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一生的金口才(教你成功丛书)
49037000000041

第41章 人生职场的金口才(14)

许多人演讲时常常忽视这一点,以为只要说起来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就是有口才。其实,健谈并不等于有口才。健谈是“能说”,并不一定是“会说”。如果一开口就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反倒令人生厌。“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真正有演讲口才的人,并不一定是说得多的人,而是能说到点子上的人,即能够触及问题实质、提出解决办法的人。

另外,要寻找最佳角度明确观点。常言说:“造语贵新。”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巧妙的解说,常常能出奇制胜,赢得赞叹与喝彩。

有了明确的观点,准备演讲的第二步就是寻找合适的材料。立屋要有梁柱,说话要有根据。你提出的观点或论点,也必须有充分的材料支持。这样演讲才会血肉丰满,言之有物,令人信服,否则,就容易变成痴人说梦。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材料、内容或话题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呢?卡耐基曾对此作过一番调查,那些亲身体验或最熟悉的事情往往是最有发言权的话题。其中有儿时的经历,早年的奋斗,自己的嗜好、信仰、愿望,以及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等。而那些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是讲不好的,拎起这样的话题,至多能涉及点皮毛,谈不出什么名堂来。

所以,我们要深入记忆之中,从自己的背景中搜寻那些有意义并留下鲜明印象的事情。如果某件事情依旧生动地印在脑海中,呼之欲出,那就有可能让听众兴趣盎然了。

当然,不熟悉的东西有时也不得不谈,处理这种情况的技巧是:知道多少就谈多少。不要不懂装懂,甚至冒充内行,否则,会闹笑话。

如何获取需要的材料呢?

可以从记忆和笔记中提取,可以到资料室或图书馆查找,更主要的是要时时关心生活、研究生活,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善于建立广泛的兴趣,掌握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验和知识是说话的本钱,有了这个本钱,才能随时随地施展和发挥自己的口才。

演讲时选择了最熟悉的话题,找到了丰富的材料,那么,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生活事例

事实胜于雄辩,理论再通俗也不如举一个生活事例容易让听众理解。演讲时选择的生活事例一定要切合话题,有一定的典型性,新鲜生动。在运用时,“既不要把重大事件说得随随便便,也不要把琐碎的小事说得冠冕堂皇”,这是亚里士多德的遗训。

——权威言论

恰当地引用经典言论,或名人、专家的意见,或为人们普遍推崇的流行的话语支持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讲话,往往见效。因为权威言论一般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富有真理性。

——有关知识

演讲实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谈论的话题、内容往往要涉及各种知识领域。一次成功的演讲,常常需要调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政治、经济、人文、地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那么,只有准备充足的有关知识材料或理论材料,才有可能将演讲推向深入,不然,就只能在门外徘徊,甚至失败。古代的天才演讲家苏秦,第一次游说诸侯,由于知识贫乏,遭受惨痛挫折。这可谓是前车之鉴。

“我总是搜集十倍于我要使用的材料,有时甚至达到百倍。”约翰。甘德曾这样说。他说的是准备演讲的方法。1956年,他着手准备有关精神病院的演讲。他前往各地医院,与院长、护理者和患者分别谈话,日复一日,走了数不清的路,记满了许多笔记本。在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政府与各州的报告、私立医院的报告、各委员会的统计资料。

最后,他写成演讲稿的纸张,只有几十克重。可是,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及他所依据的材料,却足有几公斤。

不要抛弃自己所熟悉的

对自己的题目要有深刻的感受,这极为重要。除非对这个题目有特别偏爱的情感,否则就别想听众会相信你。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对题目有实际接触与经验,或者你因为已经对题目做过深思和个人长期的观察(比如认为在自己的社区里创办一所好的学校很有必要),因而满怀理想,那么就不愁演讲时会词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场演讲,因为那股热情而造成的说服力现在还鲜明地呈现在恩斯特的眼前,至今没有能比得过的。恩斯特听过很多让人佩服的演讲,可是这一个一恩斯特称它是“兰草对山胡桃木灰”的案例,却独树一格,成为热情战胜真理的绝佳例子。

纽约一家极具知名度的销售公司里,有个一流的销售员提出相反的论调,说他已经能够使“兰草”在无种子、无草根的情形之下生长。他将山胡桃木的灰烬撒在新犁过的土地上,然后一眨眼间兰草便出现了!所以绝对百分之百相信山胡桃木灰——而且坚持山胡桃木灰必是让兰草长出的原因。

恩斯特说:“评论时,我温和地对他指出,他这种非凡的发现,如果是真的,将使他一夕之间成为富人,因为兰草种子价值不菲,而且这项发现还会使他成为人类史上一位极杰出的科学家。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不论他是生是死——曾经完成,或有能力创造这个奇迹:没有人能从无机物里培育出生命。”

这个错误是如此的明显,根本没有必要提出激烈的反驳,所以恩斯特平静地告诉他这些。其他同事也是这么看待,唯一只有他自己仍执迷不悟。他连想都没有想,立刻站起来告诉恩斯特,他没有错。他对自己的发现倒有点不可思议,大声说他还没有引用论据,只是陈述了经验而已。所以他继续往下说,扩大了原先的论述,提出更多的资料,举出更多的证据,他的声音透露出真诚。

恩斯特只好再次告诉他,他的论点不可能是正确的,他正确的几率等于零。但他马上又站了起来,提议跟恩斯特赌五块钱,让美国农业部来解决这件事。

你知道这时候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好几个学生都开始决定相信他的发现,还有许多人变得犹豫不决。恩斯特相信那时若是来一场表决,一半以上的人不会再坚持自己的观点了。恩斯特问那些改变主意的人,是什么让他们改变了自己最初的观点?他们异11同声说是演讲者的热诚让他们开始怀疑了自己的见解。

既然这样,恩斯特只得写信给农业部。恩斯特对他们说,问这样无聊的问题,很不好意思的。结果他们肯定恩斯特的答案,就是若要使兰草或其他的东西从山胡桃木灰里长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在回信中还说也收到另一封同样的信。因为那位销售员十分确信自己的发现,便也立刻写了封信给农业部。

这件事让恩斯特发现——演讲者如果真的确信某件事,并热切地谈论它,便能让人们相信,即使是宣称自己能从尘土和灰烬中培育出兰草。既然这样,我们所归纳、整理出来的想法,并且是正确的常识和真理,那该会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让人们信服啊!

演讲者几乎都会怀疑选择的题目会不会引起听众的兴趣。其实要让他们对你的题目感兴趣,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对自己的题目有热情,就不怕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

这里有一个实例,不久前,在巴尔的摩听到一个学员发出警告,说如果继续使用现在奇沙比克湾捕石鱼的方法,石鱼将会绝迹,而且是要不了多久的时间就会发生。他非常关注这件事,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件小事。他说得热切极了。在他讲话之前,大家本不知道奇沙比克湾里有什么石鱼,也就没有什么兴趣。可是现在,还没等这个演讲者讲完,恐怕我们大家都愿意立刻联名向立法机关请求立法来保护石鱼了。

在伦敦,有次一个著名的英国小说家E.F.班森去听演讲,班森先生评论说,这场演讲的最后一部分要比第一部分更为他所欣赏。问他为什么,他说:“演讲者似乎对最后一部分的兴趣更大一些,而我一向都靠演讲者为我提供热情和兴趣的。”

每个人都是这样。所以你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谨慎选择题目的重要性。

在华盛顿的某个口才训练班里有位富林先生,他刚参加训练时,从一家报社所发行的一本小册子里仓促且大略地搜集一些关于美国首都的资料,然后向众人演讲。他虽然在华盛顿住了许多年,却没能举出一个亲身的经历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自己会喜欢这个地方,所以听起来就像这样——枯燥、生硬,只是一味陈述着这个城市的妥善建设。大家听得不耐烦,他自己也讲得痛苦。

出人意料,在两星期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他的新车停放在街上,竞有人开车把它撞个稀烂,并且逃逸无踪。这可把富林先生害惨了,这件事是他切身的经验,所以当他说起这辆撞得稀烂的汽车时,那表情异常激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怒气冲天,好像维苏威火山在眼前爆发了。两星期前,同学们听他的演讲时还觉得烦躁无聊,时常在椅子上扭动,现在却给了富林先生热烈的掌声。

如果题目选得对了,你不成功都不行。比如谈自己信念这一类的题目,保证错不了。你对自己的生活一定有些强烈的信仰,因此你不必再四处去寻找。它们几乎就在你的嘴边,你时常都会“使用”它们的。

要“活”不要“死”

精心而彻底地准备演讲是不是就得逐字逐句地将演讲稿全部背下来呢?不是。

为了保证不在听众面前脑中一片空白,许多演说者一开始就栽进了记诵的陷阱。一旦染上这种心理麻醉的瘾头,就会不可救药地遵循浪费时间的演讲方式,那只能毁掉演说的效果。

卡腾波恩先生是美国资深的新闻评论家,在哈佛大学当学生时,曾参加过一项演讲竞赛。他选了一则短篇故事,题为《先生们,国王》。他把这篇故事逐字背诵,并预讲了许多次。但在比赛那天,他说出了题目之后,脑子里便一片空白,什么也说不出来了。他顿时不知所措,但在绝望之中,他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当评审把第一名奖章颁给他的时候,他惊讶万分。

从那天起,卡腾波恩先生便不曾再背诵过一篇讲稿,通常他只做些笔记,然后自然地对听众说话。绝不用讲稿,这是他广播事业成功的秘诀所在。

写出讲稿并背诵记忆,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招致失败。人在一生中说话都是自然的,一般不用费心细想言辞。我们随时都在思考着,等到思想明澈时,言语就会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不知不觉地自然流出。

逐字逐句地背诵讲稿,面对听众时很容易遗忘,即使没忘,讲起来也会显得机械生硬。因为它不是演讲者发自内心的言辞,而只是在应付记忆。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我不喜欢听刀削式的、枯燥无味的演讲。当我听人演讲时,我喜欢看他表现得像在跟蜜蜂搏斗似的。”这就是自在、随意而又激昂起伏的演讲。在背诵和回想演讲稿时,是绝不会达到这种效果的。

其实,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最好将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融人演讲的内容之中。应当在自己的生活背景中,搜寻有意义、有人生内涵的经验,然后,把从这些经验中汲取的思想、概念等汇集在一起,并据此深思你的题目,让演讲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生动。因为都是你的生活经验,并不需要背诵。就可以记住。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当你在进行重要的演讲时,觉得很难使听众产生兴趣、与你产生互动吗?那么,请你看看英国文学家纪伯伦在开始演讲时,是怎样逗引听众大笑的。他所讲的并不是编造出来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真实的经历,并且用戏谑的口吻,指出他的矛盾。他说:

“诸位,我年轻的时候,一直住在印度,我常常为某家报馆采访刑事新闻,这工作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它使我有机会认识一些伪造货币、盗窃、杀人犯等等这一类富有冒险精神的天才。(听众大笑)有时我采访到他们被审判的情形后,还要到监狱里去,拜访一下我那些正在受罪的朋友。(听众又发笑声)我记得,有一位因为杀人而被判无期徒刑的人,是个很聪明且善于说话的年轻人,他告诉我他的高见:‘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一失足跌入罪恶的深渊里,就非得从此为非作歹不可,最后他会以为只有把其他人都挤到邪路上,才可表现自己的正直。’这句话,‘他’正好可以贴切比喻当时的内阁!”(听众的笑声和鼓掌同时并起)

还有一种开头法是使听众的心情仿佛悬在半空中,以此抓住听众的情绪。看看以下这篇文章的一小段话,看看你对这开头是否喜欢?是否使你立刻感兴趣?

“在近百年前,伦敦出了一本被公认不朽的小说杰作,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全球最伟大的一本书’!这本书出版的第一天,便销出一千册,两星期共销出一万五千册,以后又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而且世界各国都有了它的译本。大银行家摩根以一笔可观的代价,买到了这部书的原稿,现在这份原稿和摩根其他无价的宝物,一起陈列在纽约的美术馆中。到底这部世界名著是什么呢?那就是狄更斯的《圣诞节欢歌》……”

这篇演说的开头,是不是很成功呢?:为什么它一开始就能引起你的注意,并且渐渐引发你的兴趣?原因在于引起你的好奇心,使你的心情犹如悬在半空中一样。

很少有人能不被好奇心所影响的,如果你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能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你就已经掌握住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了。

一场演讲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开场白能否吸引住听众。一般来说,演讲开场白有三个要素:

1.你必须在开始说第一句话时就讲得趣味盎然,不要等到第二句,更不要等到第三句,你应该注意的是:第一句!第一句!第一句!

2.这第一句究竟应该讲些什么,得由你自己观察你的听众、你的题材,以及当时的情境再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