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49091800000038

第38章 宝宝的生活宝典(9)

预防接种备忘录

婴儿一出生就要接受免疫预防,这是保障健康的必要手段。很多妈妈并不清楚宝宝什么时候该打何种预防针,在此特意列出一份免疫程序,倘若妈妈们还有什么疑问,也能够向附近的保健所、医院的保健科,或所在的居委会进行咨询。

预防病种:

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型肝炎。

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又称小儿麻痹减毒活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

百白破混合剂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流脑多糖体菌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

乙脑疫苗预防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3)脑性瘫痪的表现主要是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控制不良,但它的表现和严重程度变异非常大,哪怕是同一病儿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尽相同。

为宝宝做全程免疫接种

叮嘱:宝宝注射疫苗后要适当休息,不要剧烈活动,也不要给吃刺激性食物,暂时停止洗澡。

不宜做预防接种的情况:

(1)空腹或饥饿下不宜注射,以防血糖过低引起严重反应,如休克。

(2)宝宝患病或体温在38度以上,待病痊愈后及时接种。

(3)宝宝患传染病的恢复期无法接种,以防病情加重。

(4)宝宝有免疫性缺陷不宜接种,不然会引起全身的严重感染。

(5)患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病、荨麻疹以及癫痫、大脑发育不全不宜接种。

(6)2个月的宝宝服小儿麻痹糖丸时,应在口内含化或凉开水送服,服后半小时内无法喝开水。宝宝如有腹泻也可暂缓,待病好2周内及时补服。

(7)有严重皮肤病时不宜接种,不然可能加重病变。

在宝宝的摇篮旁放玩具

玩具被喻为“学龄前宝宝的教科书”。充分利用玩具,发挥玩具的作用,对开展早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而玩具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它可以增加游戏过程的乐趣,又可使教育过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玩具能够促进宝宝各种感官知觉的发展和相互协调,发展手的动作和各种动作的协调,也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和丰富宝宝的知识。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能够增加宝宝与成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宝宝交往能力和一些社会性品质,如合作、分享的发展。另外,玩具能够使宝宝获得欢乐和满足,能够促进他们积极情绪的发展。

我们应当如何为婴儿选择玩具呢?到底什么样的玩具才真正适合婴儿的发展需要?选择玩具首先应当符合婴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应当多样化,有利于婴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选择好了玩具,又应该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玩具呢?这就要求父母在提供游戏材料的同时,通过共同活动、指导、帮助,鼓励来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让我们以3个月为发展分期,把婴儿期分成4个阶段并详细介绍各阶段婴儿的身心特点、发展任务,以及相应的适龄玩具。

0~3个月的婴儿

(1)这一时期婴儿的生活能力还非常差,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外界的环境。宝宝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如出生3天内的新生儿就能集中视力于一定物体,到一个月时能看清20厘米内的物体。对于眼前明亮、鲜艳的东西,能目不转睛地透视。两个月时,婴儿的视觉就比较集中,能够注视室内较远处活动着的成人,注视物体的时间也起初延长,追视物体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但若物体:移出宝宝的视野,宝宝就不再追踪。尽管此时物体还无法在宝宝眼中形成清晰的图像,但宝宝似乎喜欢这样的活动来训练宝宝的眼睛。

实验证明,胎儿在母体内的最后2~3个月,听觉器官系统已经形成。宝宝听力的集中是随着视觉的集中完善起来的。在这一时期,宝宝在听到声音时,头能转向声源。再大点时,会停止一切活动,而安静下来,直到声音响完为止。

随着婴儿视觉、听觉等的发展,其躯体动作也在发展,发展顺序是由头部动作起初向下。1个月时,宝宝俯卧时能稍微抬头,2~3个月时,宝宝俯卧能将头和上半身抬起。宝宝双手动作的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两个月以前的宝宝,双手基本上是攥紧着拳头,有时会伸展手指,也只是没有意识的动作。

宝宝出生后就产生了情感的变化。起初婴儿只会表示不满意的情绪,有了不舒服的感觉,就会以哭闹的形式表示。待到快满月时,逐渐产生愉快的情绪。倘若逗弄宝宝,宝宝嘴边就会出现微笑。两个月左右时,在正常情况下,会经常对人微笑,而且会显著地表示高兴和不高兴。

这一阶段任务主要是积极地促进婴儿视觉、听觉的发展,适度地练习视力集中和视线随物移动,对声响的反应等。这些练习也会使新生儿情绪愉快。

(2)玩具举例。①发展视觉的玩具。以悬挂玩具为主,如灯笼、彩色转盘、吹塑玩具。能够有利于婴儿练习眼的活动,使婴儿情绪愉快。玩法及成人指导:在宝宝仰卧时胸的上方和视线所及处,悬挂能引起注视的玩具。距离通常是40~70厘米之间。成人可利用语言、动作来引起宝宝注视。留心玩具不要悬挂在婴儿眼睛的上方。成人可拿着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玩具移动,使宝宝注视,并随着玩具移动视线,追踪玩具。移动玩具时无法太快地摇晃或移动,移动范围不要过大。对于转动玩具而言,游戏时间不要太长。而且转动速度过快的玩具也不适合。②发展听觉的玩具。带有声响的玩具,如八音盒、铃鼓、铃铛、各种哗铃棒;带响的形象玩具,如橡胶或软塑的各种能捏响、摇响的小动物、小人等形象的玩具;能拉响的各种悬挂玩具等。它们有利于培养宝宝听力集中和对声响的反应。

玩法及成人指导:

引逗宝宝将头转向声音的一侧,寻找声源。应吸引宝宝努力向各个方位去寻找。

让宝宝听时,也能够给宝宝看玩具,边看边听,使视听协调。

【提示】

声响要悦耳,没有噪音,有音乐节奏的更适合。声响不要过大,以免惊吓宝宝。

悬挂拉响的玩具,拉绳要结实。

宝宝添加离乳食品的十大方法

与宝宝月龄相适应

离乳食品的过早或过晚添加,都会对宝宝的健康有不良影响。过早添加不适宜宝宝消化的食品,会因消化功能还未成熟而导致呕吐和腹泻,消化功能发生紊乱;而过晚却会造成宝宝出现营养缺乏,甚至会因此而拒吃非乳类的流质食品。

从—种起初逐渐到多种

按照宝宝的营养需求和消化能力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一起初添加时,只能先给宝宝单独吃一种与月龄相宜的离乳食品,待尝试了3~4天或一周后,宝宝的消化情况良好,排便也正常,再起初让宝宝尝试另一种,无法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增加好几种。

从稀逐渐变稠循序渐进

起初只能给宝宝流质食品,逐渐变成半流质,最后发展到固体食物,因为宝宝还未长牙齿,液体食物对宝宝更适合。若一开始添加时,就马上给宝宝半固体或固体的食物,肯定会使宝宝难以消化吸收,因此发生腹泻。应该按照宝宝消化道发育的适应程度及牙齿的长出情况逐渐过渡入手,即从喝菜汤、果汁、米汤过渡到米糊、菜泥、果泥、肉泥。再一点点变成小块的菜、果及肉,或从米汤、烂粥、稀粥过渡到软饭。这样才能避免发生消化不良。

从细小逐渐变粗大

做出的食物,颗粒要细小,口感要嫩滑,多做些“泥”状食品给宝宝吃。如菜泥、胡萝卜泥、苹果泥、香蕉泥、蒸蛋羹、鸡肉泥、猪肝泥等,以利培养宝宝的吞咽功能,为以后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打下基础;同时也可让宝宝从小熟悉各种食物的天然味道,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况且,“泥”中还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可促进肠道蠕动,适宜宝宝消化,并有利排便。

从少量逐渐增至多量

每添加一种食品,起初时每天只能给宝宝喂上一次,而且量不要大。比如加蛋黄时先给宝宝吃四分之一个,3~4天后宝宝没有什么反应,而且在两餐之间没有饥饿感,排便正常、睡眠也安稳,再增加到半个蛋黄,以后逐渐增至一个整蛋黄。

宝宝不适要停止

若宝宝出现腹泻,或便里有较多的黏液,则赶快暂停下来,待恢复正常再从少量重新起初。需要调整的是添加食品的速度不要太快,让宝宝消化道有一个适应过程。

倘若遇到宝宝生病或天气太热,能够推迟添加离乳食品的时间,因为宝宝情绪不佳不易接受,必须在宝宝健康并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倘若宝宝病情较重时,哪怕原来已添加的食品也可适当地减少,待病愈后再恢复。

不宜过久

通常宝宝在起初添加离乳食品时,都还没有长出牙齿,流质或泥状食品非常适合他们消化吸收。很多妈妈为了这一点,就总是给宝宝吃这样的食品。但时间过久,便会使宝宝错过咀嚼能力发育的关键期,有可能导致1岁以后咀嚼功能发生障碍,如嚼颗粒性或固体的食物有困难。虽然流质或泥状食品固然适宜宝宝,但无法让宝宝长久地吃这类食品。

无法非常快让离乳食品替代乳类

在宝宝6个月以内时,便减少母乳或其他乳类的摄入量,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宝宝在这个月龄,主要食品还是应该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离乳食品只能作为补充食品。鲜嫩、卫生、有味道在给宝宝制作食物时,以为宝宝不懂口味只注重营养,而忽视食物的味道,这样不仅会使宝宝对离乳食品产生厌恶,从而影响营养的摄取,时间久了还会患上贫血、佝偻病等营养缺乏疾病。应该以天然清淡为原则,可稍添加一点盐或糖,但不宜过多。避免养成嗜盐或嗜糖的不良习惯。更不可添加味素和人工色素等,以免增加宝宝肾脏的负担而损害功能。

宝宝的离乳食品应该单独制作,制作的原料必须鲜嫩,蔬菜和瓜果在制作前最好要浸泡15~20分钟,以使农药完全溶解,再用开水烫一下。制作的烹饪用具必须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以现做现吃为佳,特别是不要吃剩下的菜汁。

健康进食心理的培育

在给宝宝喂离乳食品时,要为宝宝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进食气氛和环境,不要在宝宝情绪非常不好的情况下喂食,应该选在宝宝心情愉快和清醒的时候。宝宝表示不愿吃时,千万不可采取强迫手段硬要宝宝进食,这样只会在宝宝的脑海里留下不良的印象,以后更加执拗、疑心,从此再不吃这种东西了。当宝宝搞得满身满脸都非常脏及周围的环境也非常乱时,也不要对宝宝发火,因为给宝宝添加离乳食品不仅只是补充营养,同时也在培养健康的进食习惯和进餐礼仪,正常味觉发育以及学做事情的态度。若宝宝的心理受挫,将会给日后的生活带来负性影响。

鸡蛋是宝宝的好食品

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需要充足优质的蛋白质食物。鸡蛋是天然食物中含优质蛋白质的动物食品。其所含蛋白质最易被人体所利用,蛋黄和蛋白中所含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蛋黄中含有蛋类的全部脂肪,含较多的磷质和胆固醇,且脂肪呈乳融状,容易消化吸收。鸡蛋中含丰富的vA、B1、B2、D等,蛋黄还富含铁、硫、磷等。虽然鸡蛋中缺乏糖及VC,但仍是适合宝宝营养的较好食物,宝宝每天都应吃鸡蛋。

宝宝每天吃鸡蛋要掌握好数量,通常每天吃一个即可。此外,还要吃肉、鱼、鸡、牛奶、豆类及豆制品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倘若宝宝其他蛋白质类食物摄入不足时,可以加一个鸡蛋来补充。

留心不要因鸡蛋营养丰富就让宝宝多吃(一天不要超过2个),这样会影响吃其他食物,造成某种食物营养摄入不足。另外,宝宝食用鸡蛋宜采用蒸鸡蛋羹、煮鸡蛋(不宜煮老)等方法,以利于消化。

若宝宝正在发烧,应不要吃鸡蛋,不然会使体温升得更高;若宝宝正在出疹子,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过敏,也不要吃鸡蛋,以免加重病情。

适合4~6个月宝宝的玩具

此时的宝宝能注视较远距离的物体。会通过视、听、嘴咬、吮吸、手的触摸来接受外界刺激。起初时,宝宝尝试着挥动手臂朝物体摇动,试图用手去接触物体。但由于动作的不协调而达不到。此时的宝宝在抓东西时,主要不是用手指的动作,而是把整只手弯起来,好像一个大钩子那样。到了6个月,他们的手眼协调已发展起来了,大拇指的动作与其他四指在逐渐分开,逐渐地把大拇指放在物体的一边,其他的四指放在另一边。这就形成所谓“五指分工”。此时,宝宝已从仰卧学会侧卧,到翻身和独自坐一会儿。这些动作能力的获得,一方面扩大了宝宝接触和探索环境的范围,同时也使双手解放出来。此时双手的协调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这一时期宝宝起初能区别一些物体和现象。6个月时,见到熟人,就能表示高兴,并起初认生。为了进一步发展宝宝的视觉能力,父母不应该满足于婴儿躺在床上不哭不闹,这样会失去视觉能力发展的机会。

手的动作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在促进宝宝视、听运动协调的同时,给宝宝提供可触摸的玩具,让宝宝去抓、捏、握玩具,练习手的动作和翻身、爬行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