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长征
4912800000068

第68章 第五次反围剿(一)****的碉堡战术

蒋介石在对中央红军的第四次围剿中损失了嫡系三个师,尤其是第十一师,他是非常痛心的。然而让他焦头烂额的事却接踵而来,首先在1933年1月,已经鲸吞了东三省的日本鬼子,又开始准备蚕食华北。先打山海关,再战热河,长城各口战火重燃。

其实蒋介石不是不想抗日,面对大片国土的沦丧他也是痛心疾首的。但是内有共产党的腹心之患,他根本无力抗战。于是,大力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尽管很不得民心,可是为了保障统治权,也只有这么做了。对日忍辱负重,争取时间,对内残酷镇压,以求得敉平共产党的武装割据。

1933年5月31日,中日签订了《塘沽协定》,华北只剩下了一半的主权。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蒋介石准备向红军进攻了,然而他的老盟兄冯玉祥又在察哈尔首府张家口率领方振武、吉鸿昌等成立了察绥抗日同盟军,扯旗抗日,同中央分庭抗礼。在中原大战中好不容易弄垮了西北军,蒋介石是决不允许冯玉祥再拥有武装实力。他千方百计,软硬兼施,直到9月底终于将拥众十万的同盟军分化瓦解,消灭殆尽。方才腾出手来,对付红军。

1933年5月,蒋介石在南昌设立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事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兼任剿匪军总司令。

1933年6月8日至12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召开“剿匪”会议,专门讨论第五“围剿”的战略战术。时任南昌行营参谋柳维垣提出实施碉堡战术,被蒋介石所采纳,会议结束时分发给国民党各将领的《剿匪手册》《孙吴战略问答》等书中均含有碉堡战术内容。会后,南昌行营设立碉堡科,由柳维垣负责,实施对碉堡战术的指导,派军事参议院参议马吉担任指导督察事务,派大批军事人员分赴各地指导督察,并编写和颁布《剿匪部队协助民众构筑碉寨图书》,拟定了构筑碉堡的具体方法。

其实,碉堡战术早在进攻井冈山时期,以朱培德为首的国民党江西地方势力,因军事上多次“进剿”不利,就在赣西、赣南等地开始施行。他们修碉筑堡,对根据地进行封锁。

1929年秋,湖南省主席鲁涤平接替朱培德,调任江西省主席,率其所属的湘军第十八师和第五十师入赣。不久,蒋介石因忙于同李宗仁、张发奎的新军阀混战,逐次从江西抽调兵力,第五十师和第十八师1个旅被抽走,江西仅剩下张辉瓒率领的第十八师2个旅的正规部队。

苦于兵力不足的鲁涤平,只得在南昌召开全省“清剿”会议,商讨剿共方略。与会的多数人认为:国民党在赣兵力有限,红军力量正在普遍发展,因而主张以防御为主,相机逐步“进剿”。曾多次参加井冈山“进剿”的原朱培德部属第十二师师长金汉鼎提出建碉守卡的办法,主张通过建碉守卡,巩固“进剿”部队的阵地,并进而逐步压缩苏区,最后消灭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金汉鼎的建议得到高度重视。大家认为,建碉守卡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问题是,在部队调动频繁的情况下,在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问题颇多,困难很大,因此多不愿贸然实施,会议也未就此做出明确规定。

鲁涤平将会议情况向蒋介石作了汇报,受到了冷遇。在蒋介石看来,“江西之匪羽翼未成,算是地方事件,问题不大”。蒋介石顾虑更多的是杂牌军凭借碉堡战术,出工不出力,保存甚至壮大实力,故对以防守为主的碉堡战术嗤之以鼻。

鲁涤平生怕赔光老本,在江西仍实施了建碉守卡的办法,但仅限于战术层面。在红军活动区域的县城,均选择制高点和交通要道修筑碉堡,甚至环南昌城都修筑了碉堡。第十八师第五十二旅旅长戴岳在贵溪、余江、弋阳等地进行了更大的尝试,在苏区的外围交通要冲地势较高处修建碉堡,堡内储备好粮食、柴、水等生活必需品,并搭建厂棚,收容逃亡地主,对赣东北红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限制作用。

第一次“围剿”失利后,军政部长何应钦取代鲁涤平,主持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何应钦甫一上任,湘军将领戴岳便不失时机再提碉堡战术,并写成《对于剿匪清乡的一点贡献》意见书,呈送何应钦。该意见书共分5部分28条。书中认为,红军非历史上的流寇和一般封建军阀部队,是同广大工农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民武装力量,敦促国民党军在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重点强调碉堡战术是为解决国民党“进剿”兵力有限与红军活动范围日益扩大的矛盾,使国民党“进剿”部队的有限兵力得以灵活运用,将过去需重兵死守的据点变成便于机动“进剿”的活点,以静制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达到逐步缩小苏区,最终消灭苏区的目的。

该意见书得到何应钦的高度重视。何应钦下令将其印成小册子,分发在赣各级官佐,并确定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除控制苏区外围各县城要点外,在野外也修筑坚固阵地,从江西赣江向东延伸至福建建宁,构成一条800里长但没有完全连接的弧型阵线。

但是国民党军虽然有了新战术,可是在红军机动灵活的运动战面前仍然连遭失败。红军首战攻击龟缩在吉安富田坚固的堡垒里的国民党第五路军第二十八师公秉藩部和第四十七师上官云相部。两师深感红军势大,怕步张辉瓒后尘,观望不前,不敢贸然“进剿”。红一、红三军团在紧邻富田的东固深山密林中隐蔽待机近1个月。结果国民党军沉不住气,1931年5月,何应钦为向南京国民会议献礼,严令第五路军“不顾一切,奋勇前进。为期攻下东固,树各路之先声”,限令5月15日前占领东固。在军令督促下,公秉藩和上官云相两部脱离坚固阵地,向东固进发,钻进了红军布下的口袋阵,结果被红军消灭大部。随后,红军就势向东横扫700里,再战白沙、中村、广昌、建宁,五战五捷,打破以堡垒战术为主的第二次“围剿”。

对第一、第二次“围剿”的失利,蒋介石认为主因是以杂牌军为“进剿”主力,于是代之以中央军嫡系部队为“进剿”主力,进行第三和第四次“围剿”。由于采取的策略仍是“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弱点多多,因此这两次“围剿”均遭失败。

在第四次“围剿”中,以陈诚的嫡系组成的第一纵队第十一、第五十二、第五十九3个师几乎被全歼,这促使一些黄埔出身的嫡系将领对“剿共”策略的反思和总结。

在宜黄县黄陂蛟湖战斗中,第五十二师参谋长柳际明面对红军潮水般的攻击,在整个部队陷入各自为战的状况下,指挥该师辎重营,依托村庄构筑工事,奇迹般地得以逃脱。柳际明本为黄埔军校工兵科教官,善筑工事,由此提出实施碉堡战略的建议。第十八军副军长罗卓英也意识到工事的重要性,提出“多流汗,少流血”的口号。陈诚总结各将领的建议,将碉堡战略的好处归纳为五点:1。主动在我,攻守可以自由;2。后方可以确保,民众可安然来归;3。****难以向共区之外获得物资;4。我可省却防御兵力;5。****之狼奔豕突之惯技无法得逞。在此基础上,陈诚进而提出“碉成民安”口号。

1933年3月21日,红一方面军在宜黄东陂草台岗歼敌第十一师大部和第九师一部,红军主力7万余人顾不上打扫战场,迅速向北进发,以****为总指挥,展开攻取乐安县城的战斗。乐安守军为敌第四十三师的孔令恂旅共5000余人。第四十三师是杂牌军,被作为后方守备部队,此时刚划归陈诚纵队指挥。国民党军虽然在附近的崇仁地区集结了7个师的兵力,但慑于红军的打援战术,不敢迅速赶来救援。

蒋介石本以为乐安县城能被红军轻易攻破,但结局大出国共双方意料,孔令恂防守得特别顽强,红军采用强攻、夜袭、坑道作业等战术,围攻数昼夜,牺牲数千人,竟然未攻下乐安。究其原因,是孔令恂部在守备乐安时,在县城和城墙四周修筑了大量堡垒。随后,红军转攻宜黄县城。宜黄守军是柏天民的独立三十二旅5000余人。柏天民接受团长王耀武建议,依托县城坚固工事固守并取得成功。

红军两次攻城受挫,对国民党军队而言,虽属战术层级的小胜利,却意义深远。处于弱势的守军依仗碉堡能扛住几乎全部中央红军大规模的攻击,使得蒋介石对碉堡战术认识发生了转变。1933年5月,蒋介石在崇仁召开军事会议。会上,罗卓英再次提出多做工事,“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观点。对此,蒋介石嘉许说“这是战胜红军的要诀”,要到会者身体力行。他在给陈诚的手谕中专门谈及“剿共”战略战术要点:“多筑据点,勤修碉卡,纵深配置,以求稳固,吸引****来攻。当碉堡线稳固,****疲于攻击之后,又轻装急进,便装远探,秘密敏捷地向前推进。”

1933年上半年,蒋介石聘请德国将军冯·塞克特为军事顾问,帮助制订新军事计划。塞克特苦心研究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得出国民党军队应尽量避免与红军野战,用碉堡战术进攻红军的结论。塞克特认为:中央苏区方圆不过500里,只要坚持修碉堡筑路,逐步推进,即使一天只向前推进一两里,不到一年也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因此,他建议蒋介石改变战法,把“长驱直入”又改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了。

1933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进一步拟定了堡垒战的战略战术。其原则是:“以守为攻,乘机进剿,主用合围之术,兼采机动之师,远探密垒,薄守厚援,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对峙则守,得隙则攻。”在战术上“先求稳当,次求变化”,要求多筑据点,勤修碉堡,纵深配置,以求稳固,“务期星罗棋布”,“进得一步,即守一步,不为防线而为铁板式平面,逐渐推进,缩小匪区”。具体讲,担任进攻的部队,每天只前进四五十里,下午3时前要宿营好,立即构成简易的野战工事,起码做好一道鹿砦,阵地工事在天黑前完成。次日,根据作战需要,构筑碉堡工事,并修筑军用公路,第一线部队前进了,就留给守备部队防守,使得第一线部队有了可靠的后方,以便一步一步地蚕食苏区。

随着碉堡战略的推行,国民党军以抚州为核心,在中央苏区北部边缘,东起黎川南城交界处的硝石,西至吉安吉水,绵延800里通往中央苏区各主要公路上修筑封锁线。国民党军在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南城成立土木工程训练班,在南城北门外构筑了许多永久性和临时性工事,为训练班提供教学实例。

抚州是国民党军队筑碉堡最多的地区,具体有:第五、第六、第九十六师在硝石;第九十、第五十九、第十四师在南城、南丰抚河上游江两岸;第十师在腾桥、崇仁一带;第二十三师在乐安;第三十六、第四、第八十五师在金溪地区;第九十七、第九十九师在宜黄;第八十九、第九十八师在临川一带。碉堡构筑成梅花状,形成严密的交叉火力网。就构筑材料来说,有木碉、竹碉、土碉、砖碉、石碉;就大小来说,有排碉(也称母碉)、班碉(也称子碉);就高低来说,有楼碉、平碉(无棱)、伏地碉、地堡;就形状说,有圆碉、方碉、多边形碉、平顶碉、尖顶碉等。据史料统计,仅宜黄、南城、乐安、黎川、金溪、崇仁、资溪、南丰8县的碉堡就达2032座,占整个江西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国民党军修筑碉堡总量(2900)的70%以上。

结果碉堡战术非常成功,完全击中了红军的要害。

众所周知,红军士兵有着相当的革命信念又训练严格,十分骁勇善战。如果在野战,夜战或者遭遇战中,国民党军一般也只是和红军旗鼓相当。但是,红军只是一支装备轻武器的作战部队,他们只装备4万支各种枪械,其中步枪占绝大多数,轻重机枪只有600多支,子弹180万发,手榴弹8万枚。至于重武器,用李德的话来说:红军只有二十多门口径大一点的迫击炮和野战炮,缺乏攻打阵地战的能力。

****使用稳步推进的碉堡战术,沿着交通要道向红军苏区各战略要地缓慢推进,迫使红军跟他们打消耗战。他们为了避免被红军诱引后歼灭,****一般不主动出击,一遇到红军反击就退回碉堡。以碉堡作为支点最大程度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然后再次稳步推进。这样,红军就无法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无法使用运动战了。

红军的步枪和手榴弹实在无法有效破坏****的水泥或者砖石结构的碉堡,靠以往的人海冲锋又会遭到碉堡中密集机枪火力的严重杀伤。对付碉堡实在没有好的办法。

以碉堡作为依托,****只用较少的部队(一般一个碉堡只有一个班或者一个排驻守)就可以封锁住红军的连营一级的进攻。而大量的部队则集中在碉堡后方,随时准备围歼进攻碉堡的红军部队。而且****并非单纯修建类似日军抗战中那样的孤立炮楼,而是在德国军工专家的帮助下,修建了可以互相支援的碉堡体系。用德国顾问法尔肯豪森将军的话来说:****采取战术防御手段,依靠稠密碉堡体系,做到各堡相望,构成火网,星罗棋布,互为依托,既可防止敌方袭击,又能阻止红军通过,筑堡和清剿齐头并进,平推向前以挤缩匪区。根据当时的形式,最多一到二年之内,就可以稳定的全部清除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