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级上将胡链
4894400000004

第4章 民国初年

还在胡琏刚出道上小学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清王朝已经寿终正寝了。

皇帝老子一倒,象征着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轰轰烈烈大时代的到来。有道是,乱世出英雄,民国初年的局势,正应了诸葛亮《隆重对》开篇的一句话,真乃是“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共和的大旗虽然竖了起来,但是各方势力谁都想拉大旗做虎皮。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宝座还没坐热,就被袁世凯逼下了台,袁世凯做了总统不过瘾,不久之后废除共和又称起帝来,结果搞得众叛亲离,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一时间,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好不热闹,全国一派军阀割据的乱象。

在陕西,当时各派势力割据的状况又更甚于其他省份,一省之中既有前陕督陈树藩的残部,还有自立山头的各路军阀,彼此间相互冲突,陕西简直成了一个各派系军队角逐的战场。军阀割据,你争我夺,最倒霉的还是当地的老百姓。由于军阀匪患扰民情况非常严重,乡里经常发生兵匪打家劫舍之事,乡民们连家畜都不敢随便在外放养,一些地方的乡民为了自保还不得不组织神团民团,有些不甘为俎上鱼肉的破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干脆怀揣关山刀子走天下,成了著名的关中刀客,他们拉帮结伙做些走私保运的营生,虽然杀人不眨眼,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性情耿介者,常有些不记名利的行侠仗义之举,因而受到当地不少民众的敬佩乃至仿效。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可避免会对他今后的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胡琏幼年家境贫寒,自小就混在一帮兄弟群中,苦难的家庭环境,使得他在童年时代很少受到温柔细腻的情感灌输,而少时家乡尊强凌弱的乱世,加上秦陇地区历来就有的骠悍民风和对忠勇侠义之士的推崇,胡琏不免耳濡目染,深受熏陶。追根寻源,他日后虎性”与“狐性个性和强势作风,想必与孩提时代家庭和周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联。

就在民国初年这乱纷纷的世道中,胡琏读完了小学。摆在这个聪颖的农家少年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留在西安继续升学,或是打道回府,与父亲一样,在乡下当一辈子农民。胡琏当然希望能留在西安读书,不过在他这个年纪,对于自己的前途还没有发言权。胡琏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无法继续上学深造。家里希望他到私垫当老师,胡琏以“家有五斗粮,不做猴儿王”拒绝。想让他学做生意,胡琏却说自己天生不是这块料;最后,父母想让他投奔有钱人家做个管家,胡琏更不愿做一个曲意逢迎的奴仆。实际上,胡琏是铁定了心要投军,他认为当军官带兵“威风”,最后,胡氏夫妇做主,为其聘亲,跟邻村姑娘吴秀娃拜了天地。后听说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于是决定去河南投军。投在国民二军冯子明旅当文书,不久接到在广州行医的亲戚高尚杰来信,说黄埔军官学校招生,希望他去报考。他想去,可是又没有足够的盘缠,于是吴秀娃卖了嫁妆,又提前卖了娘家的青苗,筹集了盘缠,让胡琏南下投考。胡琏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动,当时就向吴氏发誓将来发达了一定要报答她,随后他到开封黄埔军校秘密招生处报了名。1925年中秋节前后,他到达广州。入黄埔军校四期。胡琏勤奋学习,各科成绩优良。他还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和“孙文主义学会”。在这里,他开始了他一生50余年的军人生涯;在这里,他结识了一大批国共两党的栋梁人才-----如同期毕业的同学林飚,谢晋元,唐天际,李弥,文强[毛主席的表弟],刘志丹、萧克,伍豪、张灵甫、高魁元、刘玉章,袁国平、李弥、唐生明等等----这些人后来有些成了他的战友,有些成了他的敌人,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