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49091800000026

第26章 宝宝生活照料(4)

二十一、抱孩子的学问

有研究表明,婴儿早期经历对今后一生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一个人对父母、对环境的最基本的信任感就在婴儿早期建立。抱抱你的小宝宝,对他讲讲话,这对他日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倘若母亲对宝宝的哭或其他信号经常忽视,也就是说,倘若母亲经常对孩子的求援没有动于衷的话,就会使孩子对母亲的可信赖性产生怀疑,形成焦虑型的性格。这种焦虑型的孩子还表现为缺乏同情心和内疚感,无法照顾别人,缺乏感情反应,学习能力差,智力测验的分数低等。而倘若母亲对婴儿的哭或其他信号,经常表示关注并做出反应,能使孩子发展成安全型性格。具有安全型性格的孩子往往富有探险精神、独立性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正常等特点。因此,当孩子需要时父母就应该去抱他,这是亲子关系的表现,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虽然宝宝需要多关心和照顾,但不是说不让孩子哭,因为适当的哭闹能够锻炼孩子的心肺功能。促进胸廓、心肺的发育。有时候哭是需要父母去帮助他解决问题,但能引起婴儿哭的原因很多,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哭就需要父母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如婴儿因饥饿而哭时。因尿湿而哭时,因寒冷而哭时,此时父母应该关注并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抱抱。应该记住的是。父母每次帮助婴儿解决问题以后。如换过尿布或喂过奶后,不一定把孩子继续抱在怀里,而能够让孩子躺在床上,陪他玩玩,对他说说话等。

总之,父母要经常关心孩子,也要时常抱抱孩子。父母能够在任何时候抱自己的孩子,但同时也要记住抱孩子不是目的,而是要设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需要父母,其目的也不是一定要抱,而是解决需要。当然,有时孩子并没有什么实际的需要,而是感到寂寞,此时应该抱抱他,这也是在解决“问题”。

二十二、不要给孩子掏耳朵

掏耳朵是一种非常不卫生的习惯,然而有些人非常喜欢掏耳朵,也喜欢给别人或孩子掏耳朵,认为有“耳屎”就要掏出来,不然会影响听力。“耳屎”是外耳道的分泌物加上粘着尘埃附着在外耳道形成的。外耳道内有耳毛,是由内向外生长的,当头部转动、咀嚼、说话时“耳屎”会自行脱落,排出体外,所以通常不用清理。有的孩子外耳道有大块的耵聍,阻塞了外耳道,此时才需去清理,但也要请医生来处理。“耳屎”和外耳道里的耵聍,它具有防护作用,能润泽耳毛,粘着尘埃和杀菌、抑菌作用。倘若经常掏耳朵会损伤外耳道的皮肤,而发生急性外耳道炎和外耳道疖肿。由于外耳道皮肤非常薄。它与下面的软骨粘得非常紧,所以得急性外耳道炎或疖肿时,耳痛非常厉害。尤其是宝宝的外耳道皮肤更加娇嫩,血管丰富,就更加容易损伤。

在给孩子掏耳朵时,由于不慎或孩子哭闹,容易刺破鼓膜,造成鼓膜穿孔等意外伤害。倘若由此又继发细菌感染,就会产生化脓性中耳炎。所以掏耳朵对健康有害,不要给孩子掏耳朵。

二十三、除鼻屎与擤鼻涕

由于小儿的鼻腔狭小,成人不可能用手去挖,倘若用镊子去取,宝宝会哭吵、摇头,表示拒绝反抗,如在家中强行实施,一不小心镊子会刺伤鼻粘膜,所以也是不可取的,那么,用什么方法去除小儿的鼻屎呢?

1.先用热毛巾捂住小儿鼻部片刻,或放一杯热开水在小儿旁,促使小儿吸入热蒸汽(留心不要烫伤),使鼻屎变软。

2.对于2~3岁以下的小年龄孩子,可用棉花签蘸些生理盐水或清水塞入小儿的鼻腔,然后将鼻屎卷出,或用小棉花条刺激鼻粘膜,让小儿打喷嚏时将鼻屎喷出鼻外。

孩子伤风感冒后经常流鼻涕,有时鼻涕多得止不住向外流,不仅不雅观,分泌物与娇嫩的皮肤接触后还易溃破;少量的鼻涕留在鼻腔内,干后结痂,使孩子非常不舒服。因鼻道呼吸受阻,孩子只好改用张口呼吸,弄得口干舌燥。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总要帮助孩子将鼻涕擤出来。

看到有的家长用拇指与食指分别把孩子的两侧鼻孔压住一半。嘱小儿闭嘴用力,使空气由鼻腔向外流,鼻涕向外流出。用这种方法擤鼻涕时,会使鼻腔内的分泌物(含有细菌)在压力的影响下进入与鼻后腔相通的咽鼓管,然后进入中耳。轻则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重则会发生中耳炎、中耳积脓、鼓膜穿孔脓液外流,使听力降低。

正确擤鼻涕,也是护理孩子的一种技巧。应该先压迫一侧鼻翼。然后用力擤出对侧鼻腔内的分泌物,再用同样的方法擤出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

二十四、给婴儿洗澡的留心事项

洗澡时,要使室温保持在24摄氏度以上,水温夏季38摄氏度,冬季40摄氏度为宜,可用温度计测定,也可用成人肘部试水温。浴盆、毛巾等要洁净,不应和成人混用,洗澡前,成人应先洗手,备好婴儿皂、爽身粉、大浴巾、尿布、换洗衣物等。在新生儿脐带脱落前,不宜全身泡在盆里洗。成人两手将新生儿固定,将新生儿双腿先浸入水中,左手握住新生儿左手,小儿头枕部枕于成人左前臂,右手掌托住小儿臀部。成人右肘部入水,将小儿颈部以下均浸入水中。左手托住小儿头颈部,并用拇指和中指分别从小儿耳壳后向前压紧,堵住耳孔,以防耳孔灌进水。先洗脸部;右手用纱布从眼睑起初,按额、鼻根、鼻孔、鼻下、口周、颏部、耳部的顺序轻轻擦洗,先洗左侧,再按同样顺序洗右侧。再洗头部:再湿纱布在小儿头部以画圆的动作清洗,洗后用干纱布擦干。然后洗前身:按上半身、腹部、下肢、股间的顺序清洗。最后洗背部:右手托在小儿腋下,让小儿俯卧于成人右前臂上,用左手清洗小儿的背部、臀部。没有论洗何部位,都不宜将皂液直接涂抹在小儿皮肤上,而应抹在成人手上,搓出泡沫后再给小儿抹洗,各部位按顺序洗好后,将小儿颈部以下在温水中浸泡一会儿,全身泡暖后,迅速地包在毛巾被里,用浴巾轻轻按压,从头到脚吸于身上的水分。把爽身粉倒在成人手上,涂抹到小儿的颈、腋下、臀部等皱纹处,以保持小儿皮肤干燥。扑粉时留心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扑粉飞扬,引起小儿呛咳。最后,给小儿垫上干净尿布,穿上衣服,喂奶,小儿便能安然入睡。

在给婴儿洗澡时应留心如下事项:

1.洗浴时,不要让婴儿单独一人留在浴盆里,以防水淹;没有大人扶持,不要让宝宝站在浴盆里,以防跌倒;婴儿在洗浴盆中,不要加热水,以防烫伤;大人将宝宝从浴盆里抱起来时,一定要站稳挺直,小心滑倒。

2.洗澡的时间最好在喂奶后一小时或睡前,洗澡时间尽量短些,因婴儿无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体温,要把裸露的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

3.婴儿害怕脱衣服时,可采用海绵擦身浴或上下身分洗法。婴儿害怕洗澡时,可先逗引到水里玩耍,边玩边洗;若仍不见效,可用上述的擦身浴或上下身分洗法。婴儿普遍不喜欢洗头发,大人可逗引着,将婴儿抱在膝上,放一盆温水在旁边,用毛巾蘸湿婴儿的头发后,涂上小儿洗发水轻轻揉洗。注意不要将水和皂沫弄到孩子的眼睛上,无法用水直接冲水,可用湿毛巾反复将洗发水擦净。

二十五、育儿不宜

不要多逗哄婴儿

婴儿白白胖胖,叫人喜爱,有的婴儿尤其爱笑,那就更叫人喜欢。有的大人喜欢和婴儿玩,如给婴儿抓痒痒,逗得孩子咯咯直笑。有的甚至被逗得笑个不停。有关资料表明,过分逗笑孩子可能造成孩子暂时缺氧窒息,引起暂时性脑贫血,亦可影响孩子的发育,造成口吃或痴笑的不良习惯。严重的亦可造成下颌关节脱臼。所以逗笑孩子要适可而止。

不要碰撞婴儿的头

因为,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而婴儿的脑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大脑的血管还非常脆弱,若碰撞婴儿头部,就有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形成颅内出血,严重者可死亡。有的虽然当时并未出现什么不良现象,实际上可能已有了少量的出血,而这些小血块吸收后就有可能在脑部形成疤痕组织,这种疤痕就是今后诱发疾病之罪魁祸首。再者,碰撞头部可破坏神经细胞的内环境。而任何微小的破坏也都会使脑的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显著的则可有头痛、记忆力下降或智力受影响等。

不要逗弄婴儿的“小鸡鸡”

有些大人喜欢拨弄男孩的“小鸡鸡”,作为逗弄小孩快乐的一种方式,其实这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因为大人经常去拨弄婴儿的“小鸡鸡”,能够引起阴茎中海绵体内的血管扩张,大量的血液流入阴茎内,使阴茎勃起,当然这是一种没有性欲意识的勃起。但随着玩弄次数增加。阴茎勃起的次数也随之增加,同时这种勃起也会随着洗澡、换裤等摩擦而勃起,对健康不利。

有时小孩自己也会经常去抓“小鸡鸡”,若成习惯,以后为手淫留下隐患。另一方面,小孩玩弄“小鸡鸡”也不卫生,比如把沙子、泥土带到“小鸡鸡”上,细菌带到尿道口,易形成龟头炎、尿道炎等。因此不要去玩弄男孩的“小鸡鸡”。

不带婴儿到危险的地方玩

1岁左右的婴儿虽不会走路,但非常喜欢用手乱抓东西。因此在孩子面前就无法放置危险品,比如杯子、碗、热水瓶,尤其是杯子里有开水更应留心,以免把身体烫伤。亦不要把刀片、剪刀、小刀、铁钉、钻子放在婴儿手能够到的地方,以免刺伤或割伤,尤其是刺伤眼睛更是危险。

到1岁以后。小孩逐渐会走路,能够到处乱跑,如到厨房去,扭转煤气开关,拔掉电器插头,或用铁丝去捅插座中的小洞洞,在装满热粥的铁锅旁边玩,爬到窗口观望,在楼梯口玩等,都是危险的,因此家长应多留神,以免遭到不测。

不宜乱捏婴儿鼻子

不少大人爱把宝宝当活玩具,你争我夺地抢着同他们玩。有的人手没个轻重,什么挠脚心呀,捏鼻子呀都觉得好玩,尤其是捏鼻子,这对婴儿健康非常不利。医生提醒家长说,无法乱捏婴儿的鼻腔。因为婴儿的鼻腔粘膜娇嫩,血管十分丰富,常捏鼻子会损伤鼻腔粘膜和血管,降低鼻腔防御功能,容易被气势汹汹来犯的细菌、病毒侵害而得病。同时。婴儿的耳咽管较粗、短、直,乱捏鼻子会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要是治疗不及时,后果会非常坏的。

不要捏着婴儿鼻子喂药

婴儿和大人一样在吞咽食物时,咽喉部的“会厌软骨”会自行关闭,以避免食物进人气管和肺部,不致于呛着。当小婴儿生病不肯吃药时,有些家长捏着婴儿的鼻子硬往嘴里灌,婴儿当然不舒服。就要哭闹、挣扎。此时就容易引起“会厌软骨”自行关闭功能失调。使药物呛入气管。轻者咳嗽一会儿就好了。重者甚至窒息,后果可严重啦!当小婴儿不肯吃药时,可等情绪稳定下来后,再一点一点地喂。也可在药物中多放些糖和水,把药的苦味冲淡些,再慢慢地喂。婴儿就可承受。

切忌乱摇婴儿

要使婴儿将来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和才干的人才,就不要为了使啼哭的婴儿安静下来,把婴儿抱在怀里或放在摇篮里摇晃不停。有些大人为了取乐,抱着小婴儿像荡秋千似的左右摇晃,甚或抛得高高的。这样极易造成“婴儿震荡综合征”。婴儿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震荡的损伤。因为婴儿头部的体积和重量占全身的比例远比成人为大,婴儿头大身小,头长占身长的20%(而成人只占10%),加之婴儿颈部肌肉嫩弱,难以支撑硕大的头颅,更承受不住较大幅度的摇晃和高抛的震荡。若摇摆晃动,会使颅内脑组织与较硬的头颅骨相撞而引起程度不同的脑损伤,以致引起智力障碍、失明、瘫痪,甚至颅内血肿而危及生命。此外,刚吃饱奶的孩子被摇晃,还会引起吐奶,甚或导致奶水呛入肺中引起吸人性肺炎,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婴儿不宜高抛

因为宝宝头部较重,颈部肌肉较弱,高高抛起。容易使宝宝头部震动。尤其是一周内的婴儿,神经脆弱,对外界刺激缺乏调节能力,非常容易发生惊厥,严重者可引起脑震荡。因此,逗乐婴儿时不要高抛。

二十六、育儿有度

父母中对自己孩子只养不教放任自流的较少,而望子成龙的父母占了绝大多数。过高的期望可能导致过度的教育。而过度的教育往往会给宝宝的身心发育带来负面影响。

1.过分的保护

有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享尽了清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心目中只有自我,不会关心别人,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难以适应他所生存的社会。

2.过多的干预

儿童好动,有时难免会有一点“危险”,或有可能出点什么乱子。有些家长因此就对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加以限制,不仅禁锢了孩子的智力发育,而且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儿童本来就脆弱的性格变得更脆弱,而对原本性格倔强的儿童,则激发起更强烈的反抗。

3.过高的期望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要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去学这学那,限制玩耍,弄得孩子苦不堪言。结果,很多孩子尚未上学就对学校充满了恐惧,有些孩子上学后出现厌食、逃学、神经衰弱等现象。

凡事皆有个“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过度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现在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和明智的家长都认为这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该认识它的种种弊端,摒弃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