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49256700000012

第12章 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定位

根据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充分考虑成渝经济区的现状基础和发展趋势,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功能定位是: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城乡统筹配套改革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先行区;中西部全面小康建设示范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利用市场化、全球化资源,依托现有发展基础,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发挥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军民结合国防科研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国家新型重化工产业基地等六大基地,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成为带动中西部增长的动力引擎。

城乡统筹配套改革先行区:以重庆市和成都市两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核心载体,致力于土地、户籍、财政税收、投融资等体制机制的大胆改革创新,寻求区域体制机制改革和实施的协调联动,在推进城乡统筹方面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内陆开放型经济先行区: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内陆城市开放型经济探索,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加速发展,使成渝经济区成为利用对外开放促进“三农”产业化、利用全球化资源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服务贸易水平促进城市化、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企业国际化、构建内陆口岸枢纽、现代商贸流通发展以及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促市场化的先行区。

中西部全面小康建设示范区:利用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及良好发展环境,发挥成渝经济区较好的小康建设基础,致力于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合理增长、经济社会结构加快转换、“三农”问题加快解决等途径,使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起到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效应。

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充分认识成渝经济区所在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三峡工程作用的发挥,也会影响到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到长江流域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通过共同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长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通过共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共同建设长江上游联防联治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发挥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功能。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西部地区经济中心和中西部全面小康建设示范区目标,成渝经济区分阶段发展目标如下:

到2010年,形成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总体框架的基础,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发挥;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和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小康社会水平不断提高。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约5.8%。

到2015年,形成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的总体框架,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现;统筹城乡改革和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明显见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约7%。

到2020年,成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在全国区域增长极中的位次提升,逐步缩小与前三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差距,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实现统筹城乡全面发展和全面小康,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GDP年均增长13%左右,占全国比重达8.5%,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