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跟经典电影学家庭教育
49132900000003

第3章 《三个白痴》:引导孩子跟随他自己的内心

1.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本片以两兄弟寻找十年前的大学好友兰彻作为开头,展开一系列难忘的回忆。片中讲述十年前兰彻在印度传统名校里读书时发生的事情。

在这里,检验学生的标准只有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找不到工作、没有未来,但兰彻却偏偏与众不同——他不满学校一成不变的体制,想要改变这里的古老传统。

兰彻用他的活泼开朗和幽默影响着周围所有的人,他用智慧打破了学校这种一成不变的传统,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了科学界一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拥有400项专利),也做了回真正的自己。

这部电影获奖无数,上映伊始就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获得无数的好评。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它把教育、制度等问题与理想很好地连接在一起,引起了万千观众的共鸣。

影片中兰彻曾说过:“知道我为什么是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所在吗?”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孩子的理想都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们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能力以及家长的期望也都会有所不同,但不管孩子的志向是什么,只要是积极的,家长都应该予以支持。

但现实的问题是,绝大部分家长都喜欢自作主张,在没有征求孩子意愿的情况下,要求孩子成为他们所希望的那种人。家长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要知道,孩子也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选择。那些在家庭中没有选择权的孩子的作为永远只能在父母之下,所以,要让孩子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只有这样才可能超过父母。

所以,家长不应该违背孩子的兴趣代替孩子做选择,也不应该强制孩子去做什么,不应该压制孩子的好奇心,不应该给孩子划框框。

当那些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不堪重负的孩子艰难地行走在“理想”的道路上时,家长是否反问过自己,孩子现在所做的是不是他喜欢的,或者说,是不是他需要的,他想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家长深思。

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你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好好探讨一下,他以后想要做什么;不要轻易把自己的理想和期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兰彻的朋友法汉说:“我出生于下午5点15分,5点16分,我爸爸就宣布:我的儿子会是个工程师!我的命运之戳就此盖下。至于我究竟想做什么,从没人问过。”法汉的父亲,从法汉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已经为他铺好了通往工程师的道路,但法汉的理想是做一名摄影师。面对父亲,法汉从未有违反父亲意愿的勇气,但毕业来临之际,法汉终于在兰彻的帮助下鼓起勇气劝说父亲。

法汉对父亲说:“爸爸,我做了摄影师会怎么样呢?拿的钱少,住小点的房子,开小点的车,但是我快乐,我会非常快乐。无论我对您做了什么,都是因为我真的爱您,以前我什么都听您的,这一次就让我听从我的内心吧!求您了,爸爸。”

法汉的父亲倾听了儿子发自内心的想法之后,最终给予他支持。

法汉也做回了他自己,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作为父母,你对此有何感想呢?倾听孩子的心声吧。如果我的孩子向我说出这些真实的想法,我会为有这样一个渴望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孩子感到骄傲。

从现在开始尝试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吧。在这里我想说,倾听不是全部,尊重也很重要。和孩子说话时,请注意一下自己的语气,让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不要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责骂孩子,更不要过度地给孩子提供保护,否则不利于培养他的独立性。

在欧美很多国家,父母都比较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即便孩子跌倒在地,他们也不会因为心疼而上前扶起。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自己爬起来。

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其实有很多方法,例如教孩子穿鞋、穿衣服,尽量让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具体操作这些事情的过程有助于他掌握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游戏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影片中,兰彻还有一个好朋友拉朱,他的梦想和兰彻一样,也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但他的学习成绩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兰彻是第一名,而拉朱却是倒数第一。兰彻对此总结说:“为什么你学习不好,因为你在恐惧,你总是担心姐姐嫁不出去,担心母亲的生活和父亲的疾病。”

和很多“差生”一样,拉朱每次考试之前总是烧香拜神,乞求神的眷顾,但神只会给他带来失望。生活很残酷,也很不幸,他背负着家里所有的重担,身心疲惫,最终不堪重负而跳楼自尽,好在他大难不死。

所谓“祸兮福所倚”,拉朱被救过来后,他不再恐惧,不再害怕。他勇敢地面对现实中的一切,并凭着他的真诚最终获得一份让许多毕业生都羡慕不已的工作。他也做回了自己。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尽量给孩子多一些空间,不要给他制造太多的压力,让孩子做他自己。

2.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从来没有人怀疑《三个白痴》是一部蔑视权威、挑战教条的好电影。影片中,校长代表着传统、过时的教育制度,他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社会教育的弊端。学生们称他为“病毒”。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三亿个精子赛跑。”

“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它们会怎样?它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这是校长的人生信条,正如他的绰号一样,这些人生信条在在校园里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去。

影片中,有一位学生未在指定时间内按时完成作品,于是校长给他父亲打电话,说他今年毕不了业。这位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跳楼自杀。本来兰彻出于热心想要帮助这位同学,但作品刚刚完成还没来得及交到他的手中,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葬礼上,兰彻看着校长,终于忍不住开口说:“好消息,院长。大家都认为这是一起自杀,尸检报告上显示,死亡原因是窒息死亡,气管压力过大。大家都认为他是死于颈动脉脉压过大,那四年的心理压力呢?尸检报告中却没有提及。工程师是一群聪明的人,但是他们没有制造出能测量心理压力的机器,如果制造出来,大家就都知道这不是自杀而是谋杀。”

后来兰彻又找校长,希望校长改革学校的制度,校长却理所当然地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然后拉着兰彻到了教室,让兰彻讲一下教育制度到底有哪些问题。

兰彻沉思了一会,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单词,让同学们在三十秒内解读出来,同学们争分夺秒地找单词,可是三十秒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找到单词的含义。

兰彻给出了答案,黑板上的两个单词不过是他两个好朋友的名字。

兰彻说:“回到一分钟前,在我写出这两个词让你们回答的时候,你们都陷入了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这些无谓的压力不是孩子命中注定应该承受的,孩子都有理由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快乐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品质,它本该是孩子的专利,但很多孩子却由于各种原因而过早地失去快乐的权利。

孩子能否在快乐中成长和父母有着直接的关系。无知的父母总是以“为孩子好”为理由,给孩子制造过多心理负担,使孩子生活在无尽的压力之中,而那些聪明的父母总能清楚地认识到孩子对快乐的需求,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知道该怎么做。下面就来看看一个母亲对这一问题给出的几点建议,这些建议十分贴心。

1.拥抱孩子。

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声的关怀。研究发现:温柔的拥抱可以让人的情绪稳定下来,减轻压力,可以让孩子变得更活泼,更开朗,所以家长要经常拥抱孩子。

2.教导孩子关心他人。

要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让孩子参加一些团体活动。有专家指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3.不失时机地适当赞美孩子。

当孩子表现很好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好”。赞美要具体详细一些,指出哪里做得很好,但不要让孩子有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奖励孩子会用礼物或金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只想着那些报酬,这不是良好的行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4.放弃完美。

家长总是想要孩子展现最好的一面,当有一点不满意的时候,就会眉头紧皱。如果事事要求完美的话,可能会减弱孩子的信心,让孩子以后做什么事都会胆怯,没有信心。不如想一想“事情很严重吗?很多年后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此外,心理专家还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不要对孩子控制太过严厉。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可太过严厉又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不如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权,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和自在。

2.让孩子拥有广泛的兴趣。

假如一个孩子只有一种兴趣爱好,那么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感觉。

3.创建快乐的家庭氛围。

家庭的气氛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影响。有专家指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1岁以下)就能感受到周围的情绪。尽管当时他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但一个充满了暴力的家庭是培养不出快乐、乐观的孩子的。

影片中那名自杀的学生,因为压力过大、不快乐,而选择放弃生命、结束一切,可他的选择换来的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家人的悲伤。这出悲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在的教育体制的严重缺陷。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似乎除了学习和取得好成绩就没有其他值得学生关注的事情了。整个社会陷入了强调成绩第一的泥潭里。成绩第一,就证明了这个学生一切都好,这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于是,学生只有顺从,如果出了差错,在老师们眼里——绝大多数家长也这么认为——成绩差就是罪无可恕。

说到底,是学生心理太脆弱还是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必多言,其实谁都明白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

那么,从现在开始,作为孩子的家长,请不要再执著于成绩了,让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空间,让他快快乐乐地成长,不需要刻意要求孩子做什么,更不要刻意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事实证明,孩子快乐与否直接影响到未来的人生。心理研究表明,快乐的孩子容易与人交往,开朗活泼。不快乐的孩子容易出现自闭、孤僻等心理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不善交往。

在这里,我要给每一位家长一个忠告:请不要让孩子长大以后埋怨自己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3.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令人回味无穷,老师让兰彻回答“什么叫机器”,兰彻回答说:“机器,就是帮助减轻人力负担的东西,任何简化劳作或节省时间的东西,都是机器。例如大热天,按下按钮一阵凉风,电扇就是机器。和远方的朋友说话,电话就是机器。”

显然这样的答案并没有令教授满意,教授不再理会兰彻的荒唐理念,转而问了另一个学生,另一位学生很骄傲地说出了答案。“机械装置是实物构件的组合,各部分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由此,能量和动量相互转换,就像螺丝和螺帽或绕支点运动的杠杆、绕轴转动的滑轮等,尤其是指一种无论简单或复杂,由运动部件组成或者诸如滚轮、杠杆、凸轮等。”

兰彻很费解,就问老师:“老师,我用了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老师却对兰彻说:“你那么喜欢表达,去工艺美术学院。”兰彻辩驳道:“但是老师,每个人都要明白含义,不能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老师的答案却是——教科书上的很重要,并把兰彻赶出教室。

谁知兰彻又转回来,老师问怎么又回来了。兰彻回答忘了带东西。老师问忘了带什么。兰彻说:“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工具,有插图或者无插图的,硬皮的或者平装的,有夹套的、没夹套的,包含有前言、简介、目录、索引,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该装置需用视觉,有时候用触觉使用。”老师问他到底是什么,兰彻回答说:“书。”

老师问他为什么不简单点,兰彻轻松幽默地回答:“刚才我试过了,老师,没用。”

这段插曲彻底揭露了社会教育模式的弊端。孩子们只会读书读书再读书,思维模式被老师定格在书本上,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家长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能把孩子的思维限制在那些条条框框里,否则会让孩子失去思考能力。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孩子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1.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而不是把某些东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让孩子有思考的空间,能够判断事物是否正确。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打好基础。课后要巩固老师所讲的知识,让学到的内容得到很好的消化。

3.鼓励孩子不懂就问,而不是憋在心里,似懂非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否则会让孩子失去思考的动力和信心。

4.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调节的活动,如游泳、下棋、跳舞、打球等,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身心,还能让孩子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5.不管孩子遇上什么难题,家长首先要让他自己去解决,如果他解决不了,家长可以给一些提示,然后和孩子共同讨论解决,让孩子参与思考。

国外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韩国人就是“狮子型”的教育方法,让孩子面对现实,在困难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游乐场里,如果孩子要玩过山车,孩子的父亲就会让他一个人去玩,自己则站在外面等他,他并不是没钱再去买一张票,只是想让孩子明白,要想玩这个游戏,就要独自面对困难和恐惧,还得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和狮子的育儿方式很相似。在幼狮很小的时候,公狮经常把幼狮推到岩石下,让幼狮在困境中想办法,公狮或者母狮看见幼狮遇险都会远远地看着,直到有生命危险的时候才伸出援手。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是零距离,只有在这种距离下,幼狮才能更快地学会独立。

心理学家发现:各方面过多依赖父母的孩子,会在新的环境中适应不良,他们会缺乏主见和责任感,其他孩子往往也不愿意和他们交往。

因此,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专家认为究其原因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孩子受到了不恰当、不完善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关键在于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曾听过一个澳大利亚人如何教育子女的真实案例:

有一对夫妇带着两岁的女儿到医院做检查,妻子随医生进病房检查去了,丈夫与女儿在外面等候,过了一会儿,女儿想要喝水,父亲就在旁边的自动售货机上拿了一个免费杯子,接了一杯自来水,递给女儿,让女儿喝(在澳大利亚自来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

此时售货机正在出售一元一杯的各种饮料,这位父亲不是买不到饮料,也不是买不起饮料。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23万美元。

对澳大利亚人来说,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自己出去开创一片新天地,与其那时让孩子面对挫折彷徨无助,不如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拥有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将来才能够照顾好自己。

4.还给孩子一颗自由的心

这部影片长达两个小时四十多分钟,其中的片头曲唱出了孩子的心声:“他如风般自由,似风筝翱翔天空。”现代的孩子都渴望有一颗自由的心。

还记得影片中,那个“病毒”校长,最后想要自己出考题,让兰彻和他的朋友考试过不了关,不能毕业。校长的女儿袒护兰彻,被校长痛骂一顿。

这时,校长的女儿说出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你以为你儿子是从火车上掉下来摔死的吗?你一定要让他做工程师,你有没有想过他想要做什么,你把那么多压力加在他身上,到入学考试的时候他就选择了死亡。他想学文学,他想当作家,可他能写的只有这一封自杀遗书。哪怕只有一次,如果你说——如果你不想学就不要学工程了,按你心里想做的去学,那他今天就还活着。他不是自杀,而是被谋杀。”

父母会本能地犯一些逻辑上的错误,比如他们认为自己年轻时走过一些弯路,是由于做了某些选择,于是当孩子也要做这样的选择时,他们就拼命阻止,殊不知,人生有些错误是让人学会成长的不二法门。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上帝问囚在笼中的鸟儿:“你愿意到天堂生活吗?天堂比这里好上千百倍。”

鸟儿说:“可我现在很好啊,有吃的有喝的,还能天天听主人说话、唱歌。”

上帝又问“可是你自由吗?”

鸟儿沉默了。

于是上帝以胜利者的姿态把鸟儿带到了天堂,把鸟儿安置好后,就处理其他事情去了。

过了一年,上帝突然想起这只从凡间带上来的鸟儿,想看看它过得怎么样。

他问鸟儿:“我的孩子,你过得还好吗?”

鸟儿答道:“感谢上帝,我过得还好。”

上帝又真诚地说:“那你能谈谈在天堂里生活的感受吗?”

鸟儿叹了一口气,说:“哎,这里什么都好,就是笼子太大了,怎么飞也飞不到边。”

这就好比有些家长,他们希望自己成绩不佳的孩子上重点中学。孩子不理解,家长就教育孩子说,重点中学里教师一流,机会很多。

而孩子想说的是“我现在也很好啊,我的成绩在班里总能排前三名,另外,我球踢得不错,歌唱得挺好,老师和同学也都喜欢我。”

家长会说:“可是你能保证将来能考上一流的大学吗?”

于是孩子沉默了。

当家长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孩子送进了重点高中之后,才发现孩子在里面的成绩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出众。

于是家长就问孩子:“过的不好吗?”

孩子答道:“这里很好,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同学们也很优秀,可是我很累,我拼命地追赶,却总是赶不上别人。”

在生活中,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他们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模式,家长们要做的是在他们遇到挫折时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帮助,和他们一起讨论该如何去做,而不是教育孩子这样做是对的,必须这样做,不允许那样做。

兰彻有一句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也是很脆弱的,孩子的心理正处在成长期,过多的压力与负担超出了孩子的负荷,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被一些东西束缚着,挣扎但是又解脱不了,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很深的阴影。

家长要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孩子想要什么,孩子怎样做才是最快乐、最自由的。

影片中有一段兰彻劝好朋友坚持梦想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让许多观众发出感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如果喜欢摄影,为什么和机械结婚?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恐怖!”

父母应该知道子女自由的心希望在哪里翱翔,不要让爱好文学的儿子去拿起手术刀,让喜欢唱歌的女儿去学法律。

还给孩子一颗自由的心,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朝着自己的梦想目标去前进。

其实孩子幼小的内心是不喜欢被父母或者老师限制的,他们也像大人一样渴望自由,有自己的想法。

研究表明:孩子刚出生时就具备了对周围世界探索的潜能,对所有细小的事物感兴趣,充满好奇心和内在潜力。

孩子们还会有一种自由选择的需求。有些孩子在家里,一切事情都是家长安排好了,根本就没有做主的权利,什么都是父母说了算,家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而内心对自由和选择权的渴望也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5.让孩子拥有追求卓越的上进心

影片结尾处有句旁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地找上门。”有位智者曾说过:“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让我们来看一下片中的主人翁——兰彻。兰彻进入大学第一天就做了一个简单的导电装置,捉弄学长,让大家惊讶不已。他总能与众不同地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不去死记硬背,虽然老师和校长都不喜欢他,可是他的成绩始终是全年级第一。

兰彻只是做他想做的,想他要想的。他最终打动了校长,让校长的观念彻底发生了改变。校长把那支象征卓越的笔(校长的院长送给他的,让他将来遇见卓越的学生时就送给他)送给了兰彻。

毕业后兰彻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成为了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并在一所学校教书育人,用自己的理念去教导学生。

片中的兰彻劝朋友拉朱的时候曾说:“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都多。为姐姐的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

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胆小懦弱的孩子,身上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来气。他们不敢向前迈进一步,总是小心翼翼地讨好身边的大人,自己内心的想法早已灰飞烟灭,所做的一切都只为讨大人欢心。

只要是家长的安排,孩子们都言听计从,没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不”。如此下去,孩子就变成了读书机器,又怎能朝卓越的方向发展呢?

要想孩子成就卓越,首先要让孩子拥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

那又该如何帮孩子树立上进心呢?

1.给孩子树立恰当的目标,使他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和满足。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行动容易让人产生积极上进的情绪,而失败的行动容易使人产生消极退缩的情绪。家长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2.不以分数论英雄。家长应该知道,学习、分数、成绩都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些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是在其他方面却不一定差。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成绩落后,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整天训斥,家长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要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动机,减少单一学习动机给学生带来的烦恼。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明白,孩子的学习成绩虽然很重要,但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不能因为一次考不好而让孩子倍受精神折磨,整天活在痛苦中,怕考不上重点学校,怕家长训斥,怕老师责怪。

4.给孩子多一些选择,多一些自由。上进心是需要鼓励的。家长要知道,孩子追求的是卓越、上进和努力付出得到的回报,而不是那些分数。不要吝啬赞美孩子的语言,孩子是需要鼓励的,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好,不经意就能邂逅卓越,而不是拼命追赶。

影片中不仅兰彻成为杰出的人才,而且他身边的两位好朋友在兰彻的帮助下也取得了成功。

拉朱是兰彻的兄弟,一直缺乏自信,迷信神佛。家里很穷,他总是为家人担心。在经历过一次自杀后,拉朱幡然醒悟。在面试的时候他对考官说:“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好不容易获得了这种态度,我不会改变的。你们留着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态度。”

拉朱保留了他坦率的态度,保持着自己的想法与理念,终于赢得了面试,后来成了著名的工程师。

家长要知道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坚持自己的理念,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有些原则是不能改变的,这样才能不失去上进心。

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家庭的动力,如果来自家庭的压力过大,孩子反而不能放手好好地拼搏。

兰彻的另一个好友叫法汉,他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摄影师,但遭到家庭的强烈反对,家人希望他成为一名工程师。直到毕业,法汉终于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得到了父亲的支持,最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动物摄影师。

家庭是孩子追求卓越动力的根本所在。父母应当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己也要有上进心,正直进取。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自身不思进取,还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父母的话就会失去说服力。

因此做家长的要常常“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让孩子追求卓越,有上进心,就不要怕孩子有新奇的想法。兰彻当时利用物理知识保护自己,令人大吃一惊。大家都知道盐水能导电,但是只有他一个人用了。

当孩子有一些奇异的想法时,家长不要认为是异想天开,可以支持孩子去动手实践,让孩子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更能加深印象。

“知心姐姐”卢勤曾给家长们提过几个忠告。

1.成长比成功重要——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2.经历比名次重要——过分腻爱造成孩子无能

3.付出比给予重要——给孩子爱你的机会

4.对话比对抗重要——别跟孩子“较劲”

5.激励比指责重要——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

只有给孩子一颗自由翱翔的心,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追求卓越,让孩子的梦想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