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朝反攻演义
4978100000038

第38章 闻惊变怒不可遏 笔墨中大家风范

在戴贤亭的远征军撤离保定的时候,曾经留下了两名干事,他们的任务是潜伏下来,观察民间的异常动向,开始的一段时间,社会似乎非常的平静,这两个人虽然四处窥探,却并未发现什么重要的情报,直到这一天,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

本地一位刚刚从京师参加完会试的举人(由于非常时期,他所参加的这一届会试通过率超高,因此幸运的获得了贡士的头衔)回到了保定城,此人刚一回来便以贡士的身份联合知府以及本地社会名流共同呼吁全民捐资助饷,但得到的反应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成千上万的百姓走上大街,涌向州府衙门,他们呼喊口号,咒骂官员贪污腐化、朝廷无能;抱怨连年灾荒却还要缴纳“辽饷”、“练饷”等额外的赋税;质疑明庭为什么对鞑虏割地赔款、卑躬屈膝,对待“民变”却如此残忍;更有甚者跳梁叫嚣,要推翻明庭,投靠匪伪政权“大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保定知府在短暂的慌张之后,强制镇定下来,他一面紧急上书朝廷,陈述事情的经过原委,一面使出浑身解数安抚地方民心。同样的,那两名潜伏特务也在同一时间将事情以飞鸽传书的方式送到了戴贤亭的手中。大明全国其他州县此时也在上演着类似的场景,各地的官员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一样飞向内阁,而此时的皇宫大内,却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观。全然不知一场大变故已经开始在大明天下悄悄的弥漫开来了。

钟翠宫正堂大厅里摆放着一张十分宽大的餐桌,桌上珍馐罗列,正上方端坐着光凌帝朱慈烺,餐桌左右两侧则分别坐着永、定二王。

“咱们兄弟难得凑到一起吃饭,今天一定要尽心尽兴啊!哈哈哈!”光凌帝显然非常高兴,不时的劝两个弟弟饮酒吃菜。

定王说:“此番皇兄大婚选秀的事情也定下来了,托皇兄福,臣弟也凭空得了两位王妃,嘿嘿……”

“你看这个没脸没皮的德性!”光凌帝掩口笑道。

“皇兄,大婚日期可曾定下来?”永王问道。

没等光凌帝回答,定王笑嘻嘻的说:“嘿嘿嘿!老四啊,你可别生气,按理说呢,这三位秀女是应该分你一个的,可惜你年纪还小。不过没关系,反正你宫里有的是俊俏的小内官,再说还有皇兄……”这时光凌帝朱慈烺眼疾手快,抄起象牙筷子照准他额头就是一下,清脆响亮。

永王也憋着红脸,咬牙切齿探身对朱慈烺说:“皇兄,所谓‘打蛇不死,必有后患’。似他这般人品,将来谋权篡位也说不定喏,不如趁早把他杀掉算了!”

“嗯,四弟言之有理!”朱慈烺佯装点头沉思,定王可急了,坐在椅子上颠颠直跳:“皇兄,怎么这样!你我可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呀!您可不能如此绝情啊?”

朱慈烺和朱慈炤二人面无表情,缄口不言。定王朱慈炯急了,指着永王大喊:“好你个老四啊,就知道你小子不地道,善工狐媚,蛊惑君王!告诉你,你休想害我,我可是跟皇兄一样是嫡皇子!”朱慈炯眼睛瞪的溜圆,按着桌子半起身伸长脖子大喊。

扑哧一声,光凌帝和永王再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哈哈哈,慈炤,你瞧他那副德性!哈哈!”

屋内欢声笑语,水晶帘外,一名小火者被侍卫拦在御阶前,有内使进来悄悄附耳告诉了御前近侍王德化,王德化略微迟疑片刻,慢慢的退出门来。

“皇上正在用膳,有什么事情待皇上用过膳再说吧!”说完王德化转身就要回去,那名小火者扑通一声跪下抱住他的靴子,急忙喊道:“公公!是内阁急奏,求公公务必速将此奏折递交圣上御览!”说着双手捧上一本奏折,举过头顶。

王德化接过奏折翻开浏览了一下,脸上顿时骇然失色,顾不上别的,拔腿跑进殿内,冲开水晶帘。速度之快,屋里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你干什么!”光凌帝怒斥道。

“陛下!内阁急奏!”说着双手献上那本奏章。

光凌帝余怒未尽,狠狠瞪了他一眼,接过奏折。很快,光凌帝也跟王德化刚才一样,脸色越来越差,终于拍案而起,将奏折狠狠的摔在地上。屋内的气氛一时间紧张起来,永王脸上的笑容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定王朱慈炯看看皇帝,又望望永王,完全不知所措。

过了好一会儿,永王朱慈炤小心翼翼的问朱慈烺:“皇兄,发生什么事情了?”

朱慈烺嘴唇哆嗦,脸颊的肌肉抽搐,额头上青筋暴起,攥紧双拳突然捶在桌子上,震的桌上的盘碟哗啦作响。

“寡人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上天,难道你的眼睛瞎了吗!”

“皇上息怒!保重龙体呀,皇上!”王德化慌忙跪下劝道。

永、定二王也站了起来,朱慈炯凑上前,拾起那本奏章,但是并没翻开,而是双手递上,问道:“皇兄,到底怎么了呀?”

“你难道不认得字吗?自己看!”朱慈烺歇斯底里的吼道。

“是是是!皇兄别生气,臣弟自己看,自己看。”定王的声音最后小的连他自己也听不见了。

永王凑到跟前,跟定王一起将那奏折的内容大体浏览了一遍。

奏章的内容写得很简洁,大意是说:捐资助饷收效甚微,由于全国各地人心浮动,且多有民变迹象,潜伏在山区的流寇残部也开始蠢蠢欲动以至钦差巡按御史黄士俊和刘同升在北畿平山县滹沱河北岸遭到流寇残部的偷袭,不幸遇难……

巡按御史的死基本上就已经宣告了“捐资助饷”运动的彻底失败。定王吃吃的合上奏折,用胳膊肘悄悄捅了捅永王,冲他使了个眼色,彼此会意,一同告辞。

“呼!吓死我了!”出了钟翠宫,定王朱慈炯长长的吁了一口气,一边抚mo胸口一边摇头说,“我还是头一回见到皇兄发这么大的火!看来这次情况真的不妙了呀!”

“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我怎么会知道?回去吧!连顿饭都吃不安稳,真是天不悔祸啊!”

望着朱慈炯远去的背影,朱慈炤陷入沉思。杨常凑到跟前,轻声问道:“殿下,咱们也回去吧!”没有反应,杨常只好轻轻扯了扯他的衣襟,提醒道:“殿下,殿下!咱们该回去了!”

“啊?”永王猛然惊醒,集中了一下精神,“好,说的也是,走吧!”

“殿下,您一定还没吃饱吧,奴婢这就去给您弄些吃的来,您先歇着,奴婢这就回来。”回到寝宫,杨常帮他换上便装,便去为他弄饭去了。坐在书案前,朱慈炤心中却波涛汹涌:

眼下几乎全国的力量都被迫集中在陕北剿匪的事情上,塞外的鞑虏一直都在蠢蠢欲动,内忧外患一起来,可是偏偏这个时候又有民众反战,真是漏船偏遇打头风。照这个样子看来,明朝真的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可恶,我的命运实在是太差劲了!本来还以为能够安安稳稳的活完这一辈子呢。不行,绝不能就这样放弃,我现在的身份是皇族的亲王,一旦亡国,别人还可以继续效忠新朝廷,而我只有死路一条,不!我绝对不能死!我堂堂中枢高官,最年轻的天才政治家,怎么可以就这样死在古代呢!静下心来,一定要静下心来,让我来仔细想一想,嗯,照这个样子看,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还真是淡薄,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居然还要劫杀钦差,抵制捐款!嗯?不对,不对!明朝是从蒙古奴役下获得独立的,民族意识应该不至于淡薄到这种地步才对,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哦,我懂了!哼哼哼!

朱慈炤缓缓抬起头,那双咪起的眼睛里闪烁着诡异的光芒。

“殿下,请用膳吧。”杨常躬身说道,见永王双手抱拳抵在下巴上,眼神似笑非笑,毫无反应,“殿下!殿下?”

“杨常!”

“奴婢在。”

“磨墨!”

朱慈炤抹平宣纸,用青玉镇纸压好,拿起一管鹅毛笔,在砚台里蘸了蘸墨汁,盯着湿润的笔尖,微微扬起嘴角。说起这支鹅毛笔,还是当初他读书的时候点加句读,用毛笔不习惯,于是命杨常去找一根翎毛来,杨常倒是迅速,不一会儿便弄来一根一尺来长的天鹅翎。削头断尾,一支鹅毛笔很快便做好了,后来才知道,这是锦衣卫金头盔上装饰用的天鹅翎,是杨常花钱贿赂、死缠烂打、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硬给弄来的!

闲话少叙,书归正文。朱慈炤提起衣袖,笔尖落纸,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须臾间,一篇文章便跃然纸上。放下笔,移开镇纸,小心的拿起纸来,吹干墨迹,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之后,朱慈炤从鼻腔发出一阵笑声:只要有我在,明国就不会亡,我一定能够当一辈子亲王,一直当到八十岁,九十岁,甚至一百岁!古人们,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看好;史官们,攥紧你们手中的刀笔工整的记录下来,看我这个来自未来的天才是怎样运用政治手段的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