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太极图
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主要继承自《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状态,即阴阴阳未分的混沌時期,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太极图,实际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
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
阴阳五行学说:对阴阳五行学说基本内容的了解与掌握是读懂《周易》的基本要求。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抽象认识,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先哲用阴阳来表示万物两两相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周易》讲“一阴一阳谓之道”。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的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
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阴阳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也就是相互消长的作用,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阴阳具有互根互用的作用,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具有消长平衡的作用。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阴阳具有相互转化的作用,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从中可以看出,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这种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一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在具有上述基本作用的同时,阴阳还具有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阴阳的普遍性表现在: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从宇宙间天地的回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阴阳作用的结果。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所运用范围的不同,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改变了,则其阴阳属性也就要随之而改变。阴阳这种相对性表现为:①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②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阴阳的关联性,即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一对矛盾,才能用阴阳来说明,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等等。如果不具有这种相互关联性的事物,并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不能构成一对矛盾,就不能用阴、阳来说明。
阴阳虽然是哲学范畴,但它又是具体的、实在的,在实际中又是容易划分的。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水和火具有阴阳的基本特性,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运化)。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把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取象比类,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属性,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化(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是一种朴素的物质观。五行的属性、相生相克关系是五行学说关于宇宙万物形成与转化的理论依据,五行中的五种基本物质既有实在的物质属性又有抽象的物质属性。
五行五种物质的属性:
木的特性:日出东方,与木相似。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热,与火相似。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与土相似。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日落于西,与金相似。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相似。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相生相克:
按照五种事物属性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三种表现关系,即事物的“本身”、有助于事物向有利方向运动与发展转化或有阻碍于事物向不利方向运动与发展
转化的“生”以及无助
事物向有利方向运动
与发展转化或有助于
向不利方向运动与发
展转化的“克”。五行的相生相克,就像阴阳一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无生无克,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没有事物发展和变化中的的平衡与协调。五行相生:水生木:水温湿,有利于木生长,所以水生木。木生火:木助于火燃,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火后灰积,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金藏土中,土露而金出,所以土生金。金生水:金聚阴气,阴气为湿寒,湿寒为水,所以金生水。五行相克木克土:木出而土松,所以木克土。土克水:土多阻水流,所以土克水。水克火:水多致火灭,所以水克火。火克金:火旺而金熔,所以火克金。
五行旺在自己的方位,自己的属地长生,旺盛,所以有:木旺在春(木于春季,东方),火旺在夏(火于夏季,南方),土旺在四季(土于中央四季,中央长夏),金旺在秋(金于秋季,西方),水旺在冬(水与冬季,北方)。
五行相在生我的方位,生我者,相助于我,所以有:木相在冬(生木者水也,水在北方,冬季),火相在春(生火者木也,木在东方,春季),土相在夏(生土者火也,火在南方,夏季),金相在四季(生金者土也,土在中央,四季),水相在秋(生水者金也,金在西方,秋季)。
五行休在我生的方位,我生耗费能量,所以有:木休于夏(木生火,火在南方,夏季),火休于四季(火生土,土在中央,四季),土休于秋(土生金,金在西方,秋季),金休于冬(金生水,水在北方,冬季),水休于春(水生木,木在东方,春季)。
五行囚在我克方位,我克同时也受对方牵制,所以有:木囚在四季(木克土,土在中央,四季),火休在秋(火克金,金在西方,秋季),土囚在冬(土克水,水在北方,冬季),金囚在春(金克木,木在东方,春季),水囚在夏(水克火,火在南方,夏季)。
五行死在克我方位,克我使我很难发展,所以有:木死在秋(金克木,金在西方,秋季),火死在冬(水克火,水在北方,冬季),土死在春(木克土,木在东方,春季),金死在夏(火克金,火在南方,夏季),水死在四季(土克水,土在中央四季)。
五行学说中的“生我”、“我生”、“克我”、“我克”,既是自然界的现象,又是逻辑理念,逻辑理念使之上升到哲学范畴。
阴阳五行是哲学范畴,按照这一哲学思想体系,自然就有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的物质观与宇宙形成观,对万事万物赋予阴阳属性及五行归属也就顺理成章,也自然成为八卦、中医、占卜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