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63

第63章 水的女儿:王会悟(1)

余聪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的时候,这个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中共“一大”,其参与者除了那十几位中外正式代表外,还有一位不被人们关注的非正式代表,她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窈窕淑女,既是会务的筹备者,又是会议唯一的服务者与保卫者,是她决定了上海的会址,又是她决定将会址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正是由于她的运筹安排得当,才保证了中共“一大”的顺利召开和圆满结束。她就是党的“一大”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同志。她与丈夫李达一起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积极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真正的人”。

【关键词】王会悟 中共一大 妇女运动

南湖不大,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圣地;

画舫不长,却启动着中国革命的航程。

在上海会址遭盯梢、会议代表遇追缉的危机时刻,是谁的妙计引到南湖召开,又是谁用画舫作掩护保证会议的圆满成功?

这一切均出自一个不是共产党员的普通女人,她的名字叫王会悟,一个在党的史册上留下闪光印迹的人。

一、书香之后——王会悟生平

1898年,当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掀起高潮与失败这一年,王会悟出生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她的父亲王彦臣是晚清秀才,靠教私塾养家糊口,王彦臣禀性耿直,对子女门生要求很严,王会悟从六岁开始就开始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王彦臣的教书特点是坐得住,能一天到晚盯住学生,不像其他私塾先生那样上午应个景,下午自去访友、饮茶、打牌去了。所以王彦臣的教书“名声”很好,学生最多时达四五十个。这些同学年龄相差一般比较大,有的都大出六七岁。她的同学中有一个比她大两岁的亲戚,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茅盾(沈雁冰)。王彦臣是茅盾曾祖母的亲侄儿,所以论辈份王会悟应是茅盾的表姑。沈家本来自有私塾,由茅盾的祖父亲自主持。但是他的父亲还是“慕名”将年幼的沈雁冰送到王彦臣的私塾来就读。

王会悟的母亲是位贤慧能干的女人。她既要操持繁重的家务,又兼做些手工活以补贴家用。良好的家教,使少年时期的王会悟禀承了父母的耿直、坚忍、颖慧。这对她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条件。

12岁时,王会悟考入嘉兴女子师范学校,(现为嘉兴一中)离家寄宿逐渐培养起独立生活的能力。然而一年后,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王会悟13岁时,年龄刚过40岁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了。这个无情的打击使她痛不欲生。但她很快清醒过来,含泪辍学回乡,女继父业自强自立在家乡教起书来。由于学生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室容纳不下,王会悟便向本镇定阁寺的和尚借了一个殿堂,干脆独自办起了桐乡县第一所女子小学。课程设有国文、算术、体育等。王会悟办小学引起乡人的关注。有的赞许说“少年有为”,质疑者则说:“一个13岁的小女孩办学校旷古未闻,她怎么能教与自身年龄相仿,甚至比她年龄还要大的孩子呢?”怀疑者怎么也没想到,办了一阵,王会悟声名鹊起,乡亲们纷纷议论说:“小王先生教得也不比老王先生差啊。”不久,学生骤增至100人左右。学校兴隆了,王会悟也忙不过来了,于是她请来了茅盾的堂妹沈明霞帮忙。她把学生按文化程度的高低编成四个班。自己教高级班,沈明霞教初级班。当时,桐乡县教育部门为了表示对这所日益兴隆的女子小学的支持和鼓励,每月还奖给教员5元钱的津贴费。王会悟把在师范里接受的新思想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极力向学生宣传妇女解放的新观念,倡导新风俗,她反对当童养媳,鼓励女孩子们剪辫子、放脚等。有一次,她发现一个小姑娘把双脚裹得紧紧的,便动员她放开。小姑娘难为情地说:“脚长大了将来会没有要的(即找不到婆家)。”王会悟噗嗤一笑:“将来社会要进步的,你裹成了小脚以后才没人要呢!”学校办好了,既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一些人的妒忌。乌镇一位游手好闲的秀才,早就垂涎起那5元钱的津贴。

他到处对别人讲:“王会悟小小女子,又未受过足够的正规教育,没有资格当老师。”他向县里提出由他取而代之。县里居然同意了。王会悟不堪受人藐视,随之愤而离校,来到了湖州的湖郡女塾半工半读。这个女塾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以学英文为主,与上海的中西女塾是姊妹学校。王会悟去后不久,曾动员茅盾的结发妻子孔德沚也来这里学习几个月。起初,王会悟边搞清洁卫生边念书,她看了很多进步书刊,从中,她对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有了更多的理解,她暗暗下决心,要为千百万被压迫的姐妹多作贡献。后来老师发现她中文水平较高,便向校长作了汇报。经考查,校长决定让王会悟为在校牧师的夫人们扫盲,办一个“娘娘班”。这样教书便代替了做勤杂工。

1919年,全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在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中,王会悟接触了大量的新思想、新文,深受鼓舞。她最爱读的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每每读到会心处与自己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这位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便拿出笔来,给陈独秀、李达、恽代英等她所敬佩的社会精英写信,表示赞成采用白话文,拥护他们的革命主张。陈独秀在回信中兴奋地说“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都影响到教会学堂了”,他夸奖王会悟“胆子大”,勉励她“多读点书”。

为了追求新思想,为了救国救民,王会悟毅然离开浙江湖州,来到新思想荟萃、风云人物集的大上海,后经上海学联介绍,她参加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担任理事,因工作热情负责,思想进步,深得会长徐宗汉(辛亥革命元老黄兴夫人)器重,担任文秘工作。在这里,她拜会了陈独秀,并加入了陈独秀创办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李达是中国留日学生总会代表,经常回国,并和女界联合会有工作上的联系。1920年夏,日本留学生李达从国外回来,在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常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宣传革命,针砭时弊。当年8月,李达与陈独秀、李汉俊在上海发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两三个月后,开始编辑出版《共产党月刊》。此时,王会悟结识了李达,常帮他誊抄文章,在工作接触中,王会悟很是敬佩李达渊博的学识和才华。由于志趣相近,接触又多,遂萌生爱情。1920年下半年,由陈独秀夫人高君曼操办,在上海法租界渔阳里2号陈独秀的家里,李、王二人结成了革命的伴侣,新房就设在陈独秀家二层楼房的底层。婚后,这对革命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为筹建中国共产党而奔走操劳。

二、幕后功臣——王会悟与中共一大

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积极准备,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日渐成熟。1921年6月初,第三国际派来了马林,和他同来的还有赤色国际代表尼可尔斯基。他们先到北京,和李大钊、张国焘等人会谈了好几次,决定召开一个全国性的建党会议。为了争取陈独秀出席会议,又决定把会址设在上海。通过交谈,马林认为中国建党条件已经成熟,建议李达从速召开成立大会。由于陈独秀应邀南下广州出任广东省教育厅长,于是李达就担负起了上海组代理书记的职务,所以李达的工作特忙,又加上他还要忙于编辑工作。李达就把大会的一系列工作(包括给各地代表发会议通知和安排各地代表住宿以及确定“一大”会址)全权托付给了热情能干的妻子王会悟。

王会悟接到这个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首先她按照李达的要求给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发信,要求各地速派两名代表前来上海召开中共“一大”成立大会。

然后就确定开会地址,王会悟知道,在上海开党代会,危险确实很大,她便向丈夫提议道:“永锡,不如到我的老家乌镇去开会!”因为乌青两镇位于浙江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俗称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地,是个“三不管”的地方,而且风景秀丽。

其实,李达很想去夫人的家乡看看。他常听妻子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这颗镶嵌在杭嘉湖平原的璀璨明珠,不但流传着许多婉约美丽的民间传说,而且还保存着大量的名胜古迹。唐代银杏、昭明书室、石佛寺、修真观……无不吸引着他。

但他沉思了一会,道:“会悟,乌镇地方是清净,但你想,平时极是清净的一个水乡小镇,如一下子聚集了十多个陌生人,还有外国人,能不引起轰动?”王会悟想想也是。王会悟又想到了中华妇女联合会会址,但又想到人来人往,不便保密。最后王会悟想到了李书诚的寓所。李书诚乃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亲哥,曾担任过国民党黄兴南京留守处的参谋长、孙中山的军事部长、北洋军阀政府陆军总长等职,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左派人物,阅历丰富,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望。王会悟还了解到,李书诚一家已出外避暑,如能借此在他家找个房间开会,安全系数会要高得多,且李家离上海博文女校很近,代表们行动也较方便。于是,王会悟当即找到了李汉俊商量说:“你哥哥到外地去了,我想开会就借用你哥哥的客房,怎么样?”李汉俊一怔,问道:“你是怎么想到我这里的?”王答:“借你哥哥的牌子嘛!”李汉俊又一怔,说:“这间房子太小,到饭店或者什么地方找个大房间,或者找黄兴夫人借一间房,岂不更好。”王会悟解释说:“这些地方我都想过了,但都不合适。黄兴夫人那里人来人往,很复杂。饭店就更不行了,这是什么会,怎能去饭店?”李汉俊听了,暗暗叹服王会悟考虑问题细心、周全。想了想,慨然说道:“好吧,就在这里开吧。”中共“一大”的会场问题解决了。

开会的地点确定后,王会悟又忙于寻找外地代表来沪的临时住所。她通过多种途径,打听到法租界蒲柏路有一所博文女校,7月中旬放暑假,有空闲的教室。另外博文女校与选定的“一大”会址望志路106号相距只一里多路。她认为这个地方不错,就以“有个学术团体要在上海召开学术讨论会”为由,向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商租了一幢带厢房的统楼。之后,买来芦席、蚊香等物,还想方设法安排了床铺。外地代表来沪后,除了年龄较大的何叔衡和董必武两位分别住在湖南会馆、湖北会馆之外,其余的人大都住在博文女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李书城家召开。大会代表13人,代表全国57名共产党员,7个共产主义小组。李达、李汉俊代表上海小组。张国焘、刘仁静代表北京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