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49091800000027

第27章 宝宝生活照料(5)

二十一、抱孩子的学问

古人说:“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过度教育极容易导致反向努力效应,这是毋庸置疑的。要解决教育过度的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把时间还给儿童,给他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只有这样才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十七、婴儿吸吮拇指怎么办

婴儿吸拇指或食指是非经常见的现象,为什么婴儿要吸吮手指呢?通常有以下几种说法:

1.性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在婴儿时期出现的一种性活动。孩子的嘴唇是性快感区,天生敏感,他们通过吸吮手指尖和吸吮母亲乳头的动作,满足了对这种快感的需求。

2.有人认为吮指是一种自我安慰。吮指多在心情不愉快,得不到关心和满足时出现,吮指的小孩性格多半安静而内向。

3.也有人认为这与吸奶没有吸够有关系。如每3个小时吸一次奶的小孩与每4个小时吸一次奶的小孩相比,吸拇指的机会要少。

婴儿吸吮手指一直被当作不良习惯而加以限制,其理由不外乎是不卫生.以及因吸吮手指而造成牙牙合畸形、手指关节畸形等。国外有些医学心理学家对这种论点提出了挑战,他们通过10万宝宝吸吮手指的观察研究发现,吸吮手指是宝宝孤独心理的自我调控。当婴宝宝心理孤独无法找到解脱办法,而此时又没有完全摆脱胎儿期习惯身体姿势的制约,就非常自然地把吸吮手指当成了调节心理孤独的动作,以维持心理平衡。

纠正宝宝吮手指倘若用强制的方法。只会使宝宝产生焦躁和不被欢喜的心理,反而不会停止吮手指,吮指的习惯就难以纠正。当孩子慢慢长大,超过3岁时各方面的能力都起初表现出来,此时候再纠正孩子的吸吮手指的习惯,医学家认为才是合适的,有益的。

二十八、不要让2岁之前的宝宝看电视

请绝对不要让2岁以前的婴幼儿看电视。婴儿出生1个半月到2个月左右,对电视的反应会非常热乎,一旦让他坐在电视前面,他会非常安静地一直盯着电视看,倘若你让他一整天都如此。那就糟糕了,婴儿的头部会对机械的声音产生反应。对于母亲的声音反而没有反应了。出生之后对于光、音的经验,会成为长大后行动的基础。

和婴儿讲话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有些母亲会认为,那就让孩子听电视的声音不是一样吗?但是,电视是机械的声音,人则是肉体的声音,两者是不一样的。倘若让婴儿的头脑适应机械的声音,就会导致他对于母亲肉体的声音完全没有反应。这是造成自闭症的一大原因。

不要让婴儿太早接受过强的光及声音的刺激,因为这会让婴儿头脑里的脑神经基本回路产生不正常。

电视会给大脑细胞过度强烈的刺激,这对于大脑已经发育完成的大人会产生恐怖的作用,而对于头脑还在发育中的小孩。尤其是0岁、1岁、2岁的小孩,甚至会产生破坏作用。

当看电视的时候,专管视觉、分析、计算等等的大脑左侧皮质,会因留心力随画面的移动而呈散乱状态。另一方面,接受颜色信号的右侧皮质会丧失信息抑制力,让左右皮质之间的通路减少,而呈现脑构造破坏的惯性状态。

换句话说,倘若让婴儿看看电视,他头脑里的配线就会起初混乱,因而妨碍他了解语言的配线发育,并且会剥夺他的思考力。

希望各位都能够了解,电视所产生的光和声的刺激,会使婴儿刚起初运作的脑神经配线混乱,这种刺激太强了,而且没有办法重复,所以无法培育出次序。相反的,母亲肉体的声音,具有很多重复的语言,所以会使得婴儿头脑的配线整齐、有秩序。头脑的配线会因为反复的次数越多,使得品质优秀的通路打开越多。因此,倘若想让婴儿有优秀的头脑,母亲就要多和婴儿说话,而且要一直不断地说相同的话。

倘若母亲不关心1~3个月的婴儿所发出的声音和动作,他就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再和母亲沟通。

母亲倘若不当3个月大婴儿的说话对象,那么他的发声运动就会减退,发声技术就无法发育完成。

要充分的和婴儿讲话,他才有办法将语言的刺激和有意义的行动连结在一起,对于语言的了解方面才不会有困难,也才不会丧失想了解语言的欲望,而变成自闭儿。

倘若母亲没有办法藉由自己的声音给予孩子刺激,让他模仿,他就无法学会发音的技巧,因而养育出不爱说话的小孩。

二十九、宝宝易患“电视病”

宝宝看电视过多或过度,易引起如下“电视病”:

1.电视眼

宝宝长时间看电视节目,显像管的X射线会严重消耗视网膜中的视紫红质,使宝宝视力显著下降,甚至视网膜萎缩,因此称它为“电视眼”。

2.电视肥胖症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看电视可以加速肥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宝宝整日沉湎于看电视,缺少活动,并在看电视时吃太多糖果、点心等零食,造成热量过剩。

3.电视孤独症

由于儿童的思维分析能力差,但行为模仿性强,各种电视信号可以深刻地渗透到他们的性格、行为中去,使孩子不关心周围的现实生活,也不关心父母、姐妹等其他人的存在,与人缺乏思想交流。这样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称它为“电视孤僻症”。

4.电视颈

有些儿童看电视不讲究坐像,千姿百态,或躺在床上斜着颈;或半靠床头,屈颈弯背;或伸颈仰头;或趴在桌上或椅背上,斜眼歪头。头颈部位倘若较长时间维持在过伸或过屈的姿势,极易引起颈软组织劳损或颈椎综合症。

5.电视胃

不少儿童为了赶看晚间的电视节目,吃晚饭时总是狼吞虎咽,或者端着饭碗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食不知味。殊不知吃不专心会导致胃液、胆汁和胰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吃东西不细嚼慢咽会增加胃的消化压力。时间过长,会发生消化不良和胃肠功能紊乱,诱发胃病。

6.电视迷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视力骤减、眼睛干燥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等症状。

从教育、心理发展而言,宝宝是能够看电视的,而且有不少电视节目就是为宝宝制作的;从生理角度而言,宝宝也具备看电视的基本生理条件,看电视也是对感官的一种锻炼,但要留心的是:

时间。宝宝看电视无法时间过长,每看15~20分钟后,应督促宝宝让眼睛休息调整。电视光线不宜太强,并要有背景照明。看电视的时间,每次以半小时为宜。

距离。通常应保持电视机尺寸的6倍,视线基本与电视机中心成水平。过近、过远、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宜。

内容。应留心选择适合宝宝的动画、儿童节目给宝宝看。尤其在晚上,不宜让宝宝观看紧张刺激的电影、电视剧,尤其是鬼怪暴力题材的节目,往往会使宝宝紧张兴奋。

三十、左撇子不必强行纠正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倘若孩子用左手拿筷、写字、画画,就会受到家长或老师的纠正。“左撇子”的习惯要不要纠正?我们认为能够听其自然,孩子爱用哪只手就用哪只手。因为“左撇子”的智力比起通常儿童非但毫不逊色,而且有时还显得略高一筹。倘若强迫把“左撇子”改过来,可能会造成孩子生理功能的不协调,以至混乱,对孩子的健康不利。

人类的大脑可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因神经的通路是在中线交叉行走的,所以右手属左半球管辖,左手属右半球管辖。习惯于用右手的人称为右利,而“左撇子”则为左利。约90%的人是右利,又因语言功能左半球占优势,故左半球又被称为优势半球,这种优势是人类在后天形成的,这与人们习惯使用右手进行活动有密切关系。当然,从小善于用左手的人,他的右侧半球大脑逐渐发展为优势。

当新生儿呱呱坠地是不分右利或左利的,1~2岁的宝宝拿玩具时总是双手并用,不分左右,只是随着语言的发展,才逐渐建立左利或右利。3岁前,小儿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善,3岁以后能够大致看出端倪,5~6岁才真正确立左利或右利。倘若强迫“左撇子”改为右利,可能会使孩子已经建立的优势半球从右侧改为左侧,造成原有的语言中枢功能混乱,孩子往往会出现口吃、发音不准,有的小儿则表现为唱歌时曲调走样。

由此可见。“左撇子”的现象不必强行纠正。

三十一、培养宝宝正确姿势

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各种不协调动作,甚至产生缩肩、拱背、歪头等错误的姿势,如不及时纠正,养成习惯就难改了。

正确的走路姿势应是由迈步带动挺胸、松肩,手臂自然下垂,身体姿势优美。有的孩子走路脚向外斜,俗称“外八字”,有的脚尖向里迈,俗称“里八字”。这些都是错误的行走姿势,要靠家长耐心提醒、观察,正确示范,加以纠正。如忽略了这一着。没有及时纠正自己孩子的错误姿势,造成骨骼变形或其他缺陷,真是遗憾。

培养宝宝正确姿势,要从多方面着手,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做游戏、玩运动器具、做体操、学舞蹈等,多练习正确的基本动作。同时,在日常生活习惯方面,包括走路、吃饭、看书,写字等,要随时纠正错误的姿势。成人的动作处处是宝宝的榜样,宝宝好学好模仿,家长要留心自己动作和姿势的协调正确性,时刻想到在为孩子做示范。那种不知不觉中所表露出来的挤挤眼、咧咧嘴等多余动作,在孩子面前要避免。

三十二、有利孩子长高的后天因素

人的个子高矮虽然受种族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后天因素也不容忽视。后天因素主要包括营养、运动、睡眠、情绪四要素。

1.营养

从营养角度考虑,孩子的身高应在胎儿时期就得到重视,即在妊娠期就留心母体的合理饮食,使胎儿在母体中获取良好的营养,为日后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婴儿出生后,应尽量做到3个月的母乳喂养,以后按不同的生长期,供应合理适量的蛋白质、脂肪和适量热量,使婴儿能摄取足够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进入宝宝时期,应重视的就是平衡膳食。所谓平衡膳食,就是要荤素搭配,包括动、植物蛋白质搭配,动、植物脂肪搭配,精粮与粗粮搭配,使宝宝能摄取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

此外,还要留心摄取特殊的营养素,即高密度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它是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这种物质主要来自鱼类食物。1990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DHA讲座会上,专家们确认鱼中的DHA有健脑及促进身体长高的作用。母乳中的DHA含量因哺乳母亲吃鱼量多少而不等。日本妇女因吃鱼多,母乳中的DHA含量高,这就使胎儿在母体内和出生后都能摄取足够的DHA。日本儿童在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又在营养足够、合理的基础上常吃富含DHA的海产品(包括牡蛎、虾、蟹、海水鱼和淡水鱼),因而日本人在近四五十年来,平均身高增长非常快。日本营养学专家也因此作出了“多吃鱼,孩子长得高”的科学认定。

2.运动

运动是促进孩子长高的第二个因素。人体长高是由于长骨两端的骺软骨不断生长,而骺软骨的生长需要良好的血液供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骨骼组织供血增加。营养增强再加上运动时骨关节间机械性的摩擦与刺激、骺软骨细胞的增殖,使骨骼生长发育旺盛,孩子自然就会长高了。同时孩子到室外活动,得到较长时间的阳光照射,能促进机体维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钙的吸收,也促进身高发育。

3.睡眠

睡眠是孩子长高的又一重要因素。俗话说:“人在睡中长”是有其道理的。一方面,睡觉可使大脑神经、肌肉得到松弛。解除肌体疲劳,另一方面,孩子睡着后,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旺盛。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孩子长高。通常而言。睡眠时间,1岁以下的小儿一昼夜需要14~20小时,2~5岁的宝宝需要11~13小时,6~13岁的儿童需要9~10小时。

4.情绪

精神愉快有利于促进儿童生长,精神压抑可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有一种情绪剥夺侏儒症就是因儿童受到歧视、虐待,精神长期受到压抑造成的,一旦改变精神环境,他们又会正常生长。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平和的环境,让孩子愉快地成长。

三十三、身体矮小的原因

身材矮小是指孩子的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的孩子比较,在平均身高减去二个标准差以下。或在第3百分位以下。

引起身材矮小的原因很多,常可根据孩子的体型分为体型正常的矮小及体型不正常的矮小两大类。

体型正常的矮小是指小儿虽然身高不够,但身体各部分比例正常,大小匀称,引起这种类型矮小的原因常见有:

1.家族性身材矮小,孩子的身高和父母的遗传因素有关。

2.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或者青春期迟缓,由于青春期的时问延迟,在青春发育期前一段时间,身高落后,但青春发育起初后,身高迅速增长,最终可达到正常人水平。通常其家长亦有类似的情况。

3.继发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的身材矮小,如宫内发育迟缓的婴儿长大后经常身材较矮。

4.由于家庭破裂、感情剥夺等社会心理因素致身材矮小。

5.垂体病变引起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6.染色体疾病,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21三体综合征等。除身材矮小外。常伴有智力低下、特殊面容等。

体型不匀称的身材矮小常见于:

(1)甲状腺功能低下,呈四肢短而躯干相对长的体型,智力落后。

(2)骨骼发育不正常,如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成骨不全等。

(3)粘多糖病也伴有身材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