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原大战
4986000000046

第46章 黄埔建军(三)

三、孙中山重返广州

从1月中旬到下旬,滇桂军将领纷纷到达广州。驻防潮梅的粤军将领洪兆麟、翁式亮等都表示愿意服从孙中山。孙复电叫他们带罪立功,派李烈钧前往汕头接收改编,并任命洪兆麟为潮梅绥靖处处长,尹骥、李云复、翁式亮、赖世璜为中央直辖粤军第一至第四师师长。

这时的广州,是滇桂军的天下,一切用人、行政、税收都被他们把持,各机关和公共场所,多被军队占为营房。沈鸿英原来只有五六千人,由于沿途招收降兵溃卒,骤然扩充为五个军,分布广州、肇庆和北江一带,此外广西平东、桂林一带,也有他的留守部队。沈鸿英忌讳别人称他为桂军,自称原籍是广东,他手下第一军军长李易标是广东人,所以称为广东第一军军长。沈这时的私心,就是想做第二个陈炯明。

广东人民曾经受过桂系军阀的蹂躏,对桂军很有恶感,对滇军也没有好感。广东军人一向具有地方主义的排外性,滇桂军这次驱逐陈炯明后,竟以新的统治者自居,广州人为之侧目。同时陈炯明早就散布了种种流言,说是“客军入境,广东亡省”。现在滇桂军所作所为正证明了陈炯明的话,因此广东军人就有“救省”的口号。

1月18日粤军第一第三两师由江门调回省城,召集海珠会议,公推魏邦平为广东讨贼联军总司令。19日魏邦平宣布就职,这是粤军团结御外,对抗客军的一次行动。

于是,粤军驻扎河南,滇桂军驻扎河北,形成了划河为界的相持状态。有人把这种情况向上海的孙中山报告,孙针对这种情况,打算第一步把滇桂军调出广州,第二步帮助滇军回滇,桂军回桂,湘军回湘。湘军是指驻扎西江的洪兆麟、尹骥等所统率的陈炯明旧部,他们虽然打着粤军旗帜,但是湘籍将领有一个师长和九个司令,两部兵士也以湖南人为最多。

粤军的团结和流露出强烈的排外性,引起了滇桂军的严重反感。1月22日沈鸿英部的李易松公然派兵进攻观音山,收缴了由邹鲁指挥的讨贼粤军第一路司令谭启秀的枪械。这一行动当然又激起了全体粤军的公忿,主客军互相敌视的情形更为严重。

沈鸿英有督理广东的野心,而传闻北京也有要发表沈为广东督理之命,所以沈部一入广州即盘据官署,占取税收,图谋不轨。同时向滇军煽惑,宣称魏邦平联合粤军,不日即将解散滇桂军,所以滇桂军必需要联合一致对付粤军,诱擒魏邦平。

滇军初抵广州,一切生疏,遂中了沈鸿英之计。

沈鸿英向杨希闵游说,杨竟被说动,于是用杨希闵、刘震寰的名义,于1月26日在江防司令部杨如轩的旅部,邀请在广州各军将领举行军事会议,讨论地方善后及分配防务问题。参加的人有省长胡汉民、特派员邹鲁,还有卫戍司令魏邦平、海防司令陈策等。李烈钧洞烛机先,仅派代表参加,一面于江防屠布防,预为防范。杨希闵称病派参谋长夏声代表出席。沈鸿英和他的部将李易标、刘达庆、黄鸿猷、陈天太等都携带枪械和卫队,在江防司令部四周密布步哨。开会时,刘震寰任主席。李易标诘问魏邦平:“陈炯明已走,为什么又有粤军讨贼总司令部之设立?是不是以滇桂军为贼?”魏邦平解释说不是,可是不能令滇桂军将领满意。魏邦平这时想把题目转换一下,建议各军停止开放赌禁,并将所占机关房屋和商店民房腾让出来。于是李易标忿然说:“我们是为了维持军队伙食,才抽收赌捐的。”接着他痛骂魏邦平是个反复无常、朝三暮四的小人,广东每次政变他都东倒西倒,指责魏没有发言资格,李的话才说完,沈鸿英就把枪拿出来,搁在会议桌上,大声说:“今天的会议,有不接受我意见的,我就请他尝试这家伙。”接着麦胜广和刘达庆跃起而擒魏邦平,从后握其两手,陈天太和沈部卫队即发枪示威,分向胡汉民、刘震寰、邹鲁猛击,一时秩序大乱。胡汉民在混乱中从楼梯上跳下,胡的两名卫士为流弹击毙,邹鲁避入杨如轩旅长的卧室,杨如轩正伏地避弹,刘震寰逃入后座,陈策则跳楼受伤。

滇军将领这时才知上了沈鸿英的当,原来沈想一网打尽,杀害胡、邹、刘、陈等人,不是当初所说只除魏邦平一人,于是杨希闵乃命杨如轩和夏声出而保护,亲送胡、邹等出险,魏邦平则留在杨希闵军中。

沈鸿英一计不逞,再施二计。他预料胡当晚必回大沙头寓所,乃密令旧官纸局所驻部队,预备机枪准备截杀,晚8时有一辆旁立卫队的汽车从东堤驶来,沈部即开枪轰击,结果却杀错了人,原来是沈部的军长刘达庆和参谋长黄鸿猷被误杀,胡汉民车在后,闻警乃驶回沙面,寄寓日本领事馆。

由于江防之变,广州陷入暴乱,胡汉民等无法执行权力,遂于1月27日乘卢山丸往香港,邓泽如、邹鲁、林直勉同行。沈鸿英派他的第二军军长古日光兼任广州市公安局长,李易标则派兵收缴警察枪械。

杨希闵、沈鸿英联名宣布魏邦平罪状,指魏勾结陈炯明,要魏的第三师缴械解散作为释放魏的条件,魏亲笔函劝第三师师长郑泽琦、公安局长吴飞不得进行抵抗。第三师将枪械缴与滇军,但是魏仍未获释。直到2月1日孙中山亲自致电杨希闵,要求释放魏邦平,才于五日后将魏释放。

孙本拟于1月27日由上海启程赴广州,因于26日晚获悉江防事变,乃临时中止启程。

江防事变后,刘震寰率领所部移驻石龙,粤军集中江门,程潜也在江门主持广州外围军事。朱培德部滇军开抵梧州,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由福建回师广东。广州虽然还在滇、桂军控制之下,可是杨希闵的态度已逐渐和沈鸿英分离。因此,从2月4日起,沈的态度也有了转变,除发表宣言“援粤任务告终,应请孙、岑二老迅速回粤主持”外,又派郑士瞻到上海迎接孙中山回粤,并请胡汉民回省主持政务。同时咨请滇军接收市内防务,部队开往北江,他所委派的行政人员也纷纷退职。这才使广州情势逐渐恢复正常。

2月6日,英、美、日三国领事联袂赴农林试验场把魏邦平接了出来,魏已在那儿住了十天。魏恢复自由后,于8日前往香港休息,胡汉民则于9日由香港回到广州。

胡汉民抵广州的第二天,向上海孙中山处电告军情,略谓:

“据确报,陈逆在港会议:一、预计兵力,洪兆麟廿营在潮、汕,钟景棠十二营在梅县,陈炯光十四营在五华、兴宁,林虎五千人在兴宁,黄凤纶三营在蕉岭,翁式亮九营由揭阳开往梅县,杨坤如一千五百人在老隆,除某部外,均归林虎指挥。二、饷项由洪筹措,不足由林逆补之,闻潮、汕开赌,每日可得万余元。三、许军迫,则健部退入江西。四、与沈决裂时反攻省城。五、陈逆现在陈席儒家。七日蔡成勋有代表二人到,商对付闽粤办法。六、马育航在南京来电云得齐燮元助款云云,以上须注意,已电闽。”

沈鸿英派郑士瞻到上海谒见孙中山,表示服从命令,孙中山复书谕以大义,略云:

“国家之事须正当办法,乃能得正当解决。绝非挟私任术,好逞阴谋,与民治之道背驰者所能胜。中间或能侥幸,得一二胜利,结果亦终归于败,可以断言,此古今中外之成事具在,可资考证者也。”

孙这时在上海强化国民党党本部,制定“中国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规则”,并组织党本部军事委员会,以柏文蔚、吕超、黄大伟、蒋作宾、蒋中正、顾忠琛、朱霁青、路孝忱、叶荃、吴介璋、朱一鸣、吴忠信、熊秉坤为军事委员。

1923年2月15日孙中山偕谭延闿、杨庶堪、徐绍桢等由上海动身,17日抵香港即下榻杨西岩寓。

18日孙在香港发表蒋中正为大本营参谋长,并电催来粤,电云:

“介石兄鉴:顷阅兄与沧白、湘芹兄函,甚慰。展、季二兄现时均有重要职务,须暂留沪及赴浙、奉,此间须兄助至切,万请速来勿延,并已发表兄参谋长,军事枢机,不可一日无人也。”

20日孙中山在杨西岩宅对香港的工商领袖演讲“裁兵筑路”,略云:为实践裁兵宣言起见,当从广东裁兵始,或谓广东若裁兵,他省来攻奈何?则应之以兵不贵多而贵精,苟广东有10万兵,将其裁去一半,余一半之精兵,当能卫省及保护地方有余。至所裁之兵用以筑路,则全省道路自通,地方自然发展,则兵之工价虽厚于兵饷亦无妨,而兵亦甘于筑路而不愿当兵也。

21日,孙由香港抵广州,先至省长公署,接见各界欢迎代表后,即找邓泽如来,询问林树巍、林直勉、陆志云三人现在何处?邓答林树巍和陆志云在高州,林直勉已往香港,孙即嘱拍电,叫他们即日返穗。原来这三人是在陈炯明叛变时追随孙蒙难的侍从人员。

为了接待孙中山,滇军让出农林试验场为大元师府,孙自己改称大元帅,不再回任总统。

孙中山这次回粤,不再提护法二字,同时把所有军事力量改称为讨贼军,这是一大转变。由于直系军阀为了消灭南方护法的借口,唱出了恢复法统,同时恢复旧国会,实际上参加这个旧国会的议员都是热中名利投机钻营的政客。所谓的国会已经成为军阀的工具和摇旗呐喊的应声虫,因此以护法为目的的民主革命并不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此刻的目标应该是针对阻碍民国进步的南北各省军阀。孙中山回粤后不恢复总统名义而改称大元帅,同时宣布进入讨贼时期,这所谓的“贼”,就是反对民主、自私自利的各省军阀。因此讨贼时期就是反对军阀时期。而讨贼的意义更广泛,对象更实际,同时也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愿望。

大元帅府设立后,任命胡汉民为大本营总参议,与孙洪伊、汪兆铭、徐谦驻上海,廖仲恺为财政部长,邓泽如为建设部长,谭延闿为内政部长,伍朝枢为外交部长,古应芬为法制局长,刘纪文为审计局长,朱培德为参军长,杨庶堪为秘书长,林云陔为金库主任,徐绍桢为广东省长。

12月23日大元帅命令:

“桂军总司令沈鸿英着将所率全部移驻肇庆,所遗北江一带防地,着滇军总司令杨希闵迅即派队接防,西路讨贼军总司令刘震寰所部,着驻石门、东莞、虎门各地;东路讨贼军第四师长石春荣所部移驻罗定等地,此外各部队,就现在地点驻扎,自经此规定后,各部军队非奉本大元帅命令,不得擅自移动,致滋纷扰。”

李烈钧于1月奉命自港回粤后,即转赴潮汕等地收抚陈炯明部洪兆麟、尹骥、李云复诸悍将,打通了闽粤交通。同时收编尹骥、李云复、翁式亮、赖世璜、苏世安五师以待命。

李在汕头有电给孙中山云:

“此间情况日来甚有进步,以师长尹骥、赖世璜为主干,极便运用联络。现计划将全力离开潮梅,而凶寇方面进行详情,确定续报。需用开动作战费数十万元,恳电港沪筹助。”

孙批示云:“筹款不易,港商亦必畏缩,然当尽力去做。沪上潮商或有望,着潮汕各官联名发电来潮州会馆,请各潮商协力。”

3月17日任命李烈钧为闽赣边防督办,令与许崇智调防。李奉到命令即率部赴闽,以潮梅交许崇智接防。这时厦门闽军总司令臧致平颇持两端,李烈钧晓以大义,片言折服,臧遂以礼相待,并时加接济。

大本营成立后,孙中山首先致力于裁兵工作。先调查各军实数,限于3月20日前,将该军营数和驻扎地点,造具军官姓名、履历及兵士名册,呈报大元帅府,由大元帅派员分赴各军驻在地,逐一点验,倘有虚额不准再招,而老弱无枪支者,则一律裁汰。

3月20日孙中山发表“裁兵之重要与处置方法。”

孙此番回粤,对内布置情形已如前述,对外方面则力求西南各省步调一致,几经磋商,乃与唐继尧、刘成勋、熊成武、赵恒惕、谭延闿、刘显世等西南领袖联名通电,宣告对西南时局之意见,内称:

“我西南各省,决以推诚相见,共议图存,弃前事之小嫌,开新元之结合。分灾恤患,载之简书,外间内谗,一切勿受。兵为防守,不为争夺,虽折冲疆场,为义兴师,而终不背和平主旨。其他各省有被直系蹂躏,颇同心敌忾者,文等为之敬执鞭弭,所不辞也。”

3月22日任命赵士北为大理院长。26日派谢持为全权代表,执行中国国民党本部党务事宜。28日沈鸿英电称遵照大元帅命令,移防西江,设司令部于肇庆。29日任命杨希闵为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刘震寰为中央直辖西路讨贼军总司令。

4月3日把陆海军大元帅府由农林试验场迁至水泥厂。

蒋中正被任为大本营参谋长,时在上海,曾电许崇智,主张先破沈鸿英以防其引北军入粤。果然沈鸿英以移防西江为名,将所部集中新街、韶关等处,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欲与北京勾结,遂其督粤迷梦。

4月中旬,沈鸿英终于叛变。

原来沈之参加逐陈,主要目的是为自己,当沈进入广州时,即欲恢复省议会,选举政学系林正煊为省长,借以取得广东的政权;又拟借江防会议,杀尽国民党要员。怎知这二事都失败,因此只好伪称服从孙中山,移防肇庆。北京任命沈为督理广东军务后,沈即于4月15日在新街就任督理,通电请孙中山离粤。

4月16日拂晓4时,沈军开始进攻,李易标六七营分三路扑攻广州市:一路由白云山向农林试验场猛攻滇军杨希闵总司令部,滇军已获沈军叛变的消息,所以立即出队抵御,孙中山亲偕杨希闵督战,沈军当场被击退。一路扑攻造币厂,为卢师谛部击退。一路进攻流花桥,为刘震寰部所阻,李福林闻警,即调所部福军八营,渡河助战。孙中山亲登观音山督战,广州市转危为安。

沈鸿英自任中路,沿奥汉铁路南下,沈荣光出英德、四会,直攻三水;西江一带之沈军亦响应沈鸿英。

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褫夺沈鸿英桂军总司令,电云:“沈逆鸿英,反复无常,奸诈成性,阴谋内乱,逆迹久彰。本大元帅念其微劳,怒其既往,展示优容,冀与感化。不意狼子野心,始终不悛,一面呈报移防,一面阴行鬼蜮。竟于昨夜擅自称兵,进袭省城,幸我军将士用命,戒备有素,当经击退。似此恣行叛逆,甘为戎首,扰乱军纪,贻害地方,实属罪不容逭,法所必诛。沈鸿英应即褫夺桂军总司令本职,着滇军总司令兼卫戍总司令杨希闵、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西路讨贼军总司令刘震寰、大本营驻江办事处全权主任古应芬、东路讨贼军第三军军长李福林、中央直辖第七军军长刘玉山、中央直辖第三军军长卢师谛、海军舰队司令温树德、驻汕海军各将领、广东江防司令杨廷培、广东海防司令陈策等,各督饬所部,分途兜剿,迅速扑灭,以正法纪,而遏乱源。”

孙同时电驻沪代表向王宠惠提出严厉质问:

“北方阳为言和,阴实迷信武力,且借以懈我之备,言之殊堪痛恨。”

17日孙中山函汕头许崇智,告以陈天太部已出四会,现战情已变,江门军当全数出三水、芦包,向高塘、新街方面进攻,以速扫灭袭击省城之敌为先,然后再为第二步进取。

18日滇军收复瘦狗岭,福军追击至龙眼洞,刘震寰收复小坪。19日滇、粤、桂、福联军予沈鸿英以决定性之一击,白云山一带完全克复,沈部狼狈向北路江村、新街败退。蒋光亮之第四师及第二混成旅胡思舜部担任三水、芦包、炭步等地右翼作战,以抵御西江一带沈军。

沈鸿英投靠北京,在广州叛变,当然是吴佩孚的策动。当时孙中山在广东的局势并不稳定,孙回广州后,沈鸿英虽在广州,却并未见面。至于滇军也有问题,孙早就发表杨希闵为广州卫戍司令,可是杨到了3月12日才宣布就职。当朱培德部滇军由广西开抵三水、河口的时候,孙即将该部改编为拱卫军,令其驻守广州。朱培德和杨希闵虽同为云南人,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同时并不和睦,孙为了避免这两支滇军发生误会,所以指定以河南为朱部滇军的防区,自己也将大元帅府移往河南水泥厂。

孙虽然发表蒋中正为大本营参谋长,可是他还在上海,孙屡电催促来粤,杨庶堪、古应芬、廖仲恺亦纷电促驾,蒋中正乃由沪赴粤,途行五日,4月20日抵广州,就任大本营参谋长。26日孙偕蒋中正赴江村劳军,全体将士闻大元帅莅临,大为兴奋。

沈鸿英叛军于21日自新街退据源潭,和滇军杨希闵相持。25日滇军攻占清远,沈荣光先溃逃,29日滇、粤、桂联军以全力进攻粤汉路沿线之沈军,30日攻克源潭。5月2日滇、粤军克琶江。3日孙中山至源潭劳军,6日至三水慰问伤兵。各路将士在孙中山的感召之下,连下英德(6日),韶关(8日)。沈鸿英帅残部窜回贺县八步,北江战事遂告结束。同时,驻四邑的粤军第一师和由郑润琦重组的第三师等部在克复清远后,于5月6日开始向肇庆总攻,18日攻入肇庆城,沈军守将黄振邦被俘。西江下游的沈军纷纷向梧州溃退,粤军的海军沿江追击。西江叛军全部肃清后,讨沈战役告一段落。至此北江、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均在大元帅府的管辖范围,而以其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革命事业,使孙中山度过了最为艰苦的一段岁月。恰在此时,经过曲折严正的交涉之后,粤海关将自1920年以后违约节流的关税结余款项也如数交付。

自西路讨贼军克复广州后,陈炯明率残部叶举、熊略、杨坤如等部退守东江惠州一带。林虎则率黄任寰、黄业兴、王定华、刘志路等部退往兴梅、赣南一带;洪兆麟的尹骥、李云复等部仍盘踞潮汕一带。许崇智则在攻克泉州(1922年12月19日)后,于1923年2月1日率东路讨贼军12个旅(其中四旅留闽)自福州、泉州,经漳州分路入粤。一路经南靖、龙岩、上杭、峰市入大浦;一路从漳州、诏安入饶平。这时的叛军各部担心被前后夹击,乃向讨贼军输诚,先由洪兆麟率四个师通电独立,陈炯明则宣布下野,避往香港。孙中山对叛军的投降甚为怀疑,但是滇桂军入粤后骄横跋扈,日夜聚敛,而且沈鸿英部也有不稳迹象。无奈之下,只有安抚一途。乃先后派李烈钧,姚雨平分赴汕头、惠州,安抚叛军。李烈钧以大本营总参谋长名义赴汕头收抚叛军尹骥、李云复、翁式亮部,连同赣南的赖世璜部共编为四个师。姚雨平以安抚使名义赴惠州收抚杨坤如等部。

4月9日,孙中山命令尹骥等部移防闽南,潮汕防地由许崇智部接管。4月23日,东路讨贼军进驻潮汕,许崇智驻潮州。其张民达旅逐步向松口、梅县、兴宁推进。正在此时,传来广州沈鸿英叛变的消息。5月8日,杨坤如、翁式亮等部乘机复叛,妄图席卷东江,他们推叶举为总司令。黄大伟因为部队改编的事曾与许崇智大闹意见,一怒之下潜赴香港,投奔了陈炯明,此时也纠合旧部,同叶举等一起行动。随后,驻扎潮汕的洪兆麟部也乘乱起事。

在此种情况下,孙中山一面于5月20日将西江、北江的部队调集到石龙,任命程潜为东江讨贼军总指挥,统率滇粤桂联军直捣叛军巢穴——惠州,并下令通缉杨坤如、黄大伟等人;另一方面,于5月23日电令许崇智固守潮汕,牵制叛军。

许崇智对洪兆麟等的叛变估计不足,变起仓促,遭到叛军的突然袭击,损失颇大,被迫向揭阳撤退。另一部遭自赣南东下的林虎部截击,损失也相当严重。两部会合后,且战且走,沿东江老隆、河源观音阁一线向惠州前进。几经苦战,于6月中旬到达博罗、增城、惠阳等地,与西路讨贼军会师。至此,东路讨贼军辗转挫折终于回到大本营。而陈炯明的叛军盘踞东江惠州、潮梅一带,顽固抵抗,达两年之久。

沈鸿英、陈炯明的叛乱相继告一段落,广州革命政府暂告平静,但是局面更加错综复杂。当时驻扎在广州附近的部队有粤、桂、滇、湘、赣、豫、鄂等军,表面上都隶属于大元帅府,然而各部暗中各据一隅,开赌收税,弄得乌烟瘴气,怨声载道。

其中只有粤军是大元帅府真正所能掌握的。主要有第四军梁鸿楷部,辖第一师李济深,包括第一旅卓仁机,第二旅陈济棠,驻防于西江肇庆、梧州;第三师郑润琦(原为魏邦平,后陈章甫,江防事变后则为郑润琦),驻防于三水、广宁、四会之间;独立旅徐汉臣,支队司令丘耀西。另外东路讨贼军许崇智部,号称十二个旅,留闽四旅,八旅回粤,经过一月转战,只有王懋功、陈德平、张民达、许济等部还算完整,驻防于龙门、博罗、增城之间。

李福林的第三军只剩下残缺的两个旅,返回广州河南驻防。

以上各部总计约2。5万人。

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所属五个旅,旅长分别为杨希闵、杨如轩、杨池生、范石生、蒋光亮。进入广州后,扩编为五个师。后来杨如轩、杨池生叛变,投奔江西赖世璜。滇军一部驻防东江,警戒陈炯明,另一部驻防广三铁路沿线,及南海、清远、广州之间。全军共约人枪2。5万。

桂军总司令刘震寰,大部分驻扎东莞、石龙、樟木头,警戒惠州,小部分驻扎广州。共约人枪1。2万。

赣军总司令朱培德(原驻粤滇军,曾改编为拱卫军,后改编为赣军。),驻于花县、从化、禺北一带,共有人枪4000余。

湘军总司令谭延闿,大部驻湘南,粤北,共约人枪2。4万。

豫军总司令樊钟秀,原属河南民军,对孙中山无限崇敬,千里迢迢来投奔革命。全军3000人枪,驻防南雄、始兴间。

此外尚有于右任的陕军,路孝忱的晋军,但懋辛的川军等,只有旗帜,没有军队。

陈炯明部叛军号称五万之众,盘踞东江,虎视眈眈。邓本殷则占据南路八属及海南岛,也拥众两万,不时骚扰。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很清楚的认识到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团结各方力量,巩固本党,统一广东根据地。做不到这些,建国大计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