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软肋——中国脆弱的十个瞬间
49449600000026

第26章 伊犁条约:虎口夺食,很难(3)

虎口夺食

曾纪泽一到达圣彼得堡就马上展开了紧张的谈判准备。国内的左宗棠已经进军伊犁地区,摩拳擦掌。曾纪泽致信左宗棠,希望他在前线积极备战,同时将沙俄的军队情况和伊犁情况及时反馈到圣彼得堡。崇厚谈判时,连伊犁地形都不知道,现在曾纪泽能及时掌握前线敌我情况,做到了知己知彼。

与俄罗斯人的谈判,曾纪泽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他经历四个回合的艰苦谈判,才最终扭转了形势。

第一个回合,曾纪泽在圣彼得堡立足未稳,沙俄外交部不等他说明来意,就断然拒绝对伊犁一事重新磋商,不仅坚持《里瓦几亚条约》有效,还叫嚣对中国开战。

曾纪泽冷静分析了俄方强硬反应的背后情形。沙皇俄国在1873到1876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在1877年、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又元气大伤,1879年又赶上了大灾荒,国内矛盾激化。二三十年来,沙俄财政一直拮据,曾纪泽判断他们也想早日结束和中国的纠纷,更不会和中国开战。有了这个基本判断后,曾纪泽谈判的脚步坚定了许多,对前景乐观了不少。曾纪泽还判断,俄国的竞争对手英国并不愿意看到俄国增长在中亚和中国的势力。英国等西方列强更不愿意看到战争在中国爆发。所以,沙俄现在的反应是典型的外强中干,他们只是制造战争舆论,想拖延时间而已,希望能把《里瓦几亚条约》拖成既成条约。

于是,曾纪泽平静地来到俄外交部,询问俄国拒绝谈判的原因。俄国外交部推说曾纪泽并不是谈判的中方全权代表,不具备谈判伊犁问题的资格。而且,崇厚是一等公使,曾纪泽是二等公使。一等公使签订的条约清朝尚且不批准,与二等公使签订的条约能有效吗?这些借口对毫无外交常识的门外汉或许有用,但对曾纪泽则一点作用也没有。他据理反驳说,公使不分一等二等,都是国家的全权代表,都有权代表本国政府谈判。任何外交代表和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都要经过本国政府的批准才能生效。既然清朝政府没有批准《里瓦几亚条约》,这个条约就是一堆废纸。沙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和曾纪泽重开谈判。

沙俄无言以对,又受到了国际舆论压力,不得不在1880年8月3日重新坐到伊犁问题的谈判桌上。曾纪泽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第二个回合的较量刚开始,曾纪泽就提出了修改《里瓦几亚条约》的意见,坚持俄国必须交还伊犁全境,边界照过去的中俄条约办理,俄国可以得到若干商务利益,但需要再谈。他的要求几乎全盘否定了《里瓦几亚条约》,俄国人毫不退缩地提出了反要求,坚持《里瓦几亚条约》的基本条款,清朝答应割地的还是要割,而且要增加赔款金额。作为回报,沙俄同意对若干不甚重要的条款再开谈判。沙俄代表甚至搬出俄国与之前侵占新疆的阿古柏政权的条约,坚持赖在伊犁,拒绝撤退。曾纪泽反驳说阿古柏是入侵者,政权是不合法的,况且已被消灭,俄国与阿古柏政权的所有条约都是非法的。沙俄又称俄军“代管”伊犁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能撤军。曾纪泽说既然你们承认伊犁是清朝领土,那么“代管”已经越权,赖着不走就是侵略了。

在第二回合中,双方争执不下,没有达成任何共识。

在第三个回合开始时,专门回国处理伊犁问题的沙俄驻华公使,中国通布策说,曾纪泽难缠,但是总理衙门好打交道。布策建议直接向清朝政府施加压力,先用武力恫吓慈禧太后和总理衙门,清朝国内屈服后自然会给曾纪泽施加压力,最终达到迫使曾纪泽在谈判桌上让步的目的。

于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下令俄国舰队向中国靠拢,布策返回中国依仗战舰逼总理衙门妥协。沙俄代表则照会曾纪泽,俄国拒绝就伊犁问题与曾纪泽继续磋商,谈判地点将改在大清国的首都北京,俄国已派出首席谈判代表布策带着舰船起程,直接和总理衙门举行会谈。

这一招对总理衙门果然很管用。总理衙门的大臣们听到俄军来到中国沿海便慌作一团,马上电令曾纪泽与俄国外交部交涉,就布策进京一事“设法转圜”,“从容商议”。只要布策不来北京,中国可以让步。

但这一招对曾纪泽还是不管用。曾纪泽一收到总理衙门的电报就洞察了俄国的把戏。他临危不乱,立马回信国内,稳住总理衙门,同时致信新疆左宗棠,建议清军加强戒备,兵逼伊犁,作出准备随时武力收复伊犁全境的姿态,为谈判增加筹码。然后,曾纪泽闯入俄国外交部,开门见山地质问布策去中国干什么。俄方答复说,布策去同总理衙门磋商伊犁问题。曾纪泽再问,既然是“磋商”,为什么要带着军舰?难道是要开战?接着,曾纪泽严正宣布代表大清朝正式通知沙俄政府,希望沙俄将布策召回,仍在圣彼得堡进行磋商。如果俄国坚持要让布策去北京谈判伊犁问题,曾纪泽就马上起程去北京与布策谈判。不论是在圣彼得堡还是北京,布策都必须和曾纪泽谈判,而且绝对不能带军舰进谈判场。为了增强语气,曾纪泽还“假传圣旨”,威胁如果沙俄军舰进入清军海防区域,清朝舰队必将其击沉。沙俄政府没有想到清朝会不顾战争威胁,以战争相威胁,态度立刻软了下来。

几天后,清朝公使馆就接到俄外交部照会。沙俄宣布召回布策,重开磋商。

曾纪泽的冒险让中方在第三回合中取得大胜。为什么说冒险呢?因为总理衙门已经决定妥协,而且指令曾纪泽让步了。但是曾纪泽置之不理,执意强硬。一旦把俄罗斯人激怒了,战争真的爆发了,曾纪泽就是罪魁祸首了。其次,曾纪泽反过来以战争相威胁,但是国内大炮连弹药都不够,根本打不赢战争。曾纪泽出使英法时,曾经就采购弹药的事情与列强磋商过,对国内军事力量的薄弱一清二楚。但他的强硬对沙俄这样的“纸老虎”起效了。

第四个回合,沙俄鉴于曾纪泽在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决定同意将伊犁全境归还清朝。但提出了两个附加条件:第一,清朝从黑龙江或者从乌苏里江领域划一地给俄国,补偿沙俄从崇厚手里得到的割地;第二,清朝赔偿俄国“代管”伊犁付出的两亿卢布。曾纪泽指出,清朝断无割地之意,愿意将伊犁西边之地在修界时酌让若干,已到极限,拒绝其他割地要求;至于赔款两亿卢布,万万不会答应。俄国见要求被拒,由海军部再次出面叫嚣,要派海军舰队去北京找清朝皇帝谈判,用大炮让清朝批准《里瓦几亚条约》。曾纪泽反过来威胁,如果俄海军进入中国海防范围,清军一定予以痛击!

俄军这次不怕威胁。亚历山大二世真的下令海军军舰向中国沿海靠拢。

总理衙门再次慌作一团。他们知道曾纪泽不听话,也绕过曾纪泽直接与俄国人交涉,达成意向性妥协。总理衙门同意将伊犁西边若干领土割让沙俄,同意赔偿1200万卢布,并且在通商和领事事务上给予沙俄更多特权。李鸿章亲自致电曾纪泽,表示能够和沙俄达成妥协避免战争,已经是大幸了,要求曾纪泽按照达成的妥协签约。

俄国人满意了,觉得曾纪泽没有办法强硬了,于是兴高采烈地重开谈判,要求曾纪泽在俄方拟订的条约上签字。

曾纪泽很愤怒、很无助,可依然斩钉截铁地拒绝签约。曾纪泽坚持,伊犁地区必然回归中国,同意将伊犁西边若干土地割让是底线。曾纪泽既然是全权代表,就是钦差大臣,没有他同意,伊犁问题就算没完。至于赔款,曾纪泽也亮出底线:只能出九百万卢布,多一分都不行!沙俄代表大吃一惊,曾纪泽竟然顶风拒绝,推翻了总理衙门达成的妥协。他们最后一次威胁曾纪泽,难道就不怕沙俄军队的枪炮吗?曾纪泽答道,我的态度也是最后态度,不可再让!如果俄国一意开衅,中国奉陪到底!顿时,中俄双方参谈人员全都傻了眼。谈判正式破裂了。

一连几天,俄方没有任何动静,总理衙门却连连催促曾纪泽尽快完结谈判。慈禧太后甚至发来懿旨,要求曾纪泽按总理衙门达成的妥协签约。曾纪泽全都顶住不办。

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曾纪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直到一天,曾纪泽收到了一封急电。把电文看完后,他突然有如释重负之感。原来当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阅兵时遭炸弹袭击身亡!曾纪泽相信沙俄内政将急剧恶化,政局不稳,就没有在谈判桌上强硬的资本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曾纪泽马上起身,借口向新皇帝递交国书去皇宫探探外交风声。不久,曾纪泽就收到了沙俄外交部的答复,同意伊犁问题按曾纪泽提出的条件签约,并且建议第二天午后就签字。

1881年2月的一天午后,中俄终于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清朝除接管伊犁九城外,争回了原来崇厚私自割让的伊犁南面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尽管条约依然割让了部分土地给沙俄,还增多了对沙俄的赔款(加付俄国900万银卢布,约合白银500余万两),并在商务方面作了让步。新约传回国内,左宗棠认为条约成功改立原因是俄国担心真的开战,怕清军“径取伊犁,彼中草木皆兵,遂弭首归诚,退就议和”。但对改订后的《伊犁条约》,左宗棠还不满意,认为:“伊犁仅得一块荒土,各逆相庇以安,不料和议如此结局,言之腐心。”的确,《伊犁条约》依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领土、赔款、商务和外交上的许多权益。但曾纪泽毕竟为国家争回了大片土地,废除了部分其他不平等内容,遏制了沙俄在中国西北扩张的势头。这是晚清外交少有的大胜利。

条约一公布,世界舆论顿时哗然。英国驻俄国公使德佛椤当日向英国外交部电告此事时称:“奇迹!中国的曾纪泽已迫使俄国作出了它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了出来!”法国驻俄公使商西也用“奇迹”评价曾纪泽的表现:“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的曾纪泽创造的都是一个奇迹!”国内更是赞誉之声迭起。大学者、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俞樾用了16个字来评价曾纪泽的这次外交功绩:“公踵其后,十易八九,折冲樽俎,夺肉虎口。”

时势造英雄,晚清最大的时势是西强东弱,清朝国力越来越弱,在屈辱的深渊中越陷越深。曾纪泽个人也受到弱国外交的限制。人说,弱国无外交。曾纪泽的表现证明,弱国更需要外交,需要用好外交规则和国际舆论,在现存的游戏规则下面尽可能维护本国利益。这就要求外交官需要有卓越的外交能力和高超的外交技巧。

曾纪泽一生的悲剧在于,他自己是弱国的强外交官,而国内的衮衮诸公浑浑噩噩,不能支持他的外交作为,反倒老是拆他的台。

《伊犁条约》谈判的时候,总理衙门就在英法俄等国的压力下宣布免除崇厚的“斩监候”,后来又将其“加恩开释”。英法俄等国不希望中国少一个只知妥协的外交庸才,假如中国人都成了精明的外交家,列强就讹诈不到什么权益了。而总理衙门是想通过释放崇厚来向俄国“示好”,解决改约问题。“示好”还是“示弱”,“帮大忙”还是“帮倒忙”,曾纪泽最清楚。

1883—1884年,曾纪泽在巴黎就越南局势与法国政府进行了谈判,立场强硬为国争利。但朝廷上层一意主和,决心妥协。结果,曾纪泽被解除驻法公使的职务,并在1885年6月卸任驻英俄公使职务,被召回国。曾纪泽离开了外交舞台,只能沉溺于国内保守迷信、蝇营狗苟的官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命运把他放到与他个性能力完全相悖的环境中,人不能尽其才,内心会郁闷无助。曾纪泽回国后先后任户部、刑部、吏部等部侍郎,也担任过总理衙门的外交大臣等职务。他的观念遭到了许多人(包括在外交事务中与曾纪泽不对付的赫德)的反对,他的举措遭到了他们的阻挠。朝政整体腐败,曾纪泽归国后无甚作为,不满52岁便郁郁而终,谥号“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