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49256700000016

第16章 成渝城市群的结构体系与空间布局

一、优化成渝大都市带的城市空间布局

(一)构建两个都市经济圈

重庆和成都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是成渝经济区内吸引区域外生产要素流入的重要窗口。应进一步加强两市对腹地的吸引和辐射功能,与周边其他城市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从而提高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具体而言,可分别以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致按照1小时车程的距离为半径,建设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成都经济圈实线红圈)。充分发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的优势,形成以大中小城市为依托、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其中,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包括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23个区县,主要包括重庆、永川、合川、江津、涪陵、长寿等地区中心城市;成都经济圈除成都外,主要包括绵阳、德阳、乐山、眉山、资阳等地市。两个都市经济圈分别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形成放射状与环状交通设施相结合的网状结构,使各大中小城市之间顺畅地互联互通;根据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分布状况,合理布局能源、通讯、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围绕重庆和成都各自的主导产业,发挥周边大中小城市的配套功能。通过对这两个都市经济圈的建设,形成成渝经济区的两个“引擎”,带动整个经济区的高速城市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发展三大城市群

在成渝经济区内部,除上述的两大都市经济圈之外,其他一些地区也具备相当的发展潜力,按照这些地区内主要城市的分布情况,可以分别构建3个城市群(城市组团)来促进发展。

1.南部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南部地区以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个地市为主体可形成“南部城市群”,从空间上看这四个城市相互之间的距离较短,且有高速公路、铁路、长江水道等进行联系,经济关系也很密切,可以形成一个群聚性相当高的中等城市群落。

2.北部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北部地区以遂宁、南充和广安三市为主体可形成“北部城市群”,该三市密集分布于一个较小的区域,交通便利,具备形成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3.达万城市群

在成渝经济区的东北部地区(川东北和渝东北结合部)还存在一个省际交界地带,该区域远离两个特大中心城市,从现阶段来看,可以依托万州、达州、开县、万源等主要城市构建一个“达万城市群”自成体系进行发展。

南部城市群和北部城市群随着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成都经济圈的辐射半径扩大(超过目前1小时车程的半径),该两个城市群的7个主要城市最终将分别融入到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两个都市经济圈当中虚线红圈。由于处在相对偏远的区位,达万城市群的独立性要强于南部和北部两个城市群,它最终仍然会逐步与以重庆为中心的都市圈对接从而融入到成渝经济区的大格局中,但时间上将晚于前两个城市群。

二、加强城市群内中等城市的发展

成渝城市群大多数中等城市的规模比较小,没有形成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在继续提升成都、重庆产业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布局在中等城市,形成城市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一批新兴工业基地,促进人口集中,提高城市化水平,缓解成渝经济区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各个中等城市建立工业园区。集中布局产业,培育能使成渝经济区极化效应得到很好扩散的经济增长中心,增强一系列成渝之间联系纽带上的“点”的实力,发挥其应有的承接、联系功能,在成渝城市群内形成协调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大的城市规模结构体系。

三、促进城市群产业差异化发展

加快成渝城市群内已有产业集群的升级,各地区加强沟通,达成共识,避免盲目引进、无序竞争,从而造成低层次的产业同构,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生态环境的破坏。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产业化促进城市群的快速发展。积极发展物流配送、金融保险、技术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强相互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尽快消除城市群内相互抵触的限制性政策,共同打造投融资平台,为城市群内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各地区应共同实施区域内园区集聚战略,培育差异化产业集群,提供城市群发展的经济纽带。

四、构建一体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成渝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不利于促进人口集中。加强城市群内部高标准交通网络建设,降低人流物流成本。加大以交通干线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成渝经济区(大都市带)内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网络,使各城市之间通达便利,进一步推动彼此之间的经济往来,促进经济一体化。加强城市群外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成渝经济区的路网规模和路网密度,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流入成渝城市群。形成跨省市的输电、供气网络,在能源供给上互通有无。加强成渝城市群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之间信息共享和区域物流业发展,形成顺畅的通讯网络,搭建信息传输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