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明悲歌汉服的最后二十年
52012600000023

第23章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1)

出乎赵青娘意料的是,李成栋并没有杀自己,甚至也没有要求自己陪寝,而是派人将自己送出了府。赵青娘回到相宜楼时,却发现那里早已人去楼空。

赵青娘遍寻“青衿会”组织不见,心灰意冷之下,只得仗剑四处飘泊。一路但见遍地饿殍,满目疮痍,赵青娘心想:似此般光景,虞叔父所说的光复大明,却要何时才能实现呢?

那边厢光复大明遥遥无期,这边厢清军一路南下,却是攻无不克。然而一道法令,却激起了江南民众强烈的反抗情绪,将反清的战斗,推向了高潮。

清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他入京一周年的翌日,即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十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十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光复大明暂且不谈,如今摆在五千余万汉人面前最为要紧的事是,如何维护汉家正统,存续华夏衣冠。

清廷的剃发令是以死要挟汉人皈依满人的发式。汉族男儿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

满人则不然,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的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满人的发式出于一种实用目的:他们原是狩猎部族,剃发辫发,是为了防止头发被风吹散,遮住视线。清廷将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令下,有的地方官为表忠心,把期限缩短到三天,甚或一天。

如果说武力征服犹如暴风骤雨,那么“剃发令”就像晴天霹雳,令汉人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江阴三日,嘉定三屠……惊天地,泣鬼神。

最悲壮的要数“江阴三日”。是年闰六月二日,江阴人举义,誓死捍卫颅上发。在阎应元、陈明遇的领导下,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余人,六万七千人战死城墙上下。城破,清兵连杀整整十天,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死于清兵刀下者共有十七万多人,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这几句诗是对江阴死难烈士的最好悼念。

嘉定的惨烈不亚于江阴。满清委派的知县颁布剃发令后,嘉定百姓愤愤不平,拒不从命。有人征询著名乡绅侯峒曾(天启五年进士,弘光时任通政司左通政使)的意见。他毅然回答:“闻徐太史汧护发自裁,何不奋义?即不可为,乃与城存亡,未晚也。”他反对刘宗周、徐汧的只顾自身名节的消极抵制,主张积极地起兵抗清。

于是侯峒曾带领两个儿子侯玄演、侯玄洁,进士黄淳耀及其弟黄渊耀入城倡义反清复明。他们同当地士绅会议后,决定率领百姓上城画地而守,并城上树立白旗,上面写着“嘉定恢剿义师”。

嘉定绅民起义反清后,李成栋立即领兵五千来攻。嘉定城在黄淳耀的领导下,重新用土石加固了城墙,并且派了一个密使前往在苏州与松江一带活动的复明分子吴志葵那里,请求立即给予增援。八天后,盼望已久的吴志葵的援军终于赶到了。然而,这支由蔡乔率领的队伍只有三百人,且装备极差,瞬间就被李成栋的部队拦截击溃了。

侯峒曾、黄淳耀等人本来想借用城外乡兵扼阻清兵。但四乡乡兵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完全没有作战经验,人数虽多,却处于一种无序无领导的状态,难以同正规清军作战。双方甫一交锋,乡兵就不战自溃,许多人被挤入河中淹死,站在嘉定城内放眼望去,满目尽是尸骸。