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级上将胡链
4894400000003

第3章 早年岁月

胡琏1907年出生在陕西华县赤水镇会东坊北会村,家境贫寒,父亲胡景彦主要务农,有时还要替人打短工,以维持生计。胡琏兄妹三人,兄长胡进禄,他排行第二,妹妹叫胡东菊。胡琏幼年名从禄,在村里读私垫。十三岁上华县高等小学。他资质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当时华州一带皮影戏非常盛行,胡琏酷爱皮影,他常带头刻皮影、唱皮影戏,虽然受到小伙伴们的推崇,但也常受到老师的申斥。玩耍归玩耍,聪明的胡琏知道学习的重要,始终把学习抓得很紧,1925年高小毕业时,在同州(今大荔县)举行会试,名列前茅。因此,同学们给他取外号叫“胡子奇”。老师刘淼对胡景彦说:“你家俊儒(胡琏在学校自取的名字)是个好苗子,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有前途!”

童年生活很少见诸文字的记载,有的话也仅是只言片语:“幼时与村儿嬉戏,习战阵,自任指挥,授以作坐进退之方,率能中矩。朋辈中偶有龃龉,经片语折中,罔不立效,入学,聪颖异常,每试辄冠同曹。寥寥数语所浮现的一鳞半爪,仿佛是一张曝光不足的老照片,影影绰绰的画面,人物面目一片模糊,只有当他家人的片段回忆串联起这些吉光片羽,已经斑驳淡去的影像轮廓,才渐渐地清晰起来。在那个年代,一般农家的孩子不大会有什么时髦的玩具来陪伴童年,所谓“幼时嬉戏,多习战阵”,不外乎是小男孩们喜欢的官兵打强盗一类的游戏。既然能够自任指挥,看起来胡链在游戏中时常扮演一个一呼百应的孩子王的角色。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他身高马大,话虽不多却说一不二,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摄人威势,令别的孩子不得不折服,真要干起架来,一般也吃不了亏,游戏的结果,大抵是他这一伙人大喜而令别的孩子眼泪鼻涕大放悲声。也许就是在这类以拳头说话的好战儿戏中,他的小小心灵已经沉浸在令行禁止、敢作敢为的快感之中,初次尝到了好勇斗狠的胜利喜悦。村里的孩子们到了求学的年龄,大都就在村子的私塾里开蒙。那时乡村私塾的科目,无非是读些《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之类的启蒙读物,稍大一点的再背些《论语》、《孟子》等经书。一般农家的孩子认几个字粗通文墨之后,也就不再继续读书,开始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重复他们父辈的命运了。在胡家兄妹几个中,胡琏从小读书就显露出颇高的天分。一上私塾,他的兴趣就开始转移到课本上来,玩闹的野性收敛了不少。那个时候他年纪还小,四书五经读得半通不懂,却能过目成诵,还特别喜欢课本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散课之后,他有事没事就会掏出笔墨纸砚来,按照六先生的教法,在白纸上依样画葫芦,一画就是大半天,颇有定力,连院子外面其他孩童的嬉闹,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他具有吸引力了。大人们都说,从禄读书之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从顽童变成了书童。先生更是喜欢他读书的聪颖和这股子执著认真的劲头,直说儒子可教也

既然有可造之资,胡景彦就决定不妨让二儿子再多读几年书,在胡琏读完私塾大约十三岁的时候,他把儿子送进了华县高小。城里的小学与乡村的私塾大不相同,当时西学东渐,高等小学堂比村里的私塾新派得多了,校园课室像模像样,学习的科目除了背古文打算盘,老师还教授一些新鲜的科学知识,好学的胡琏小学生既新奇又有趣,每天上学读书就更加兴致勃勃了,他的学业也越来越出色,还曾经在全县的小学会考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