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49444900000015

第15章 人生辩证法

黑格尔集辩证法之大成,然重理念思辨,故谓“唯心辩证法”。马克思继承黑格尔之成果,然以唯物论改造之,故谓“唯物辩证法”。恩格斯有《自然辩证法》,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总结概括。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有《人学辩证法》,强调人的自在自由。

现代人探讨人生哲学,题曰“人生辩证法”。

《易经》是中国辩证法之祖,是中国文化之源。《易经》以阴阳对立统一观论天道、地道、人道。论“人道”即为“人生辩证法”,或称“易经人生”。

“易经人生”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处理好天人、阴阳、刚柔、善恶、正邪、荣辱、义利、进退、得失、存亡、成败、顺逆、苦乐、内外、出入、方圆、厚薄、大小、主次、轻重、缓急等各自对立两方的关系。所以有人说,不读《易经》,白活一生。

儒道两家思想从易经来,各有侧重对立的一方但仍求辩证的统一,试看两家所论的人生辩证法。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欲速则不达。”(《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先进》)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老子《道德经》论“人生辩证法”:“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二十二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八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十四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

由上所引人生格言,可知儒家人生观侧重于自强不息,进取有为,但也告诫知进知退,知得知失,知存知亡;道家人生观侧重于自然无为,柔顺退让,然蕴涵以退为进,无为而无不为之义。我们若能儒道互补,取其精华,就懂得了中国人的“人生辩证法”。

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菜根谭》,乃是囊括了五千年中华民族处世智慧的奇书,包含了儒、道、佛三家学说之精华。全书由三百余句语录组成,文辞涵雅,对仗工整,含义深邃,可谓辩证人生、百味人生,尽蕴其中。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者;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浑厚矣。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一苦一乐相磨炼,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胆欲大而心欲细,志欲方而行欲圆。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可以消局中之危。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谢世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读研究生时,夏承焘、姜亮夫、孙席珍等诸位导师给我们讲治学之道,如以约御博,专博结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厚积薄发,举重若轻;心头的书要多,案头的书要少;……后整理成《治学偶得》一书出版,吾辈于治学中受益良多。

笔者在学习“易经人生”过程中,每逢生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或欲将争取实现某一生活目标,总是以易理来预测、决策,在实行中不断润适,总结经验教训,因而也有一些体会。如:从最坏处设想,从最好处争取,分上、中、下三档九段,步步为营,踏实前进,终可立于不败之地。

退休以后进入晚年,我常和朋友们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度过晚年?有的朋友说,只求健康、快乐就行,可不管有没有意义。笔者认为,人生意义还是要讲求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亦或迟或早固有一死,但求重于鸿毛,有千百斤就可以了,至少要保持晚节。

行文至此,想说明一点,我晚年写《易经与辩证法杂说》此书,也是为总结自己人生的经验教训,自勉自励,使晚年过得健康、快乐且更有意义一些。此书的多数篇章,如:《效天法地大人境界》、《人之初善恶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义与利》、《自助 人助 天助》、《其亡其亡 系于苞桑》、《无咎者,善补过也》、《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大过与小过》、《满招损谦受益》、《损益之道》、《功成身退天之道》、《永无尽止未济人生》以及《旅卦的启示——旅美十多年的人生体会》等,都是遵循易理、联系实际来谈“人生辩证法”,以此与同好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