年。

很少有人知道区寿年曾经参与发动了“福建事变”,还担任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军事部长;更少有人知道区寿年曾经作为24师70团的团长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而当时24师的教导队里有一个刚入伍不久的小兵,名字叫做粟裕——所以,现如今当粟司令听说前方抓了区寿年,即便军务再繁忙也要赶紧跑去见他一见,而当了俘虏的区寿年居然也可以大喇喇地教训解放军的司令员:“年轻人,你的胃口太大,这种打法不对头……”,粟裕也只好将就听着——没办法,人家老区的资历摆在那里,当年他要不是犯糊涂跟着蔡廷锴跑了,自己这司令的位置说不定就是他的。

下面我们看看国史记载就都明白了:黄伯韬-豫东战役

48年6月,著名的豫东战役爆发,黄在这个战役中立下头功,战功卓著,战后蒋介石亲自为黄佩带青天白日勋章。曾有人们不明白,黄到底在豫东战役中有何战功,竟受到如此殊荣。是的,过去所有出版物由于描述不清,资料不齐,确实令大家不太清楚,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豫东战役共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开封战役,顺利成功,第二阶段、睢杞战役,不太成功,只完成一半,原因何在,黄部奇军杀出。区兵团二师,只消灭1师,且自己伤亡重大。例如,以6纵4个团围歼75师16旅47团二个营的杨拐战斗,也打成了败仗,伤亡超过2000余人。睢杞战役以消灭区寿年兵团为目标,区兵团以72师,75师,新21旅组成,开始顺利达成了围歼75师及新21旅于龙王店及周围村庄任务,准备转兵进攻位于杞县铁佛寺72师,****为增援中原战场,以黄25师为主,并入第3快速纵队,第2交警总队组成一个兵团,星夜来援,救援72师,当时****对黄的来援是没有准备的。****以5军,18军为主要可能增援对象,作了充分准备,以华野3,8,10,两广纵队,4个纵队阻击五军和83师,以中野阻击胡琏,吴绍周兵团。

黄兵团突然杀到是“刺斜里杀出了程咬金,”令****措手不及,只得令王秉璋司令率领中野11纵由东小楼出发阻击黄兵团,中野11纵之32,31旅急驰逻岗,董店一线设防,谁知黄兵团行动迅速,以迅雷不及掩耳势,已越过这两地,32,31旅在急行军中分别于张连池,伯党集一线与25师展开遭遇战,虽然略迟滞了25师推进,但伤亡重大,(自称伤亡近2000余人。但战后将33旅,拆散并入32,31旅,伤亡应远远大于2000余人)只得败下阵来,使1纵1师陷入被黄兵团及72师夹击的危险境地。黄兵团迅速靠近铁佛寺,华野不得不停攻铁佛寺72师,使得72师得以完整脱险。日后成为邱清泉兵团主力。

由于黄兵团威胁太大,华野转兵进攻黄兵团,抽调主力,1、4、6及两广纵队围攻黄兵团于帝丘店,开始了豫东战役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以失败告终。可以说粟裕第三阶段作战决策是错误的,经开封,睢杞,2阶段作战后,华野伤亡又大,又疲惫,已成强弩之末,应见好就收,但粟裕口张得太大,勉为其难,造成了虎头蛇尾。

区寿年被俘后曾对与粟说:“你胃口太大,违反了兵家之道,接下来要失败。”粟不以为然。

再说整25师见华野蜂拥而上,镇定地退入帝丘店为中心的村庄内防守,华野不顾伤亡,日以继夜猛攻,希望一鼓作气吃掉25师,黄部连日血战,形势危急,黄一面奋战,一面苦思破敌之策。曾国藩名句给他很大启发,即“凡善亦者,棋危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于是他亲率2营部队,在4辆坦克掩护下,反守为攻,发动逆袭,创造了国民党军队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唯一战例,他的参谋长死劝也未拦住他。面对绝对优势****,他的部队伤亡重大,108旅团长李景春也重伤倒地,黄本人也受伤,仍大呼口号,死战不退,部队受司令激励、鼓舞,拼死猛冲猛打,一举夺回田花园,刘楼等村庄,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稳定了阵线,这一仗打得昏天黑地,双方都付出沉重代价,与此同时邱清泉五军采用大迂回战法,绕到包围黄兵团华野部队背后,出其不意地猛烈进攻,全线击溃了华野,并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黄河边上,俘虏了几千名伤员,据粟向中央军委报告,被俘虏伤员几百人,但据战果统计,被俘3598人,〈〈全国解放战争史卷3〉〉409页,那么邱兵团俘几千人伤员说法较为可信。在此只能说我方个别部队也存在有虚报,瞒报等情况。

在谈到睢杞和帝丘店战役时,皮定钧同志说:“此次战役,我们杀伤敌军也很大,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敌军一个整师,但是我们“三弟兄”(华野1、4、6纵)全都残废了”。《皮定钧日记》228页。1、4、6纵是阻击黄兵团和围攻黄兵团的主力。

黄率以基本日式装备为主25师(《全国解放战争史》卷2。),屡屡重创以美式装备为主的华野,纯属不易,豫东战役,25师重创中野11纵,救出整编72师,面对绝对优势****,坚守帝丘店,亲率部发动反攻,会同邱兵团,大破华野于帝丘店,所以把最高荣誉给他是很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